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6 20:16
导读:53岁的张劲站在广州中院被告席上,这位曾与马化腾同窗的深圳大学高材生,身后是6800多名投资者200亿化为泡影的惊天骗局。
2024年10月末的广州中院,连续五天的庭审接近尾声。穿着黑色圆领T恤的张劲看起来消瘦苍老,与昔日照片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广州首富判若两人。当法官询问时,他翻到辩护词相应页面大声作答,承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却坚决否认集资诈骗罪。
旁听席上,70多岁的冯先生紧握双拳,他的面前张贴着“非法集资参与人旁听席”的A4纸。这位本地退休老人三年来每个月都要与其他难友“聚会”,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雪松理财产品非法集资参与人。
张劲在庭审最后一天说出那个冰冷数字时,整个旁听席陷入死寂——能兑付给投资人的比例大约是3%。这又将是6800多名普通投资者承担一切损失。
01 财富神话
从“股市神童”到世界500强
1971年,张劲出生于广州一个富裕家庭。1989年,他考入深圳大学金融系,与后来创立腾讯的马化腾成为同届校友。在香港理工大学深造期间,他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见识了资本的魔力,也埋下了“大干一场”的野心。
90年代初的中国,普通人月工资不过数百元,张劲拿着家里给的60万元巨款杀入股市。他不跟风炒热门股,而是四处挖掘潜力公司,先后投资200多家企业,其中60多家成功上市。这段经历为他赢得了“股神”美誉,也赚取了真正的第一桶金。
1997年,26岁的张劲瞄准了房地产市场,创立君华地产。他接手了烂尾楼项目“江南世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翻盘,房子一开盘就被抢光。这让他名震广州商圈。
随后,张劲将目光投向更冷门的领域——钢材、金属期货、国际贸易。2002年,他成立“供通云供应链集团”,进军大宗商品贸易。年仅32岁的张劲在2003年就以38亿身家登上《新财富》杂志富豪榜。
2015年是张劲商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他将君华集团更名为雪松控股,开启多元化、国际化征程。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雪松控股的营收呈几何级增长:
2015年593亿元,2016年1570亿元(成为广州民企第一),2017年2210亿元,2018年达到2688亿元,折合327亿美元。凭借这一业绩,雪松控股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位列前200名。
从2015年到2017年,雪松控股在短短3年内,营收翻了3倍,而创始人张劲也在恒大撤出广州后,顶替许家印成为了广州的新首富。
2018年,张劲以625亿财富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18位。此时的雪松控股拥有供通云集团、化工集团、文旅集团、君华地产、社区生态运营集团以及金融服务等几大主营业务。张劲身兼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光环加身。
然而光鲜背后暗藏危机。雪松核心的供应链业务利润率极低,最窘迫时净利润可能只有0.03%。为维持500强光环,2017年雪松花费42亿元拿下希努尔男装63%的股权,目的并非进军服装业,而是通过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为进入世界500强名单做铺垫。
02 帝国崩塌
董事长被理财经理、投资人围堵
2019年,张劲做出一个令公司高管都捏把汗的决定——斥资百亿元收购中江信托,后更名为雪松国际信托。这家信托公司当时背着80亿元逾期理财的烂账。当发现窟窿远比想象中大时,张劲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全额支付原中江信托的全部暴雷信托产品本息。
从2019年到2021年,雪松信托一口气推出160多个信托产品,平均每天1.4个新产品。这些产品打着“供应链金融”旗号,号称有央企背书、优质项目,承诺最高12%的回报率。刚刚跳出中江信托火坑的投资人,又义无反顾地投进了雪松信托。
为了打消投资人的疑虑,雪松设立了63家关联公司,伪装成央企、国企背景,甚至通过“伪金交所”违规发售理财产品。据庭审信息,自2018年4月起,雪松借道各地金交所,共计发行1490个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约596亿元。
这些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多为虚假贸易形成的债权。一位曾接近雪松的人士回忆:“登录雪松官网看不见特别有价值的项目,地产和文旅项目都很偏远,感觉没有实体业务支撑。”
2021年4月,雪松旗下理财产品首次出现逾期。起初还能支付利息,勉强稳住投资者。但到下半年,投资者发现不对劲,纷纷上门讨债。雪松暴雷总规模约为200亿元,涉及约6800多名投资者。
2022年1月30日深夜,雪松控股发布致歉信,公开承认无法兑付。这颗“雷”彻底炸了。2月份,媒体曝光雪松信托产品底层资产全是虚构的。
在雪松扩张过程中,一支庞大的理财师队伍成为吸纳资金的关键力量。他们拿着高额佣金,在全国几十家分公司向投资者推销产品。暴雷后,这些基层理财经理陷入双重困境。
一方面,他们将面临巨大的退佣压力。根据司法实践,在非法集资案件中被认定为帮助吸收资金的人员,其获取的佣金、提成等费用属于违法所得,应当依法追缴。
另一方面,许多在广州买房的理财经理遭遇房价下跌。与2019-2021年雪松辉煌时期相比,部分区域房价已近腰斩。
那些在高位接盘的经理们,不仅面临索赔追佣,还要承受房产贬值的的压力,越努力越悲惨。
2021年3月,雪松曾向内部员工推出“福利购房项目”,600多名员工踊跃认购,在重庆注册12家合伙企业进行投资。随着雪松爆雷,2021年12月,雪松退出何棠下项目,由广州科学城集团接手抵债。被欠薪又面临财房两空的员工们,先是围堵雪松广州总部,后又转向科学城集团维权。一位维权员工哭诉:“一二百万元,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啊!”
