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6 18:06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梁,是串联资源的纽带。
在国内,日均车流量达1.5万辆的港珠澳大桥,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胶州湾大桥让青岛东西两岸变“隔海相望”为“跨海相连”,13年来累计安全通行车辆2.2亿辆次,进一步拉开“大青岛”的发展框架。
将目光转向国外,在南美洲的巴拿马,一条运河为发展提供通路,而横跨之上的第四大桥,也将加强运河两岸的经济交流,预计惠及当地居民超170万人。
中研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额达3.7万亿美元,其中桥梁项目占比15%。基于桥梁实现交通连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桥梁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由于桥梁服役期限的延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材料老化等问题,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桥梁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早在2014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完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市桥梁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管理”,对桥梁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来到2024年,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让桥梁管理有了新的范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将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放在重点任务之首,其中包括“加强对城市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安全运行监测。”
古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以科技赋能桥梁的智慧运维和安全监测,便是治未病的良医之道。
海尔集团旗下专注于城市安全监测的物联科技公司海纳云,就以技术为钥,持续输出关于桥梁发展运行的数字方案。
通过BIM、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持,海纳云打造出能够服务于桥梁建设、运维等多个环节的智慧平台,实现全周期管理,多部门联动,推动桥梁安全监管模式从过去的“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据了解,这份来自海纳云的智慧桥梁方案已经在青岛、巴拿马等多地形成样板案例,为海内外的用户呈现更专业、更高效的桥梁建设运维模式。
那么,跨越山海,走入全球市场,海纳云做对了什么?
0
1
本土,AI赋能的智慧桥梁
技术,就是海纳云的核心竞争力,这份智慧桥梁场景的“硬实力”,首先在本土获得了验证。
作为一座临海的现代化大都市,青岛与桥梁,早已结下深厚的缘分。这里,有栈桥飞阁回澜,成为城市名片,也有海尔立交桥“一桥飞架东西”,帮助无数上班族缩短通勤时间。
但与此同时,市政设施普查报告显示,青岛约40%桥梁服役超30年,临海的地理条件和湿润的气候,让青岛更加关注桥梁的安全运营和日常维护。
在这份需求的驱动下,海纳云为青岛打造了“青岛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实现桥梁基础信息录入、运行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和应急处置,为桥梁管养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
坚持“软件+硬件”的思路,海纳云在桥梁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安装了风力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硬件,通过AIoT技术将硬件串联,打造出24小时在线的安全监控网络,以成本更低、更加精确的数智监测模式辅助传统的人工巡检。智慧平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能够汇总、识别并上传数据,当捕捉到裂隙等安全隐患时,系统自动识别、自动预警,大幅提升城市桥梁的“安全指数”。
先进的技术让桥梁更聪明、更安全,而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海纳云深度拥抱AI,完成了进一步的自我迭代。
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云杰在对话环节中表示,面对先进的AI技术,海尔要“让全员、全方位、全流程地拥抱AI”,通过技术的应用和思维的变革“让数据更有质量,让场景更有价值,让人更有创造力”。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的科技公司,将既有的业务板块与AI技术深度融合,海纳云已然“先行一步”。
海纳云自主研发出能够及时解答行业问题、精准提供决策建议的AI助手“桥小智”,在实现即时反应、智能对话的同时,也能从专业角度为全周期智能监测、标准化养护指引及精细化养护决策提供建议。
延续海纳云行业领跑的生态地位,这个AI大模型也同样在行业保持领先。
AI模型是否好用,除了看算法的先进性、响应的速度,还要看背后支撑的大数据的质量。基于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海纳云的数据库存储着全面的青岛桥梁信息。“桥小智”在接收这些数据资产的同时,也融入了12 项路桥养护标准,成功提高养护决策准确率至 92%,助力桥梁养护效率提升 40%以上。
在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加持下,青岛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平台始终以“一线”水平服务城市桥梁运转,用实际成果为企业实力“代言”——
自2021年3月试运行以来,青岛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平台已串联起700余座市政桥梁、2000余条市政道路,多次优化完善养护作业流程、规范上传数据,发现重大报警及事故发生近10次,避免了数百万的损失。
0
2
出海,技术构建“连心桥”
经过国内市场的考验,是海纳云的实力被看见的第一步。随着数字经济的价值被发现,数字新基建等领域成为国际合作的热门领域,海纳云进一步将技术融入场景之中,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完成了对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达成加强数字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等20项共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文件的签署,让“数字基建”的价值不断放大。
抓住“走出去”的机遇,海纳云在千万里之外的巴拿马第四大桥上,完成了一次出海的跨越。
巴拿马第四大桥项目地处拉丁美洲,是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单体桥梁工程,也是中巴两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大桥建成后,将如纽带般把巴拿马城与运河西侧经济区紧密相连,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影响力大、价值高的项目,不仅需要桥梁运营时期的智慧化管理,更需要前期在设计、施工阶段进行智慧赋能,来把控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保障项目顺利向前推进。另外,国外在技术标准、数据治理规范和安全合规上有很多与国内不同的要求。如此一来,开发需求成倍增加。
知难而进,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优势破题,海纳云为用户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在技术端,海纳云融合BIM+GIS+loT等技术,提升大桥施工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供碰撞检测、施工模拟等应用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效帮助用户减少工程返工、节约成本,提升项目质量。
凭借之前参与多项工程积累下的经验,在保证技术水平的同时,海纳云还拥有更懂场景的突出优势。例如在了解到海外项目产生的签证管理需求后,海纳云结合场景迅速开发了人员签证信息的统一智慧化管理。该平台在信息录入后就会联动门禁、考勤、安保等多个系统,不但能提前一个月点对点提醒工作人员闭环签证相关工作,在签证到期时还能自动提醒管理方,为用户解决人员管理的难题。
0
3
向上,以标准释放发展价值
不难看出,海纳云正以过硬的技术能力,以及对场景的把控能力,收获来自全球的合作伙伴。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纳云智慧桥梁本身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构成了它“走遍全球”的另一重突出优势。
海纳云针对海外的技术攻关成果进行保留,并进行标准化设计,让一个案例的功能模块可以融入另一个案例,在不断积累,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帮助用户及行业降本增效。
针对新项目开发新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开发费用,但海纳云方案的可复制的特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嵌入新的系统当中,节省再次开发的支出。而且这份“平行迁移”的能力也为海纳云快速高效交付提供了保障,让每一个案例都能够拥有过硬的交付质量。
这份“可复制性”还体现在园区管理、隧道建设等其他领域,3 年来,海纳云已经在海外打造了十余个数字基建标杆,足迹遍布哥伦比亚、泰国、埃及等多个国家,收获更多合作伙伴。
例如,哥伦比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波哥大地铁一号线就有海纳云的身影。海纳云在行业内首创基于BIM模型做进度控制,展示实时进度,进度对比和进度预警,服务隧道智慧化建设,为这份创新方案提供依托的,正是之前项目的经验积累。而在哥伦比亚项目中了解到的签证管理需求,也成功“迁移”至巴拿马第四大桥项目,也因此,“可复制性”,成为海纳云受到用户认可的重要竞争力。
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当项目的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企业就有资格以引领者的身份“入席”,参与标准制定的工作。
截至2024年10月,海纳云已经主编或参与了50余项国际、国家等标准的制定,其中包括《城市治理与服务数字化管理框架与数据》《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建筑信息化系统建造指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等国际标准,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监测通用技术规范》为代表的国内标准,为推动海内外数字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桥梁出发,走遍海内外,在一个又一个样板案例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不断进化的海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