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5 13:39
深圳街头崛起的“民营超市第一股”,数度挣扎求存无果后,最终还是黯然离场。
7月3日晚间,人乐退(股票代码:002336.SZ)发布《关于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称: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人乐)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公司股票于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期交易十五个交易日,最后交易日期为7月3日,在7月4日正式被摘牌。
历经15年资本征程,人人乐最终以0.36元/股的股价谢幕,市值定格在1.58亿元,仅为巅峰期136亿市值的1%。这家迎来30周岁的老牌连锁超市,因连续4年亏损、资不抵债,且未能扭转颓势,而在时代的洪流中轰然倒下。
作为过去能够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进行“贴身肉搏”的本土黑马,人人乐的终结,不仅意味着一个承载国人购物记忆的商超品牌的衰落,更是中国大卖场黄金岁月集体烙印的褪去。
曾凭“游击战术”击退国际巨头
人人乐的故事,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彼时,恰逢中国零售业刚刚迈入开放浪潮,人人乐可谓站在了大卖场的风口上。
公开资料显示,人人乐的创始人何金明,1952年出生于江西。在创办人人乐之前,其于长沙铁路分局端着“铁饭碗”,1992年因工作需要出任了深圳市金属交易所总经理一职。来到深圳后,何金明发现了当地没有大型商超的市场空白,于是在1996年夏天辞职下海,于南山区街头的临街铺面开出了第一家人人乐。开业之初,首家门店——南油人人乐,展现了不错的发展势头,以2600平方米的门店规模斩获了6万元左右的日均销售额。
但好景不长,不久后法国家乐福来势汹汹,同样于1996年在距离南油人人乐仅2.5公里的地方开设了新店。拥有上万平卖场体量、过万种商品阵列的国际巨头,在那时带来的竞争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家乐福开业近一周,人人乐的日均销售额锐减至2万元。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沃尔玛紧随其后登陆深圳,在距离南油人人乐仅150米的地方,开设了当时亚洲最大且最现代化的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各路豪强围城,人人乐选择与他们在深圳正面硬刚,并打出了非同凡响的“商业巷战”。据过往报道,何金明曾到家乐福附近进行了长达37天的蹲点市调,记录了400页的心得笔记,而后用一年半时间不断灵活调整商品结构和促销策略,一举打破了家乐福“3公里内无竞争对手”的神话。
而当沃尔玛开业时,人人乐决定秘密闭店扩建。但在闭店前的十天,人人乐对沃尔玛发起全线价格战,迫使沃尔玛跟进调价后,又其出其不意地宣布闭店,使得无法及时回调价格的沃尔玛遭受了极大亏损。此后,何金明又将通常得3-4个月的扩建时间压缩到半个多月,并配合密集的本地宣传重新开业,用自己的节奏夺回了市场主动权。彼时,沃尔玛中国前营运总监李成杰曾公开表示:“在中国,能够与沃尔玛进行正面竞争并持续发展的企业,唯有人人乐”。
这两场高强度战斗,奠定了人人乐在深圳的江湖地位。此后,其发力全国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时间来到2009年,人人乐已构建覆盖华南、西北等六大区域的零售网络,年营收达到87.67亿元。
人人乐与何金明的巅峰时刻,都定格在2010年。当年1月,人人乐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民营超市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30亿元,募资的25.74亿元中有10.52亿元属于超募资金,全国门店规模也突破百家。何金明因此以87亿元的财富,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成为江西首富。
上市后的人人乐,扩张更为激进,但盛极而衰的宿命也悄然间埋下伏笔。在“规模迷思”中沉醉的管理层,既未能洞察电商如飓风般崛起的外部环境巨变,也未能警醒高速扩张下的内部管理隐患,此后这家本土零售黑马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三重“绞索”勒死零售黑马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
2012年,也就是人人乐上市后的第三年,其年营收达到历史顶峰129亿元,却首次出现了净利亏损。当时,公司归因于“成本上升、行业竞争加剧、电商冲击等多方挑战”。
但谁曾想到,这竟是其从巅峰走向衰落的起点。回溯人人乐的崩塌历程,可以发现并非一夕之变,而是多重溃烂的叠加后果。
首先就是战略误判,只愿在“旧地图”上埋头狂奔的人人乐,最终成为了“电商绝缘体”。作为崛起于大卖场黄金时代的连锁商超,其曾吃到过“地产加联营模式”的红利,这种模式把大卖场中极其考验运营能力的生鲜等品类交给联营商户,自己依靠砸钱开场子就能实现快速扩张。而人人乐上市后,创始人何金明率先提出“五年万店计划”,在2011至2016的短短几年内,其新增门店数量高达 87 家。
但随着电商崛起,用低价和便利绞杀传统超市时,人人乐才发现传统大卖场模式竟成了短板,急速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高增长。这些仓促间开出的门店,忽视了单店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导致资金链紧张。但彼时,其已经错失转型良机,未能及时赶乘新零售模式的东风。事实上,直到去年,其线上收入占比也才仅为3.53%,APP体验更要落后行业三代。
2014年,人人乐亏损约4.61亿元,是上市以来第二次利润转负。次年,公司情况未得改善,继续亏损4.75亿元,并首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16年4月,人人乐被“披星戴帽”。
为了解决退市危机,人人乐又陷入了卖血续命的死亡螺旋。自2016年起,人人乐就不断在“亏损—卖资产—摘帽—再亏损”的恶性循环中挣扎。当年9月,其以4.36亿元出售了长沙天骄福邸物业,为上市公司贡献净利润1.35亿元,暂时摆脱了退市困局。但接下来两年的业绩连亏,让其股票简称在2018年又变更为“*ST人乐”。
