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红利资产持续上涨背后原因分析

2025-07-14 21:00

(转自:ETF炼金师)

  自2025年以来,中国的红利资产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银行股方面。2024年,银行股在经历了近50%的上涨后,短短7个月内又上涨了20%,不仅突破了2007年牛市的巅峰,且创下了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重仓红利资产的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和红利低波ETF基金(159547)自2024年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分别达到了近60%和30%,并持续创造新的净值高点。

  市场对红利资产的热捧背后有多重因素。首先,2021年成为中国资产风格的一次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以白酒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成长性板块受到青睐,而自2021年起,投资者开始集中流入银行和电力等红利资产,促成了这类资产的四年牛市。在这一期间,江苏银行的股价大幅上涨了190%,多家主要银行如工行和交通银行的股价同样实现了翻倍增长。其中,工行的市值近期超越了美国银行,成为全球第二大银行。

  从整体盈利结构来看,自2021年以来,A股的净利润增长率经历了拐点,随后进入下行通道,直至2024年四季度政府出台强刺激政策,才有所企稳。在此背景下,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顺周期行业的投资回报率(ROE)普遍下滑,真正具备成长属性的投资标的越来越稀缺。

  A股市场被割分为成长与价值两大类,成长类主要包括顺周期板块,价值类则以红利板块为主。随着顺周期板块的表现不再如往年那般强劲,高估值的支撑逻辑逐渐松动,导致这些板块连跌四年。而红利板块虽然增长缓慢,却因其高现金流、高分红和偏低的估值,成为市场的避风港。自2021年以来,市场情绪整体趋向保守与防御,进一步推动了红利资产的牛市。在2024年9月政策刺激之前,A股经历了长时间的调整,多个板块已跌至十年估值下限,沪深三市的单日成交一度接近5000亿元的历史低位。政策出台后的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显著增强,市场情绪回暖,成长板块迎来了反弹。然而进入2025年,市场又面临关税扰动,预期逐渐回归,单日成交额从之前的2万亿回落至1万亿,红利防守再度成为市场主线。

  银行股的持续上涨是红利板块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部分,自2024年以来,银行股整体上涨了60%。这轮银行股的强势反弹,除了受益于市场风格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资金面的推动。自2023年四季度起,国家队便通过增持宽基ETF及直接增持银行股的方式,开始了对市场的救助。到2024年,国家队持有的ETF市值已经超过一万亿元,而一年前的市值仅为1000多亿元。

  进入2025年,面对市场波动,国家队再度出手,1月份投入资金约1000亿元,4月份则投入资金在25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在国家队的引领下,公私募领域的机构资金也纷纷追随进入银行板块。特别是在2025年5月7日证监会颁布新规后,公募基金加大了仓位,进一步助推银行股的上涨。

  此外,银行股的逆势上涨还与其估值长期被低估密切相关。以工行为例,2023年初其市净率(PB)仅为0.5倍,而美国银行的PB高达1.2倍。截止至2024年7月11日,工行的PB已上升至0.77倍,依然显著低于美国银行的1.28倍。从绝对净利润来看,工行在2024年的净利润为3669亿元,而美国银行则为1939亿元,且利润波动较大。再从不良贷款拨备率来看,工行的拨备率稳步提升,从2016年的136%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215%,而美国银行的拨备率则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迅速下滑,2024年仅为222%。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股的抱团上涨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不过,随着上涨幅度的加大,市场的分歧也会逐渐加大,波动性有可能加剧。未来,业绩成长性较好、不良贷款拨备率高、坏账率低的城商行,如宁波银行成都银行等,可能会表现超出行业均值。这些城商行大多扎根于省会或经济强市,贷款增速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营净息差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例如,宁波银行在2019-2024年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4.6%,其成长性显著高于大型银行。

  除了银行股外,2025年泛消费红利资产也逐渐成为市场的焦点。其中,以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集团为代表的消费龙头股表现异常抢眼,推动A股在宠物、珠宝首饰和IP潮玩等多个板块迎来了集体狂欢。泛消费红利资产的爆发并非偶然,2024年末的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增强消费,且将其列为优先投资领域,这给市场带来了信心。同时,2025年4月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内需刺激的预期,成为追捧泛消费红利资产的重要基础。

  泛消费红利资产的景气度和成长性吸引了市场的持续关注。例如,泡泡玛特在2023-2024年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大增128%和188%,老铺黄金同期增速分别为340%和254%。随着内需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实,消费领域的业绩增长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然而,自6月以来,泛消费红利板块迎来了一轮调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5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4.9%和前一个月的5.1%,显示出前期政策的积极效果。因此,市场对内需刺激措施的预期也随之减弱。此外,随着泛消费龙头股在经历了数月快速上涨后,估值上涨也较快,短期的波动调整在所难免。

  尽管如此,从中期来看,泛消费红利的主线逻辑依旧清晰。在内循环大战略的背景下,政策向消费需求端发力的方向并未改变,优秀公司的高增长性也为市场提供了积极支撑。除了银行与泛消费红利外,港A两市的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港口航运、公路和铁路等,资源类行业如石油和石化等,同样受到市场的追捧,未来或将孕育出更多投资机会。

  红利资产的行业分布广泛,若投资者不知如何选择,配置相关的红利ETF不失为有效策略。前文提到的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与红利低波ETF基金(159547)值得关注,其持仓主要集中在银行、港口航运和铁路等板块,重仓股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远海控、成都银行、兴业银行大秦铁路等。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红利资产依然是股票市场的“压舱石”,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