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美国为何芯片松口:中国芯“狼来了”?

2025-07-15 19:50

(来源:华山穹剑)

导语:7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提问:今天,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英伟达的出口许可,英伟达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反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这种做法扰乱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7月15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北京高调宣布,美国政府批准了H20芯片的对华出口许可。这款曾是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标志性武器”,如今却以“妥协”姿态重返中国市场。

表面看美国终于松口了,对中国芯片放款限制了,实际上是美国在芯片博弈中的战略退却。

一、美国松口H20芯片,不是“大发慈悲”,是“撑不住了”

要理解这场“松口”,得先看美国芯片产业的“三重困境”。

一是美芯片业绩的“断崖式下跌”中国市场占英伟达全球营收12.5%,仅2024年就170亿美元,4月禁令导致两季度损失135亿美元。  

过去三年,从H100全面禁售到A100性能阉割,再到H20被临时封杀,美国用“技术大棒”逼得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从35%暴跌至12%。但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英伟达的股东们难以答应——毕竟,中国不仅贡献着全球40%的AI芯片消费量,更是未来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最大试验场”。

H20虽是“阉割版”(性能仅为H100的15%-30%),但再不卖,连“残羹剩饭”都吃不上。

二是全球芯片格局的“东升西降”。 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崛起,彻底打破了美国“一家独大”的神话。2025年一季度,国产AI芯片出货量同比暴涨40%,华为昆仑芯2.0的算力已逼近英伟达A100,寒武纪思元600在边缘计算场景的性能超越H20,阿里、腾讯等巨头更以“国产替代”为战略,大规模采购国产芯片。

美国半导体协会(SIA)的报告更扎心:若H20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英伟达未来3年将损失超80亿美元,而中国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将顺势突破35%。

三是美国供应链的“反噬效应”。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本质上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从ASML的光刻机到应用材料的刻蚀机,从台积电的代工到高通的设计工具,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2025年上半年,美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的在华营收同比暴跌25%,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订单因“无法向中国供货”被迫削减30%。美国芯片产业的“脱钩”成本,早已超过了“封锁”的收益。

简言之,美国松口H20芯片,不是“心软”,而是“不得不”——既是为了保住英伟达等企业的饭碗,更是为了避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彻底“崩盘”。

二、H20芯片“阉割版”,是“鸡肋”还是“陷阱”?

对H20的“松绑”,外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技术锁死论”,认为中国企业买了H20会被“绑定”在英伟达生态里,削弱自研动力;另一种是“过渡论”,觉得中小企业可以靠H20解燃眉之急,头部企业则会加速转向国产。

但现实可能更复杂。

H20的“阉割”确实狠,算力被砍半,内存带宽缩水40%,甚至连游戏场景的高画质渲染都吃力。这种“残血版”芯片,对需要7nm以下先进制程的头部AI企业(如商汤、旷视)来说,几乎没吸引力——它们的训练任务需要的是“满血”算力,H20的性能连“凑数”都不够。

但对中小型企业(如智能驾驶方案商、工业机器人厂商)而言,H20仍是“及时雨”。这些企业本就需要性价比更高的芯片,H20的“合规性”(能通过美国出口审查)和“适配性”(兼容现有英伟达生态),刚好能填补国产芯片在细分场景的空白。

不过,美国显然打着“小算盘”:用H20当“安全阀”,让中国企业“不至于彻底转向国产”,同时延缓中国AI产业的迭代速度。就像当年对华为的“芯片断供”——表面是“打击”,实则是逼华为“慢下来”,给美国企业争取追赶时间。

但历史早已证明:技术封锁越狠,自主创新越快。

三、中国芯片的“三重护体”,我们早就不怕“卡脖子”

2018年“中兴断芯”的至暗时刻,到2023年“华为鸿蒙+自研芯”的破晓重生,中国芯片产业用五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二十年的技术长征。

如今的我们,早已练就“三重护体神功”:

第一重:技术免疫力,从“备胎”到“全栈” 华为的“备胎计划”早已不是口号:海思麒麟芯片实现100%自研,昇腾AI芯片算力突破400 TFLOPS,鲲鹏服务器芯片市占率超25%;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良率稳定在95%,N+1工艺已量产,逼近7nm水平;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技术全球领先,市占率从5%跃升至18%。

更关键的是,从EDA工具(华大九天)到光刻胶(南大光电),从材料(安集科技)到设备(上海微电子),中国已构建起“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第二重:市场吸引力,全球企业的“必争之地”。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年需求超6000亿美元,更有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智能驾驶(年测试里程超10亿公里)、智慧城市(覆盖100+城市)、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

这些场景,是任何芯片企业都无法拒绝的“试验田”。2025年上半年,德国英飞凌、荷兰恩智浦等欧洲芯片巨头集体宣布“扩大在华研发中心”,理由很直白:“中国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我们的技术方向。”

第三重:政策定力,“举国体制”的长期投入。 从“十四五”规划将芯片列为“首位攻关领域”,到国家大基金二期(规模超3000亿元)重点扶持半导体产业链;从税收优惠(芯片企业增值税减免至3%),到人才培养(高校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国正以“国家力量”补短板。

2025年,国内半导体研发投入预计突破2000亿元,相当于美国同期的60%——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是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底层逻辑。

总之,H20的“松绑”,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妥协”。它既暴露了美国芯片产业的虚弱,也印证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

对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说,H20可以是“过渡方案”,但绝不是“终极选择”。当华为昆仑芯的算力逼近国际主流,当寒武纪的边缘芯片在全球车载市场杀进前三,当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不断突破,我们早已过了“依赖别人”的阶段。

科技博弈的规则很简单:你越强,对手越不敢轻举妄动;你越独立,对手的“松口”就越像“示弱”。

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早已不是“被卡脖子”的弱者。我们有技术、有市场、有政策,更有“自立自强”的底气。

五年前,中兴“断芯”是至暗时刻;五年后,华为“破芯”成黎明曙光。中国芯的狂飙,现在才刚开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