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1 05:33
在昆山,“人才友好”正日益显现出更多具象的成果。
在一年一度的创业周到来前,昆山重磅发布了“1+N+X”人才科创政策体系,以《关于昆山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统领,出台头雁人才、双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社会事业人才等N项重点人才计划,实施人才房票、市场化引才奖励、优化人才服务等X项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当前,昆山正拉高发展标杆、跳出县域思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当探索者、引领者,而这恰恰需要人才与城市的深度携手。”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表示,继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后,昆山正向更深层次的人才友好生态探索——
面对56.5万人才资源总量和5.82万高层次人才总量,如何让“奔赴者”不止步于政策、载体的红利,而是深度融入,成为与城市共生共长的“合伙人”?今天,我们不再赘述种种成绩,而是从扎根在这片土地的发展脉动里找寻答案。
“完备的产业生态是关键因素”
大二时独立完成水池清洁机器人并实现全栈技术,28岁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5岁晋升正高级工程师,连续三届获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获评“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作为昆山青年人才代表,陈晓博的履历堪称“顶配”。在考察多个城市后,2023年,这位水下机器人专家将创业的锚点,坚定地抛在了昆山,创立了世航智能。
“完备的产业生态是关键因素。”陈晓博介绍道,落地仅两年,在昆山完备的产业链条及各项政策、基金的强力加持下,世航智能拥有了150余项知识产权,实现三条产品线落地,今年更接连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5000万元融资,而他也荣登“2024福布斯中国科创人物”,与雷军、梁文锋、王兴兴等全球科技与产业领军人物共同入榜。
陈晓博的故事,是昆山顶尖科创引力与成果转化力的缩影,更是昆山数十万人才的共识——产业生态,是人才扎根最硬的底气。翻开昆山的“产业家底”:覆盖制造业领域30个行业,囊括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坐拥2家千亿级、12家百亿级、133家十亿级、1096家亿元级、2816家规上工业企业构成的“庞大军团”;更培育了7000亿级的电子信息、3000亿级的装备制造两大核心引擎。
换算成更直观的说法,如今的昆山可以每秒封测1颗芯片、生产2台手机,每分钟发出1块显示屏、组装45台笔电,每90秒完成一台高端服务器,每小时交付3台挖掘机。而这也意味着,仅1小时企业就能在昆山配齐所有供应链,仅一天昆山就能创造14亿元GDP与3亿美元的进出口。这不仅是规模与效率的彰显,更是人才可观可感的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书写了昆山的历史,成就了昆山的现在,更引领着昆山的未来。随着“2+3+3”新兴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昆山正积极围绕产业链人才图谱和紧缺人才目录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人才,促进人才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从今年以来昆山的一系列细化、迭代的人才政策或可一窥——比如《昆山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紧扣“2+3+3”新兴产业体系,创新推出“积分制+举荐制”双轨认定引育中高端人才;再比如《昆山市人才分类认定目录》(A—F类),形成了有机衔接的人才引育机制,为不同层次人才铺设清晰的发展通道。
4月28日,昆山科森科技主任工程师李永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谈及23年的职业生涯,他不由感慨道:“这座城市给予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机会,让我实现了个人价值。”2002年毕业后,李永来到昆山,从铣床加工操作员,到数控加工操作员,再到模具设计带头人,一路走来,昆山的“智造浪潮”成为他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动力。
而伴随着昆山技能人才认定政策的持续完善和细化,一条从初级技工到顶尖工匠的发展路径,也在李永面前徐徐展开。从考取第一本高级工职业资格证,到拿到高技能突出人才津贴;从第一次参与昆山技能状元大赛,到获评江苏工匠、江苏省技能状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成长始终与昆山的产业升级、人才战略同频共振。
陈晓博的科创飞跃与李永的劳模之路,起点不同却同在昆山扎根绽放。他们的成功共同指向昆山的深层竞争力——完备的产业生态与系统的人才政策,构筑起强大的“引才磁场”,让科创青年找到产业最优路径,让一线工匠拥有同样的发展空间,这种系统性优势,正持续吸引并成就追梦者,为昆山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满足了创新创业的所有想象”
今年3月,德加能源固态电池量产发布仪式在昆山举行,董事长钱涛回顾落户昆山的经历时由衷感叹,“这里满足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所有想象”。2022年6月德加落户,仅时隔两个月,昆山就在精细化工产业园为其精准匹配到了符合技术参数的厂房。对钱涛而言,昆山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份“专业”特质——不仅深谙技术与产业需求,更敢于与企业携手突破创新。
