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6 16:15
01
阿斯利康150亿美元出手?
7月3日,一则消息在全球医药资本市场引发震动:据路透社援引彭博社报道,阿斯利康正与Summit就依沃西单抗(AK112)的全球授权交易展开深入洽谈,交易金额或高达150亿美元。虽然双方尚未正式官宣,但这一巨额交易传闻迅速引爆了市场情绪。
消息公布当天,Summit股价盘中大涨近15%,收盘涨幅达14.68%;而作为AK112原研方的康方生物,次日港股大涨9.43%,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港元大关,成为中国Biotech出海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AK112是一款由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早在2022年底,康方便将其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的开发与商业化权利授权给Summit,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5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5亿美元;今年年初,双方又签署补充协议,扩大了Summit的区域授权范围至中美、南美等更多市场。
而此番阿斯利康有意接手,则意味着AK112可能完成从本土Biotech → 海外Biotech → 全球MNC的三级跳。更重要的是,这或许将成为中国创新药首次以千亿元人民币估值进入跨国药企产品线的经典案例。
尽管目前谈判尚未最终敲定,阿斯利康和Summit方面也均拒绝回应媒体置评,但无论交易成败与否,AK112已实质性成为全球创新药市场的“超级热资产”,其背后的交易逻辑与产业趋势,值得所有关注医药投资的人深入理解。
02
“药王挑战者”的成色几何?
推动本轮BD传闻升温的核心原因,是AK112在2024年5月所展示出的“药王挑战者”潜质。
在康方生物公布的HARMONi-2 III期临床研究中,AK112作为单药,用于治疗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并与全球免疫治疗“标杆”Keytruda(K药)进行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AK112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显著优于K药,中位PFS由5.8个月提升至11.1个月,接近翻倍。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在III期单药头对头试验中“打败”K药的产品,一度被业界誉为IO领域的新“药王候选”。
然而,这一高光时刻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月。
2024年5月底,Summit披露AK112在另一项全球III期研究(HARMONi)中与化疗联合使用治疗非鳞状NSCLC患者的结果。虽然PFS再次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具备临床价值,但总生存期(OS)未达统计学显著意义。这对于以“改写免疫治疗格局”为目标的双抗产品来说,无疑是重大挫折。
在FDA的审评逻辑中,OS始终是新药审批的金标准,而PFS即便达标,也难以独立支撑重磅产品的上市与商业化。AK112的这份“非完美”答卷,让市场迅速冷静下来,也使其被贴上了“成色待验证”的标签。
AK112的真实价值并未因一份数据而彻底盖棺定论。它仍处在“疗效潜力”与“监管不确定性”并存的临界点,既是康方与Summit下一步战略落子的试金石,也是投资者判断“药王挑战者”能否真正封王的关键时刻。
03
PD-(L)1/VEGF双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AK112并非唯一获得MNC关注的PD-1/VEGF双抗产品。事实上,围绕该靶点的全球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家国际药企正在以真金白银加速卡位,力图在IO新周期中占据先机。
早在2024年2月,Summit便宣布与辉瑞(Pfizer)达成联合临床协议,计划评估AK112与ADC药物的联合疗法。然而,就在AK112披露III期联合化疗数据的同一月,辉瑞却迅速转向——以12.5亿美元首付款签下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的海外权益,创下中国创新药对外BD新纪录。该举动也被市场广泛解读为辉瑞对AK112信心不足、转而押注新资产的信号。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百时美施贵宝(BMS)也完成了一项高额布局:以总价111亿美元从BioNTech手中收购了PD-L1/VEGF双抗BNT327的全球权益。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最初为中国公司普米斯开发,后授权BioNTech。BMS的介入不仅反映其对双抗方向的持续投入,也凸显中国Biotech资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而作为IO市场长期霸主的默沙东(Merck),虽然至今尚未披露大额交易,但外界普遍认为其不会长期缺席PD-(L)1/VEGF双抗这一核心赛段。
至此,全球排名前列的三大免疫治疗玩家——辉瑞、BMS、默沙东,已基本完成在该领域的“排兵布阵”。在买家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Summit作为AK112的权益持有方,其潜在出让窗口正在迅速收窄。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阿斯利康被曝出有意洽购AK112,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对阿斯利康而言,此举既有望借AK112强化其在肿瘤免疫板块的竞争力,也可能是其内部产品尚未跑出标杆数据前的“外部加码”策略。
在这一轮接力式的交易潮中,一个共识正在成型:谁拥有最强的PD-(L)1/VEGF产品,谁就握有IO下一阶段的“门票”。
04
阿斯利康为何买?为何是现在?
