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微聚焦】科技金融全链条托举新质生产力

2025-07-16 17:56

(来源:青岛金融)

对于科创企业来说,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从实验室到市场化,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如何与风险共生,与创新适配,是科技金融的必答题。  作为探索科技金融的先行军,山东是拥有全国首个科创金改试验区的省份,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蹚出来不少具有开创性的路子。

一笔“不看资产看未来”的贷款  7月11日,在济南创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新研发的智能化细胞培养设备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家拥有多项专利、会聚顶尖人才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因研发资金短缺陷入困境。  “按照传统的授信标准,没厂房、没设备、没抵押物的企业肯定无法获得贷款。”该企业财务经理葛建祝说。  授信逻辑的重构,为发展带来了转机。  “我们创新‘人才贷’,为其核心人才定价,发放500万元纯信用贷款,而且利率比普通贷款低0.5个百分点。”济南农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贺涛介绍。  葛建祝说,资金到位后,研发进度提前三个月,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8000万元。  坚持“看人才、看技术、看未来”的授信逻辑,济南农商银行将核心人才信用替代传统抵押物,以“人才贷”为76户企业投放贷款1.45亿元,做创新创业者的“陪跑人”。  在授信逻辑变化的同时,考核制度也在鼓励创新。山东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李增亮介绍,该局推动银行机构完善专列科技信贷计划、专列资金价格、专列统计核算、专列风险管理指标、专列信贷审批通道、专列绩效考核等“六专机制”建设,在内部定价、不良容忍、费用奖补等方面对科技金融业务给予资源倾斜。

一张为创新风险“兜底”的保单  近日,人保财险青岛分公司与浦发银行青岛分行完成了一项创新突破——在青岛中微创芯电子有限公司成功落地青岛市首笔“中试贷款+中试综合保险”保贷联动业务。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间工厂试验”(简称“中试”)环节宛如一道关卡,横亘在实验室研发与大规模生产之间,成为不少企业难以跨越的“死亡之谷”——稍有不慎,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便可能付诸东流。在此背景下,“中试保险”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中试’过程中如果由于技术失败、市场验证未达预期等,导致研发设备、材料、测试等前期投入打了水漂,保险公司会按合同约定赔偿损失。”人保财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公司副总经理曹忠魁介绍。  以青岛这家科技企业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功率模块项目已进入“中试”关键期,却因技术风险高、银行授信额度不足,研发进度面临停滞。  人保财险青岛分公司了解情况后,联合浦发银行组建团队,定制保贷组合方案,银行以保险保单作为风险缓释依据,为企业发放1000万元“中试贷款”,保险公司以“中试综合保险”覆盖研发失败、工艺验证未达标等导致的经济损失。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保险业应结合科技活动立项、研发、中试、量产、市场推广等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构建多层次产品体系,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一次促成离子注入机“山东造”的投资  6月底,在位于济南市的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台“山东造”离子注入机组装完成,为我省半导体产业补链强链再添一环。  “没有离子注入机的话,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无从谈起。”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新华介绍,“但是,它的研发难度大、成本高,特别烧钱。”  2023年初,他带领团队在广州创业,遭遇了资金“拦路虎”——一台设备需要近两万个零件,资金缺口高达数千万元。幸好,来自山东的鲁信创投发现了这只“潜力股”,成为项目“领投人”,提供了两轮天使基金。  光有技术突破还不够。项目要量产落地,还得靠产业链搭把手。“山东是制造业强省,不仅有离子注入机所用的一半以上零部件,还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我们积极牵线,导入产业链上下游、战略投资者等,引导企业迁至济南。”鲁信创投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葛效宏说。  2024年底,艾恩半导体将总部从广州迁至济南,更名为济南市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为促成离子注入机“山东造”奠定了基础。  一次投资带活一个产业的例子,在山东还有很多。葛效宏介绍,鲁信创投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90%以上资金投向硬科技,先后助推44家被投企业登陆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  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离不开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力度;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畅通资本循环……今年5月,国家七部门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了15项举措。  当前,山东也在创新构建“标准引领-评价促进-机制保障-服务优化”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山东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引》,以11类29项标准重塑科技金融生态,以“六专机制”加强资源倾斜与风险管控,为科技金融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源:大众日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