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6 22:05
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拉甲木底产业园就看到亚朵茶厂门口小货车、三轮车排起了长队,茶厂收购点工作人员忙着“验货—过秤—记录—入库”,整个流程井然有序,这是近期亚朵茶厂夏茶收购的日常画面,每天4000到5000斤的收购量,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见证着福贡茶产业在组织化模式推动下的蓬勃生机。
过去,福贡县的茶叶种植多呈“小而散”状态,茶农们各自为战,采收的鲜叶常常面临销路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难题。尤其是夏茶,因缺乏固定收购渠道,不少鲜叶白白浪费,茶农的种植积极性也深受影响,陷入“采不如弃”的窘境。如今,在拉甲木底产业园区,亚朵集团搭建起稳固的收购桥梁,每天至少4000至5000斤的夏茶吞吐量,让原本沉寂的季节焕发蓬勃生机。这一数字背后,是茶农肩上担子的减轻,更是“绿色资源”向“经济资本”的切实转化。
达朵朵合作社成员胡清清说:“我们是达普洛村达朵朵合作社,今天来茶厂卖了1万斤左右茶叶,由茶厂直接收购,减轻了茶农的顾虑,让茶农能更放心种植茶叶,还能增收,非常好。”
亚朵集团创新性地采用“公司+合作社+茶农”组织化模式,与全县4个核心合作社紧密合作,编织一张覆盖县域85%茶农的强大网络。这一模式精准破解了山区茶产业“小而散”的积年难题,将零碎分散的茶叶资源纳入集约化轨道。统一标准、集中加工、规模销售,原本“单打独斗”的茶农,在合作社这艘大船上找到了归属与保障。看得见的实惠也激发了茶农内在动力,夏茶收购价格稳定、渠道畅通,使茶园四季皆可生“金”。茶农们对茶园的态度悄然转变,从粗放转为精管,从“只采一季春”变为“勤采四季青”。
亚朵茶厂工作人员三里普说:“我们亚朵茶厂从今年4月份起,已陆续开始向县内各合作社收购茶叶,收购价格为11元一斤。目前收购仍在持续进行中,通过这种直接与本地合作社合作的模式,既能保障茶叶原料的稳定供应,也有助于带动本地茶农增收。”
如今,在拉甲木底产业园区,夏茶收购的繁忙景象已成常态。亚朵集团在福贡的深耕,超越了单一买卖关系,构建起一条从茶园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福贡茶产业在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曾经的“绿叶”真正变成了兴边富民的“金叶”。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