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流程工业创新与过程系统工程再造”分论坛在京举办

2025-07-16 12:31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7月15日,第十二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流程工业创新与过程系统工程再造”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分论坛由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EG”)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PEC”)联合主办,旨在为全球同仁搭建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探索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学术及产业前沿与未来路径。

记者从现场获悉,本次分论坛共收到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7篇学术论文,经严格评审,最终安排了27场主旨报告和38篇海报展示,内容涵盖流程工业全链条的技术突破与系统再造思路,充分体现了全球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共话行业变革 展望发展新局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在致辞时强调,流程工业创新与系统再造作为一次范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呼吁全球同仁携手协作、积极创新,共同塑造行业的未来。他表示,“流程工业的发展已迈入兼顾技术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相信在全球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集体智慧加持下,本次分论坛将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开展智慧交流、知识共享及合作发展的高端平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雪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雪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雪峰在致辞中强调,流程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产业升级的引擎和科技进步的载体。当前,石化行业流程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与工业软件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研发与生产效率,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周期持续缩短,装置一体化、规模化趋势凸显,设计建造效率不断提高,施工运营人员逐步精简。“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突破正深刻影响化工领域;另一方面,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流程工业在追求低成本、低能耗的同时,必须将碳减排纳入常态化考量,通过工程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工艺流程优化等措施减少排放,成为石化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全球专家献策 探索技术前沿

在主旨报告环节,全球专家学者围绕流程工业的关键技术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入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孙丽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孙丽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孙丽丽作了《过程强化与CCUS协同创新》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在低碳石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布局和研发的系列进展,重点阐述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实践。

孙丽丽以炼油行业为例介绍,炼油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连续催化重整(CCR)、流化催化裂化(FCC)、制氢装置及加氢裂化是主要碳排放环节。传统工艺中,反应苛刻度与催化剂活性不匹配,导致芳烃产率受限,同时高能耗和高碳排放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石化开发了全球首个可逆流连续重整工艺,使反应物料与催化剂在反应器中逆向流动,实现反应苛刻度与催化剂活性的精准匹配。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芳烃产率,还使碳排放降低10%。

孙丽丽指出,减少碳排放是中国未来能源体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应持续强化过程创新以减少排放,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使用新能源,从而节约原材料消耗、降低过程能耗并减少碳排放。同时,我们还应加强CCUS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这些举措,中国能源行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宝平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宝平

受SEG董事长蒋德军的委托,SEG副总经理孙宝平作了《赋能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 引领工程建设新工业化》的报告,系统介绍公司在能源化工行业的系列研发成果及转型发展的思考,并对公司在引领工程建设行业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实践进行系统介绍。

作为中国领先的能源化工工程公司,SEG是能源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集团下属企业拥有7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与执行经验,凭借先进的专利技术和优势技术,已成功交付数百座现代化工厂,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和良好社会声誉。

孙宝平介绍,目前,SEG设计了中国81%的炼油产能、61%的乙烯产能、90%的芳烃产能,以及13%的合成氨、10%的甲醇产能,并完成了能源化工领域千万吨级炼油、炼化一体化、芳烃、煤制油、甲醇制烯烃、天然气净化等一系列标杆工程项目。

孙宝平指出,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层面,SEG拥有炼油、石化、PX及PTA、天然气处理等核心工程技术,正持续深耕炼油转型与合成材料、技术合作创新模式等领域。为响应高质量发展与“碳中和”目标,SEG将进一步发挥工程研发优势,加强多领域技术集成创新,打造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萨金特过程系统工程中心化学工程系教授、西门子首席技术官Costas Pantelides发表了题为《流程操作: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先进控制技术推动下,流程工业从传统自动化向自主化决策演进的路径与潜力,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前瞻性思路。

KBR公司烯烃技术总监Michael Tallman聚焦《低碳裂解技术的可持续路径》,深入分析了通过工艺优化与氢能利用实现二氧化碳大幅减排的技术方案,为流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SEG科技部总经理黄孟旗作了题为《创新型轻烃回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报告。黄孟旗介绍,该技术通过流程革新,整合C₂/C₃/C₄回收流程,直接摒弃传统吸收稳定环节,大幅缩短工艺路径,让轻烃回收更简洁高效。尤为突出的是,创新采用C₄作为吸收剂,在15℃温和条件下即可分离H₂/CH₄与C₂,不仅降低设备耐温耐压要求,更从源头削减能耗;针对不饱和轻烃回收场景,对比现有技术,可减少5台塔器投入,投资直降8-10%;能耗同步降低10-15%。同时,将脱硫环节前置,操作安全性显著提升,为炼化企业降本增效筑牢技术根基。据悉,中石化海南、裕龙石化的饱和轻烃回收项目已投运,规模分别达60万吨/年、2×90万吨/年;其他相关项目有序推进中。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李广鹏在《开放网络架构赋能企业智能运维创新实践》中,剖析了现代工厂控制网络运维的难点与痛点,并提出基于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为化工行业智能网络建设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来自俄克拉荷马大学的Miguel教授代表重庆大学常承林教授,围绕《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全局优化设计中的集合裁剪与智能列举方法》展开报告。报告围绕流程工业核心设备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难题展开:介质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显著,传统设计方法难以实现全局最优。对此,常承林团队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定义二进制变量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在设计中同时考虑恒定与变化的物理性质,并采用集合裁剪与智能列举算法,有效提升了设计的精准性与效率。

挪威船级社数字化服务部大中国区总经理黄昊作了题为《NH₃与H₂O相互作用的建模研究》的主旨演讲,围绕氨气特性、建模技术及实际应用等内容展开深入分享,为氨气在工业场景中的安全管控与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实践,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再造,全球同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此次论坛通过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不仅为流程工业的技术革新与模式升级提供了多元视角,更以集体智慧为行业兼顾高效发展与可持续目标指明了清晰路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