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民勤“智”沙记(图片)

2025-07-16 07:43

  ◀移动工程车穿梭在戈壁沙漠,串联起民勤的村村寨寨。

  “从摔下山崖到获救差不多20个小时过去了!”

  “醒来的第一反应是爬到山头找手机信号求救,但大腿骨折根本不能往上走,只能一点点往下爬,希望能遇到人!”

  家住甘肃省民勤县红砂岗镇花儿园村的韦兴天大叔,回想起那年冬天放羊时的遭遇仍心有余悸——“要是当时有信号,也不至于受那么大罪,差点把命丢了!”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县域90%的面积被沙漠覆盖。

  车行河西走廊,急速后退的戈壁沙丘让人有一种穿越回2000多年前张骞出塞的恍惚。那一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西域之行开启了西部的发展。光阴流过,2000多年后,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已经远去,但河西走廊上百姓与黄土风沙的斗争依然震撼人们的心灵。而这一次,数智化激荡起奋斗的力量。

  “羊娃子也能上网咧!”

  在辽阔的大西北,不少韦大叔这样的村民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民勤年均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属于典型的极端干旱区。

  赶着的羊群越走越远,从红砂岗镇过来得走20多公里土路,韦大叔所在牧区一度是“通信孤岛”,这不仅让他有了刻骨铭心的生死体验,也备受生活的煎熬。

  “这山峁峁,手机没信号,娃娃们十天半个月接不到个电话……”韦大叔蹲在土炕边,望着窗外光秃秃的山梁直叹气。他和老伴王金香守着100多只羊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以前只能爬上山脊或骑着摩托车到数公里外寻找“飘”过来的信号。不仅联系不上在镇里的儿子、孙子,也不知道收购羊肉、羊绒的客商啥时候能来,是啥价钱。

  转机出现在2024年的腊月。

  那一天,中国移动民勤县分公司网络维护人员唐鹏天和聂辉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上了山。

  老韦父子俩听说移动要架信号塔,非要跟着上山。“我这腿不行,可认得道哩!”他揣着两个烤得焦香的馍馍,把两人送到海拔1580米的鹰嘴崖。

  “唐师傅你瞅这风,能把人刮下山!”儿子韦光玺扛着设备箱喘着粗气。腿脚不便的韦大叔非要在队伍最前头探路,冻得开裂的手掌死死攥着麻绳。聂辉要接他背包,老汉梗着脖子:“别看我瘸,背个百八十斤的物件还行!”

  最难的是立铁塔那3天。

  山梁上零下24摄氏度,唐鹏天蹲在塔基旁调试设备,睫毛结满冰碴。韦大叔摸黑煮了罐罐茶,颤巍巍端到机箱旁:“喝口热的,暖暖身子!”村民送来热腾腾的土豆蛋蛋、腌酸菜,同时,怀着热烈的期盼。

  今年开春,基站亮灯的那天,韦大叔摸着新买的智能手机直掉泪:“羊娃子也能上网咧,看它们活得好好的,还能晓得羊绒涨到啥价咧,这铁塔子比山神庙还灵验!”

  现在他每天早晨打开物联网终端,可以看到戴电子耳标的领头羊儿在山坡上啃草,定位点在小屏幕上清亮亮地闪。

  而放牧点其他12户乡亲也能通过直播或者电话售卖滩羊绒了,他们直呼:“这山沟沟里架起的是金桥哩!”

  “这摄像头既当‘爹’也当‘妈’!”

  “喂,地里的活做完没,快回家吃饭咧!”

  43岁的焦红梅打开移动智家APP,对着里面喊话,声音通过智慧喇叭传给在地里干活的丈夫姜有仁。这个高高挂在大棚边、农田旁的不仅是个喇叭,也是个摄像头,时刻“保卫”着夫妻俩的责任田。

  夫妻俩所在的民勤县大坝乡文二村,有135座总占地约550亩的人参果大棚,7月初,今年的头茬果陆续成熟,揽件的物流公司车辆在大棚边排起了队。

  有了宽带网络和摄像头,现在农户在棚里摘人参果时刷短剧、搞直播不怕流量限制,遇到民勤常见的风沙天,也不用摸黑跑大棚,掏出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卷帘机运转。

  “以前我们种葵花、玉米,卖不出啥价钱,一年三四万块钱,现在种人参果,一亩六的大棚,一年三茬果,能卖9万多元,关键是还少浇水!”焦红梅细细算着账。

  在民勤,没有一个农民不关心水的问题。在沙漠边缘生活,这是必答题。

  苏武镇西茨村,7月明晃晃的红日下,绿色的玉米秆迎风摇曳,金黄的向日葵列队昂首,湛蓝的天空下生机勃勃。“新农人”魏志明黝黑的脸庞绽放笑意,他告诉记者,自己承包的600多亩地装上了智能灌溉系统,“无论刮风下沙还是晴朗干热,只要有网络覆盖,我都能用手机轻松操作”。

