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7 08:12
(来源:储能早知道)
提示:点点关注不迷路,每天分享储能热点。
编者按:一纸公告宣告了5亿元储能基金的终结,成立仅13个月,尚未找到投资标的便匆匆退场。
2024年6月12日,唐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手续,首轮募资总额高达5亿元人民币。
晶科科技(601778.SH)全资子公司晶科电力和全资孙公司芜湖市晶晃光伏发电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49,990万元,占募资总额的99.98%。
时隔仅13个月,2025年7月14日,各合伙人一致同意提前解散并注销该基金。
合作初衷:地方资源优势与资本力量的结合
据了解,设立唐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的构想始于2024年5月。晶科科技在公告中明确 表示,与国盛资本合作的目的在于借助其在唐山的资源优势。
这一合作模式在新能源领域并不少见。基金的首轮募资总额达5亿元,晶科系企业认缴比例高达99.98%,几乎承担了全部出资责任。
根据最初的规划,该基金目标认缴出资总额预计为10亿元人民币,专注于投资各类储能电站项目。
2024年6月12日,基金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手续,正式启动运作。然而,自诞生之日起,该基金似乎就陷入了进展缓慢的困境。
从投资策略调整到集体决策终止
2025年7月初,国盛资本提出解散动议,理由是 “内部投资策略调整”。
7月14日,合伙企业召开合伙人会议,三方代表齐聚一堂,最终各合伙人一致同意提前解散并注销该基金。
公告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解散决议日,基金运作已陷入实质性停滞:投资标的尚未最终落实和明确;各合伙人未实缴出资;基金未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国盛资本作为基金管理方,将负责后续的注销工作。在新能源投资领域,这种尚未投出任何项目就宣告解散的情况实属罕见。
晶科影响:财务无碍但战略受阻的尴尬局面
晶科科技在公告中反复强调,本次解散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影响。
公告指出,截至解散公告披露日,唐山储能基金各合伙人之间以及各合伙人与基金之间不存在未了结的债权和债务。
然而,从战略布局角度看,这一失败对晶科科技拓展储能领域的雄心无疑是一次打击。2024年财报显示,晶科科技自持电站规模约6,448MW,但自持独立储能电站规模仅298MWh。
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75亿元,同比上升9.25%;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24亿元,同比下降15.39%。2025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更是出现3487万元亏损。
或受此影响,晶科科技股价连跌两天,截至7月16日收盘,公司收3.28元,跌幅2.09%,目前总市值117亿元。
晶科科技的转型挑战与全球布局
晶科科技在储能领域的探索并未因唐山基金的解散而止步。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海外项目储备总量超2.4GW,包括光伏、储能、光储一体、数据中心配套等多种类型项目。
基金解散可能迫使晶科科技重新评估其储能投资策略。作为光伏电站运营商,储能业务是其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关键环节。
基金解散反映了储能项目投资的高风险性。即使是与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合作伙伴联手,优质投资标的的寻找和落实仍面临巨大挑战。
晶科科技需要重新审视其储能发展路径,寻找更可靠的投资模式或项目开发策略。
行业警示:储能产业基金热的冷思考
唐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金的夭折,为新能源行业的产业基金热潮敲响了警钟。投资标的缺失成为基金解散的核心原因。
储能产业看似前景广阔,但具体项目落地面临诸多挑战:技术路线风险、电力市场规则不明确、盈利模式不稳定等。
基金管理人国盛资本的 “内部投资策略调整”背后,可能反映了对当前储能项目投资回报预期的下调。
这一事件还揭示了产业基金运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资金到位,没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基金也难以持续运作。高达5亿元的募资规模最终未能转化为实际投资。
---
晶科科技公告中反复强调基金解散“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造成影响”。然而财务报表显示,公司2024年净利润下降15.39%,2025年一季度已出现3487万元亏损。
唐山基金的故事映照出新能源投资的现实困境。基金管理人国盛资本的“内部投资策略调整”,或许暗示了专业投资机构对当前储能项目回报率的重新评估。
高达5亿元的基金最终未能投出一分钱,这个事实本身比任何分析都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