为了保壳,人人乐在2024年再次以13元的“白菜价”陆续出售了13家子公司门店。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显然无法挽颓。
财报显示,2024年人人乐实现营收14.3亿元,同比下降49.86%;归母净利润为净利润为-0.1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4.98亿元。截至2024年底,其门店仅存32家,较巅峰时期缩水超90%,全年关闭了45家门店,转让了15家。此外,报告期末其净资产为- 4.04亿元,审计机构对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内控报告被“否定”,直接触发退市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市场分析认为,人人乐的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家族式管理造就的畸形企业文化,是导致并加速溃败的根源。2010年上市之后,除25%的公众持股外,其余75%的股权皆由董事长何金明与其妻子宋琪掌控。一年后,CEO李彦峰、采购总监王牛崽、超市事业部副总裁李宽森等大批高管选择离职;2014年,公司副总裁曾凡宏、财务总监廖志勇又陆续离职。个中原因,或许只有当事人及人人乐才清楚,但这些元老的离去,毫无疑问动摇了人人乐的根基。
而CEO李彦峰辞职之后,宋琪之弟宋涛担任事业部执行总裁。变更后的核心管理层也大多为何氏成员,何氏家族高度集权,且这些核心高管的年薪也远超其他管理层。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助长了人人乐派系林立,争斗内耗贯穿了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公开披露的职务侵占等腐败新闻就屡见不鲜。
自2019年国资入主起,人人乐又在短短6年内三度更换董事长。每一次换帅,都伴随着战略方向的大幅调整,但似乎又收效甚微。今年3月19日晚间,人人乐在风雨飘摇的退市前夕突发“董事长火线离职”的相关公告,上任仅一年半的董事长侯延奎因身体健康原因申请辞职,卸去包括董事、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在内的所有职务。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或使得人人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走到了退市结局。
大卖场黄昏下的“新生代码”何在?
人人乐的退市并非孤例,而是中国传统商超面临严峻挑战的缩影。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6月披露的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数据,超市行业23家企业中,有12家销售额同比实现增长,6家实现销售额、门店数同比双增长,剩下的11 家企业还在泥潭中深陷,客源被一点点蚕食。
曾与人人乐在深圳有过激烈交锋的家乐福,这个最早把大卖场概念带入中国的法国品牌,2024年底全国门店也仅剩4家。今年6月,于六年前才以48亿元拿下家乐福中国80%股权的苏宁易购(股票代码:002024.SZ),为了减轻自身债务压力,以4元的总对价出售了持有的宁波、杭州、株洲、沈阳等地的4座家乐福。
对于出售原因,苏宁易购表示,家乐福中国业务受外部环境及消费行为转变影响,叠加自身流动性不足,加之苏宁易购因自身流动性问题无法为家乐福提供持续资金支持,自2023年起就逐步关停传统家乐福大型商超业务。“公司战略重心已调整为聚焦家电3C核心业务。”
此外,另一商超巨头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股票代码:06808.HK),在2021年达到营收顶峰后便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遭遇阿里割肉甩卖,德弘资本在今年初正式执掌后,也开始主动关店以降本增效。曾经千亿市值的永辉超市(股票代码:601933.SH),从2021年至今已累计亏损近百亿元,其中光2024年就关闭了232家门店,且年亏损扩大至14.7亿元。与人人乐惺惺相惜的昔日对手——沃尔玛也未能幸免,据联商网统计,2024年至今其已关闭超20家中国门店......
对于人人乐退市摘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人人乐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品牌,公司在广东曾非常鼎盛。但是随着国内人口结构变化、消费思维和行为转变,以及企业自身多元化的失败,企业的现金流步入了恶性循环,整体运营水平进也一步降低。在整个中国零售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它并没有与时俱进,没落是必然的。”
相对比之下,也可以看到不少传统零售巨头,正试图在危机中裂变求生。
比如,同样于上世纪90年代起家的胖东来,通过将管理做到极致后,因口碑良好被全国网友催着“快来开分店”,今年上半年其销售业绩再度创下117.07亿元的新高。
胖东来天使城
当下的永辉超市则将“学习胖东来”作为战略方向与改革主线,并将供应链变革作为核心经营计划写进财报——希望2025年与供应商一起孵化100个亿元级别的单品,推行大单品策略。今年7月初,其又以一封“反腐令”,展现出了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
永辉超市胖东来自有品牌区
此外,沃尔玛则早已悄悄将重心转向仓储会员店——山姆,该子品牌同样早在1996年进入中国,经历了长达20年的蛰伏期。但自2016年开始便“提速”发展,展开了包括会员费涨价、门店高速扩张、加码线上渠道的一系列动作。通过将自有品牌和电商业务作为核心杀招,山姆已经成为沃尔玛中国业务增长的关键引擎。今年4月9日的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朱晓静透露,在中国,有8家山姆会员店将突破单店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亿)销售大关。
上述的诸多案例可以验证,传统商超巨头虽然是旧零售时代的残党,但新时代或依然有承载他们的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王洪涛也曾指出,人人乐的退市是传统零售粗放扩张时代的终结,但行业并未走到绝境,不少企业已通过差异化路径找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