  不远处,潘从兵的上千亩地里长势喜人。“以前明灌的时候,一个工人管一眼机井,改滴灌后一个工人管6眼,现在智能化了,可以管9眼!”他介绍,以前下午放水,晚上没人管,要么就少放一点,但地喝不饱还容易蒸发,多放一点又造成浪费,现在动动手机就能掌控了,大量省水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现在一两个人就能管理1000亩地了”。

  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绍,全县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智能化管理示范项目计划覆盖5个镇6个村,总面积达2.55万亩。项目重点建设田间“四情”监测、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及智能管理系统,旨在实现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及5G技术,结合田间气象、土壤墒情与作物用水需求,通过AI分析,系统可以精准测算最佳灌水量,并提供最优灌溉决策。种植户可通过PC端或手机端实现智能灌溉、精准灌溉和高效灌溉。

  “以玉米为例,项目实施后,可在原有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实现亩均节水10%~15%。”段振佼对项目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昔日的民勤,一度风沙逼近家园,地下水却越躲越远。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决定了30万亩农田的前景,更影响着20多万人口的生存。

  虽然今年到现在为止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但大滩镇北东村一社村民杨得兵家整洁的小院门前一排绿树成荫、一垄小菜青翠。

  他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装在井里的智能水表:“以前每年水费是固定的,政府定期供水,容易造成浪费。现在智能水表精准计费,用多少交多少,也不用上银行缴费,手机上就能付了。”

  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移动在民勤农村区域安装了5万余块智能水表,通过智能水表的精准计量,让原本缺水的民勤县水资源管理有了精准、智能的抓手。现在有的群众家每年的水费节省了一半,农村用水量总体节约超过20%。

  这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8的民勤来说,可谓意义非凡。

  “给沙漠穿上一件绿色的外衣!”

  “在网络直播中,我们得知了这个植树公益项目,一放暑假就迫不及待地赶来,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染绿这片沙漠。”酷热的帐篷下,一群来自天津南开等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学生,围坐桌旁小憩,稚嫩脸庞上挂着汗珠,也闪着自豪。

  今年3月,一场“请到民勤种棵树”的公益活动,让原本寂静的腾格里沙漠涌进上万名志愿者。活动发起人仲麟,是回乡创业的“95后”青年,是他通过网络直播为家乡哈密瓜等带货,积累的资金投入种树,也是他用网络直播传递出民勤人“寸草遮丈风”的奋斗精神,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志愿者投身茫茫沙漠。

  今年短短几个月,就有3.5万名志愿者涌入收成镇兴隆村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在方圆2000多亩黄沙之上种下80多万株树。

  仲麟谦虚地说:“不在于种多少树,而在于把生态绿色的理念不断传递下去!”

  疾风骤起,在累计超过5000亩的腾格里沙漠上,成片的梭梭、花棒、柠条扎根黄土,迎风劲展,不断向外延伸、延伸。

  热浪裹着黄沙扑面袭来,屹立不倒的还有5G基站。

  公益林基地用的是兴隆村的拉远基站。3公里长的光缆要穿过流动沙丘,普通铁塔根本立不住。移动工程师连夜改装了“沙漠特制基站”——用钢索把信号塔锚定在胡杨树根上,光缆裹上防沙套管,基站顶上装了自动旋转的“挡沙帽”。

  三天三夜,当眼睛熬红,手掌磨破,工装裤上结满白色的盐霜,信号终于通了!

  志愿者王大姐举着手机说:“家人们看!这是梭梭苗的根系特写,5G直播一点都不卡!”

  “沙漠里信号比城里还稳当!”众人夸道。

  夕阳西下,基站的红色警示灯在沙丘上连成跳动的光点。工程师杨玉龙翻着手机里志愿者发的感谢视频,忽然发现治沙区边缘冒出一片新绿——那是他们用基站省下的电,给志愿者营地装的太阳能路灯,夜里亮起来像给沙漠戴了条发光的项链。

  绿洲描绘未来,信号焕新底色。

  在民勤,“电普”项目开展10年来,中国移动新建光缆1.12万公里,全域宽带覆盖率由24.7%提升至98.62%,并率先在城区及乡镇完成千兆全覆盖。4G/5G网络不断向行政村延伸,覆盖率分别提升至94.65%、96.48%。放眼整个甘肃,中国移动承接“电普”项目十一批,覆盖12个市州、5485个行政村和酒泉边疆区域,共建设4G站点618个、5G站点28个,建设完成有线宽带6907个点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2000多年前,绵延的河西走廊上,是漫长的防御工事、城堡、烽燧,是昼夜穿行的商队。串联在戈壁的驿站把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2000多年后,宽阔的信息通道上,奔涌的是发展热潮,传递的是振兴希望,座座基站、道道光缆续写丝路芳华,连通整个世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