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7 05:21
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毕业生李家乐已经度过一年多,见证爱达·魔都号的首航,随它远渡重洋,李家乐也在大海上践行着母校“立足海洋”的办学理念。
作为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产业升级持续贡献着职教力量。
在学校校长徐立清看来,在学校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的实践中,李家乐是最新的注脚之一。
记者 尹明亮 济南报道
各大邮轮上
都有“山东海事人”
在山东海事职业学院邮轮游艇学院虚拟现实仿真实训基地,戴上VR眼镜,便进入了一个大型邮轮的世界。作为山东省开设最早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许多年轻学子从这里走上了国内一艘艘大型邮轮。
“构建‘海陆并举、集群发展’的专业体系,邮轮运营服务专业群是学校打造向海专业群的重要一环。”对学校的邮轮运营专业群,学校校长徐立清心里也有一份自豪。“如今专业群涵盖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据化运营四个专业,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各大邮轮公司。”
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学校2024届毕业生李家乐是首批员工之一,2024年年初爱达·魔都号首航,李家乐就是见证者。
“在这样一艘具有象征意义的邮轮上工作,非常自豪,在这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学习烹饪的李家乐享受着在邮轮上的生活。“在爱达·魔都号上,最多的时候,同时有8个来自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的同学,并没有陌生的感觉。”
“邮轮是一个高端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邮轮航线很多是在海外,邮轮乘客的国籍也比较多,对工作人员的英语要求就比较高。”朱静雅是山东海事职业学院2014级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今已是招商伊敦号邮轮上的主餐厅副经理。
为走向海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也并不止邮轮运营服务这一个专业群。
目前,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共开设43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开展9个联合培养项目;与潍坊学院开展“3+2”专本贯通培养;拥有省级品牌专业群和高水平专业群3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
“这些年来,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为推动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贡献着重要的支撑力量。”徐立清说。
这里培训了
山东超过16%的海员
“深耕涉海社会服务,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海员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徐立清介绍,学校每年开展的涉海培训超3万人次,占到山东省内海员培训的16%以上,覆盖海船船员适任考试、海洋工程技术认证等20多个领域。
依托交通部海事局16类33项培训资质和国际组织认可的9个项目,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构建了“海员技能培训—海事管理认证—海工技术提升”全链条培训体系。为中远海运、华洋海事、洲际集团、中海油等知名航运企业提供着定制化培训服务。
“在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学校的师资水平也在提升,教学条件的改善也反哺着学校的专业建设。”徐立清介绍。
在学校与洲际集团合作的订单班,第一批学生大一的课程刚刚结束。
“作为全球领先的船舶管理公司之一,洲际集团的船员培训基地就设在学校,在船员培训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如今的两个班是从2024级新生中选拔的。”徐立清介绍。
“深化产教融合,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涉海人才培养的地域界限也在进一步扩展。”徐立清介绍,学校与山东港口海外发展集团日照有限公司、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共建了“白俄罗斯-班·墨学院”,以“中文+技能”培训为核心,既满足了山东港口海外员工岗位技能需求,又助力了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学生中文与职业技能的提升。此外,学校还在与白俄罗斯高校共建国际运输学院,围绕“中欧班列”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开展“3+0”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跨境物流人才。
“面向海洋,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握着人才培养的‘蓝色密码’,我们同时也在探索面向海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徐立清说。
海尔、歌尔
都在这里培养人
“专业设置紧扣区域产业脉搏,这是我们服务地方经济的核心抓手。”在徐立清看来,学校所构建的“海陆并举、集群发展”的专业体系正通过产教融合深度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
“从服务海洋相关产业出发,但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所服务的产业并不局限于海洋。”徐立清介绍,学校已经与海尔、歌尔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采用1+1+1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学校与海尔智家中德园区签署的共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海尔之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协议中,约定双方共同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培养模式,共建专业、共享资源。
而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学校与歌尔共建的“山海院-歌尔匠造产业学院”,已经将一批批优秀技能人才送进歌尔。
随着大一学习结束,张修旺也成了学校最新遴选的157名歌尔产业学院的学员之一,暑假归来,他就将前往歌尔产业学院接受实操化的学习,一年后,如果能通过考核,他将正式走进歌尔进行实习。
“将新技术、新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学校教学+产教融合平台实训+企业实战’三境协同,定向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这就是学校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徐立清介绍,自2021年与歌尔共建产业学院以来,学校已累计为歌尔集团输送了1200多名技术骨干。
“在产业学院,把车间做成课堂,有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一对一指导,接受到的是完全与产业一线一样的设备,学习的技术也是产业最需要的。”宋志杰也曾是“山海院-歌尔匠造产业学院”的学生,正式入职歌尔一年多,如今他是歌尔派驻产业学院的辅导员,他也已经在这里迎来了两届学弟学妹。
“在产业学院,‘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不断深化。”徐立清说,在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学院仍然在继续拓展。
“作为中国首所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高职院校,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从建校伊始就在探索着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从大混套小混的“山海模式”到如今的产业学院模式,从企业走进学校,到把学生送进企业学习,也是推动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的一次新的探索。”徐立清说。
他从一名高职生 拼搏成“985”大学博士生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学生在学校的航海模拟器学习。
2025年暑假伊始,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会林,特意回了趟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这里,正是他大学梦想启航的地方。从2017年来到这里就读高职,到如今成为“985”高校的一名在读博士,王会林的成长轨迹,也成了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的一段佳话。
记者 尹明亮 济南报道
2017年,王会林通过山东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考试考进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从青岛海边来到潍坊海边,他的大学生涯由此开启。
“读高职,心里还是有过一丝失落。但这份失落并未持续太久,通过了解校园,与老师同学交流,王会林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大一刚开学没多久,他报名了山东财经大学的自考本科。”看着学校路边“积跬步,至千里”的校训,王会林如今感触格外深。
专科三年里,王会林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兼顾自考本科课程,却从未落下任何一门。三年间,他的专业成绩始终稳居班级前两名。
王会林顺利完成所有自考本科课程,2020年夏天,他以优异成绩从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专科毕业,同时成功拿到了本科学位证书。大三上学期,王会林报名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他报考的是天津农学院渔业发展专业。
“专科修的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本科读的是会展经济与管理,到了研究生阶段又是全新的领域。那段备考时光,学业压力如影随形。”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落幕,王会林顺利通过考试,在拿到本科学位证书后,如愿踏入天津农学院攻读硕士。
“可真正开始读研才发现,专业基础的差距实在太大。其他同学多是本科直升,不少基础知识对我而言几乎要从零学起。但我坚信,既然来了,就一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在王会林的记忆里,读研三年或许是他睡觉最少的三年。“这三年不光是读研,更要把别人七年积累的知识补回来。”
硕士毕业后,他回到故乡青岛,成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
2024年,工作一年后,王会林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博士生。“之所以决定继续考博,就是希望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的探索。”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实验室,王会林异常忙碌。
“或许走过才会懂,职业教育其实藏着无限可能。我的经历是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路径之一,却绝非唯一。每个来到这里的学生都该相信,只要拼尽全力,总有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会在脚下铺开。”王会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