2022年2月9日下午,雪松控股广州总部二楼会议室内,各地赶来的理财经理聚集到会议室,要求开员工大会,张劲同意。会上,理财经理们把矛头对准张劲,要求张劲个人为雪松逾期的理财产品承担连带责任。张劲断然拒绝,会议陷入僵局。有的同事没有进入会场,就在外面守着,发现张劲的宾利车在不断转圈,发现他想找机会脱身。
下午6时许,张劲起身,理财经理担心他会离开,一拥而上,把张劲围在了中央。随即,理财经理通知投资人前往雪松总部,一起围堵张劲。过程中,保安和理财经理发生了推搡。曾经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董事长,如今被那些替他开疆拓土的将士们逼到墙角,此时的张劲心里五味杂陈。
当晚,数十名广州当地投资人前去声援。第二天2月10日,雪松控股广州总部楼下聚集了一大批投资者,雪松总部大楼被围。
03 审判现场
江湖义气与消失的84亿
2024年10月28日,雪松案在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19名被告站在法庭上,被控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等罪名。连续五天的庭审,揭开了这个商业帝国崩塌的残酷真相。
张劲在庭审中展现出极强的控场能力,他翻动辩护词大声作答的姿态,依稀可见昔日掌控全局的风采。他为下属“讲情”:“这些人在公司里我认为谁重要谁就重要,有的被告我都不认识他。”这种“江湖义气”让部分投资人觉得是策略性表演。
其他高管则情绪崩溃,前额头发稀疏的刘斌在公诉人指证时不停擦眼泪。这位雪松爆雷后经常出面应对投资者的高管,曾以气势强悍著称,有次被投资人推搡时还嗷嗷喊“不管了,你们找张劲去”。
雪松国际信托前总裁李楠在辩护时哽咽诉苦:“每天要面对七八百号理财师,要接成千通电话”。一位旁听投资人感叹:“有些瞬间觉得像是在看电影一样。”
庭审中最令人窒息的是张劲关于兑付比例的陈述:按照现在所有资产变现来计算,投资人只能拿回本金的3%。这意味着投资百万的投资人只能收回3万元,几乎血本无归。
资金去向逐渐清晰。检方指控雪松账目上有84亿元被张劲控制为“小金库”,用于购买艺术品、在北京及美国购置房产,还通过地下钱庄将200万瑞士法郎和1100万美元转移至瑞士账户。
另一部分资金投向烂项目。庭审显示,有资金穿透到底层是几个恒大的项目,有些证件不全却已投入数亿元,随恒大爆雷而血本无归。还有大量资金用于高管高薪——部分高管月薪高达12万元,年薪数百万元。
更让投资人愤怒的是区别对待:在雪松融资中,真实资产几乎全部抵押给金融机构或国企;虚假资产则用于针对中小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雪松出现兑付困难后,国企和金融机构迅速通过司法手段完成资产转让过户,而中小投资者未能从这些资产转让中获得任何补偿。
有投资人描述庭审现场的感受:把罪名留给张劲,把资产留给国企,把损失留给投资人……
写在最后:
科学城集团大楼前,曾在此WQ的600多名雪松员工已悄然散去。他们中的一些人仍在广州各大楼盘间奔波,试图找回那笔消失的购房款;有的曾经月入十几万,如今却面临被追缴佣金和房贷断供的双重压力。
一位头发花白的投资者握紧拳头告诉信托圈内人:“我们会继续WQ,把钱追回来已成为晚年最重要的事。”
在这场200亿的非法集资案中,普通人承担了一切,无人是赢家:张劲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理财经理背负终生债务,投资人晚年在WQ中凋零。只有广州初夏的凤凰花,依然如雪松鼎盛时那般红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