阿斯利康是否真的有必要以15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AK112?这是这场传闻交易中最大的悬念之一。毕竟,从技术储备到研发进展,阿斯利康本身并不缺乏双抗布局,而这笔巨额支出是否匹配其战略优先级,引发了市场内外的广泛讨论。
一方面,阿斯利康拥有成熟的双抗技术平台DuetMab,并且已有多个内部管线推进至III期阶段,甚至在某些适应症上也正在尝试头对头挑战K药。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还有必要高溢价买入一个潜力仍待确认、监管路径仍存不确定性的外部资产?
另一方面,正是“现在”这个时点,使得AK112的收购看似矛盾,实则具备操作空间。在此前“打败K药”高光数据公布后,Summit市值一度走高,估值水位过高,MNC若介入,需支付较大溢价,反而影响交易性价比。而随着后续联合化疗III期数据显示OS未达标,市场预期回落,Summit估值趋于理性,也为潜在买家打开了更合理的谈判窗口。
再从阿斯利康自身战略节奏来看,其在免疫治疗领域虽不乏布局,但相比默沙东、BMS、辉瑞等老牌IO玩家,其商业化重磅品种仍偏少,急需高潜力管线来重塑产品线结构。特别是在PD-(L)1/VEGF双抗已被普遍认为是“新一代IO药王潜力靶点”的背景下,阿斯利康也面临“再不出手就晚了”的窗口焦虑。
此外,随着BMS高价买入BNT327、辉瑞签下SSGJ-707,剩下可供洽谈的头部双抗资产已所剩无几,阿斯利康此时加速进入谈判桌,也可视作是对竞争格局的战略回应。
当然,这笔交易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不确定性。彭博社就指出,目前谈判尚未达成一致,亦存在破裂可能,Summit也可能转向其他MNC寻求更优方案。但从当前市场博弈的格局来看,阿斯利康此举无疑再次将PD-(L)1/VEGF推上全球聚光灯中央。
在这场高度集中、节奏紧凑的全球竞逐中,“谁买、何时买、买多少”不仅是投资决策,更是对未来十年IO版图的提前押注。
05
中国Biotech正在改写全球版图
PD-(L)1/VEGF双抗,正在成为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IO)赛道的“爆发点”,而真正推动这一转变的,不是传统跨国药企,而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Biotech力量。
过去数年,PD-(L)1抑制剂作为IO的主力军横扫多个肿瘤适应症,但随着K药等头部产品逐步接近“适应症天花板”,IO领域陷入了疗效增长趋缓、缺乏新靶点突破的瓶颈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PD-(L)1/VEGF双抗逐渐崭露头角,凭借免疫激活与抗血管生成的双重机制,在多项III期研究中展现出优于传统PD-1单抗的疗效信号,成为全球药企争相布局的新高地。
尤其是在2024年,康方生物AK112头对头战胜K药的III期数据公布后,PD-1/VEGF双抗作为“新药王候选”的身份被广泛认可。而国内另一家Biotech——三生制药,则凭借SSGJ-707在未有III期数据披露前即获辉瑞以12.5亿美元首付款签下,进一步证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已具备进入全球重磅交易体系的能力。
这并非偶然事件。截至目前,康方、三生之后,仍有华海制药、君实生物、神州细胞、荣昌生物等多家中国公司在PD-(L)1/VEGF赛道上持续推进,部分已进入临床中后期阶段。中国Biotech正在从“临床数据追赶者”转变为“全球竞争框架的定义者”。
产业逻辑背后,是实打实的资本验证。2024年以来,BMS、辉瑞在PD-1/VEGF领域的总交易金额已超过170亿美元。而若阿斯利康最终以150亿美元接手AK112,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刷新。MNC用巨额BD投票,重塑市场对双抗成药性与商业化潜力的预期,也从侧面印证中国创新药的全球议价能力正在提升。
此外,随着信达IB363等新一代PD-(L)1替代品在肺癌领域展现出潜在Best-in-Class信号,市场对于IO领域“第二轮产品周期”的开启愈发达成共识。在这一轮周期中,中国不再只是跟随者,而是成为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