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100万吨/年!中石化又一新项目

2025-07-15 16:53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中石化新项目公示共 243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近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受理的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贵州)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甲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况予以公示。

项目主要工艺生产装置为:3×1500吨/天的煤气化装置、31.5万Nm3/h净化装置、4.0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100万吨/年甲醇装置(含压缩、合成、精馏、氢回收)及7万Nm3/h空分装置,以及其他配套的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产能增速放缓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10977.6万吨/年,同比增加3.4%,增速下降了2.4个百分点,实际新增430万吨/年。新增产能和新投产装置数量均为近五年来新低。其中,煤制甲醇产能在2024年底达到8597万吨/年,占总产能的78.3%,同比增加3.5%这一数据表明,尽管煤制甲醇仍是我国甲醇产能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整体甲醇行业的扩张速度已明显放缓。产能增速的放缓与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过去多年的快速扩张使得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对于新增产能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

在产能增速放缓的同时,2024年我国甲醇产量却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2024年我国甲醇产量为9182.2万吨,净增865万吨,同比增长10.4%,增幅提高6.7个百分点,为近7年以来最高水平。从原料结构来看,煤制甲醇产量为7701.4万吨,占总产量的83.9%,同比增幅为10.4%。产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装置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产能的挖潜。一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和优化的生产工艺,使得煤制甲醇装置的运行更加稳定,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得以增加。

四大发展趋势

随着行业的发展,煤制甲醇产能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监管部门对碳排放和能耗的管控更为严格。我国煤制甲醇行业约25%的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2025年底此类产能需要完全退出。另一方面,一体化装置将成为发展主流。未来的甲醇项目将更加注重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通过建设配套的烯烃、醋酸等下游装置,实现产品的就地转化,减少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技术创新仍将是煤制甲醇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气化技术方面,研发将朝着提高煤炭转化率、降低氧耗和能耗的方向进行。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也将是重点领域,通过研发高活性、高选择性、长寿命的催化剂,提高甲醇合成的效率,降低副反应的发生。智能化技术在煤制甲醇生产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设备的智能运维,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人力成本。

甲醇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传统化工领域,随着醋酸、MTBE等行业的持续扩张,对甲醇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在新兴领域,甲醇作为清洁燃料的应用前景广阔。甲醇可作为船用燃料,相比传统燃料,能显著降低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甲醇制氢技术的发展也为其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打开了空间,通过甲醇重整制氢,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气来源。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甲醇燃料电池汽车也有望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补充。

“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煤制甲醇行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将加大在节能减排、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方面的投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将CCS技术应用于煤制甲醇生产中,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运输和封存,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煤制甲醇Vs绿色甲醇

煤制甲醇与绿色甲醇既存在技术路径上的显著差异,又在终端应用场景中存在一定关联性。短期来看,二者在能源转型中存在互补性;长期来看,绿色甲醇对煤制甲醇呈替代关系。

从生产逻辑看,煤制甲醇是传统化石能源转化的产物,以煤炭为原料,通过气化、合成等工艺生成甲醇,其本质是将煤炭中的碳氢元素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原料,生产过程依赖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且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和能源。而绿色甲醇则属于可再生能源体系的产物,以生物质(如秸秆、林业废弃物)或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与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生化反应或催化合成生成甲醇,生产过程几乎不依赖化石能源,甚至能实现碳的循环利用(如利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在环境影响层面,煤制甲醇是典型的“高碳路径”,煤炭气化过程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较高,是传统煤化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绿色甲醇则被视为“低碳甚至负碳技术”,若以生物质为原料,其碳排放可纳入自然碳循环(植物生长吸收的二氧化碳与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大致平衡);若以绿氢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甚至能实现“碳捕集—转化—再利用”的闭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降低90%以上,是应对“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方向。 

从产业关联角度,二者终端应用场景高度重合,均可作为清洁燃料(如甲醇汽油、船舶燃料)、化工中间体(用于生产甲醛、烯烃等)或储能介质(通过甲醇裂解制氢实现能源储存)。但在发展定位上,煤制甲醇受限于资源禀赋和环保压力,未来更多是在能源转型过渡期发挥补充作用,且需通过碳捕集技术降低排放;而绿色甲醇则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长期方向,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碳约束趋严,其经济性和规模化潜力将逐步凸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