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开启职教新征程,把专业办在产业链上

2025-07-15 07:59

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校园风光美不胜收。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学校搭建了29个产学研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集美工业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催生应用型人才。

杏林湾畔,学村静卧,赤色燕尾脊与象牙墙身交映成景。杏林大桥横跨碧波,再往前,便看到一幢幢嘉庚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今年成立的集美工业职业学院。

这所学院是今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整合厦门市现有工科类职业教育资源,新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事实上,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前身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作为集美学校的组成部分,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这所职教世家出身的学校,如何“老树”发新芽,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

“面向产业需求构设根植特色、开放协同、数字赋能、全球视野的新工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锚定这样的目标,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在筹备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应用化工技术6个专业,精准对接厦门产业发展需求。为支撑专业发展,学校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275名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者达94名,“双师型”教师186名。同时,学校搭建了29个产学研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硬实力让这所“新诞生的老学校”在省政府正式批复前就广受关注,临近2025年秋季招生,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电话高频接入,“双向奔赴”暖流涌动,前景一片美好。

“诚毅”校训

融入办学基因

新时期,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背负的新使命,正是厦门市政府作出设置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决策原因所在,也是进一步优化厦门职业教育资源,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契机。

走进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新时代的浪潮感扑面而来。“新”在硬件——

学校占地23.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33万平方米,10栋教学楼共9.46万平方米(含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可容纳学生近7000人,还有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操场、师生活动中心、食堂等。实训设备“真刀真枪”,单个实训室投入就高达700万,实训车间、智慧教室一应俱全,甚至能让学生边上课边体验工厂流水线。

学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升级换代”,6栋学生宿舍共5.02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6000多人,宿舍6人一间,还配备自习室,提供给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使用,空调是标配。

有“新”亦有“旧”,“旧”在校训校风——之前说到,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办学渊源可追溯至1920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诚毅”的校训早已融进每一位师生基因里,践行到实处,就是要把校风管理融入学生日常。

针对部分普高学生进入大学后易出现的“放飞”现象,校方坚持“严”字当头,认为这既是对“诚毅”校训中“毅”字的践行,也是培养学生自律品格与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打磨中沉下心、扎下根,为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根基。

“亲产业”导向

贯穿培养过程

2025年,中国乃至全球就业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传统岗位持续萎缩,另一边是“新质生产力”相关职业缺口迅速放大。综合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权威咨询机构及头部企业最新数据,机器人工程师、低空经济“飞手”、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师、新能源汽车售后技师等十大紧缺岗位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就业“风口”。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形成配套的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的良性互动。

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应用化工技术是集美工业职业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专业。这些专业对标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密呼应厦门及闽西南区域产业、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专业链建设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形成以工科为主体、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

顶层设计先行之外,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计划申报“智能智造互联工业机器人专业群”,这意味着,智能智造相关专业将从“单点突破”升级为“集群作战”,用一条“专业生态链”去咬合厦门“产业生态链”,让学生毕业即享就业红利。

譬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自动化设备销售工程师、工业互联网技术员等职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从事自动化设备调试工程师、智能电网运维专员、智能生产线运维技术人员、智能电梯工程师等等,而施耐德电气、厦门ABB、三安光电、天马微电子、厦门电力系统、上海三菱电梯等行业龙头企业均有对应岗位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还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0%以上。“进到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能学到的东西远非课本上的内容,我们想在这里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可以望见更远更高的世界!”省职教名师赵丽萍说。

产教融合

催生应用型人才

7月11日,厦门市教育局举办针对教师素质提升和助推学校发展的21天国培项目“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升研修班”,至此,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已经进行了第三轮的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老师们在培训中借鉴挖掘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坦诚交流转型中的困惑与思考,互相学习,彼此启发,共同探索。

研修班学员、省职教名师赵丽萍说,办好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尤其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集美工业职业学院主要通过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和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目前,学院275名专任教师均取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

“我们要做厦门职教改革发展的‘破壁者’和‘摆渡人’。”研修班学员、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教师孙跃岗说。孙跃岗擅长智能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教学工作,他认为在职业学校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同时要在促进产教真融实合上着重下功夫。

有一个数据能看出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对产教融合上的重视:学院里企业兼职教师34名。在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布局中,校企合作可谓淋漓尽致。

学院一方面以专业为依托,按照“校中厂”的模式建立各类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中心,构建真实的“教学做”一体实习实训环境;另一方面与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与三菱电梯等相关头部企业签署了“共建新高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联合区域内知名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二级产业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此外,学院还与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达威维生素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共建“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学生毕业有望进入相关名企。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集美工业职业学院与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签订备忘录,共建电梯领域研究的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抢占未来,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将目光放得更远。未来,学院将抢抓“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契机,推进“职教出海”,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业务,培养掌握跨境产业技术标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成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匠。

(邓婕)

图片由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提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