也正是这种专业性,让钱涛主动当起“引才纽带”,将南通大学等高校团队的上百名青年科研人才陆续引荐至昆山。在他看来,青年人才虽怀揣科研热忱与商业化抱负,但从“象牙塔”迈向“市场端”的关键一跃,仍需专业高效的在地支撑体系,而这正是昆山独具的稀缺价值。
那么这些稀缺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不妨从人才创新创业的需求序列看起——
需要创业的“第一桶金”?在昆山,对创新的投入堪称大手笔:创新平台项目最高可获2亿元支持,团队、个人项目最高分别可获1亿元、2000万元支持。不仅如此,昆山还打造“投贷保”科技金融支撑链条,除了面向初创企业的昆山天使投资基金外,还推出“昆科贷”“昆育融”等政策,累计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贷款近100亿元。
需要专业的科创载体?昆山已累计启用927.31万平方米科创空间,认定科创载体244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这些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的科创平台,不仅给初创企业带来了上下游集聚的效应,也让人才在交流中形成“创新联合体”,瞄准“卡脖子”携手攻关。
需要展示创新的舞台?眼下,第九届“祖冲之杯”昆山创新创业大赛系列赛事正在火热进行中,开启了新一轮人才和项目招引“热战”。作为昆山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的重要品牌赛事,自创办以来已累计吸引3954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1554个项目参与路演,获奖并落户项目227个。
需要精准且高效的服务?作为昆山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昆如意”始终不断优化人才使用体验,打造企业服务枢纽平台,承接政策项目一网通办、一站通兑,涉及16个部门491项惠才惠企政策。如今,在昆人才和科创企业有任何问题,只要打一个电话、跑一个地方、上一个平台,都能得到最快速度解决。
“基地从2023年底在昆山奠基到现在,得到了全周期保障、全要素支持、全方位服务。”6月24日,协鑫吉瓦级钙钛矿产业基地在昆山迎来投产,作为扎根昆山多年的钙钛矿领军企业,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不止一次点赞“昆山速度”——项目审批仅用18个工作日,土地摘牌到首片区主体封顶仅用98天,110kV变电站送电仅用107天,创造了昆山建设史上多项第一。
在昆山,关于创新创业的想象,正被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企业故事、一项又一项突破性的服务举措、一群又一群汇聚而来的人才,持续地书写与验证。截至目前,昆山已拥有“头雁人才”团队8个,“头雁人才”个人14个,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38.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14万人……这份持续延展的名单,正无声印证着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城市像一件精品双面绣”
这段时间,红馆旗袍主理人邓丽元在昆山花桥踩稳了节奏:工作时,在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设计画稿、打版制衣,从“一件衣”到“一条链”,这里是她旗袍事业的“梦工厂”;闲暇时,在古镇里打卡水乡景韵,听昆曲、赏非遗、品茶点,这里也是她眼中的“最江南”;如果要出差,从晨风园区到上海虹桥机场车程不到半小时,“沪苏桥头堡”的区位优势让她效率“满格”……
“如果用一件旗袍来比喻昆山,我觉得它是一件精品的双面绣。”作为一名文化创意人才,邓丽元眼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昆山,既是她事业起飞的跑道,也是让她安放身心的家园,“再过几年,我想把家人接来昆山定居,这里的各项安居政策对人才也十分友好。”
邓丽元的愿景,也是万千昆山人才的愿景。当“奔赴昆山”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这座城市深知,留住人才、实现“共生共长”,不仅需要产业沃土和创新动能,更要让人能够“诗意栖居”。今年6月,《昆山市优化人才服务的若干措施》应时而生,整合安居、教育、医疗等关乎人才生活品质的全链条资源,将“友好”二字落到日常生活的实处。
其中,“人才房票”新政的迭代升级,成为撬动安居梦想的有力杠杆。在保持高层次人才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额度的同时,昆山变“事后补贴”为“前置支持”,提前发放最高300万元人才房票。截至目前,昆山已发放人才房票1557张,兑现补助资金1.2亿元,带动人才购房成交合同金额高达50.3亿元。
为了让人才“落地即安居”,昆山还精心编织安居服务网络,覆盖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沿地铁11号线设立的16家驿站,为初抵昆山的求职青年提供最长30天的免费住宿,并送上包含本地美食券、公交卡的“城市礼包”,让陌生的城市瞬间有了温度;精心打造的42个人才社区、1.6万套拎包入住的精装公寓遍布全域,依托智慧平台“昆e居”,人才动动手指即可实现一键预约、便捷入住。
当“住有所居”成为起点,昆山也在同步织就更高维度的生活图景。扎根昆山18年的清越科技高级结构工程师安乐平,亲历了昆山城南片区的蜕变:“2007年刚在城南买房时,周边还空空荡荡。如今,高铁站成了亮丽的城市客厅,学校内书声琅琅,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下楼就是‘推窗见绿’的口袋公园,这是能让人才真正扎根、安心奋斗的生活。”
城市的质感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浓郁的烟火气中升腾。6月25日,一场“苏超”点燃了昆山奥体中心,4.3万呐喊声浪刷新了新一轮的观赛纪录。“从车间机器的轰鸣到绿茵场上的欢呼,昆山正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时尚!”感受到全省首座专业足球场馆的“气场”后,来现场观赛的李永不禁感叹道。
不只是“苏超”,行走在昆山街头,越来越多为人才所青睐的场景正悄然生长。“国际咖都”里500余家咖啡馆氤氲的醇香,编织出独特的“咖啡+”味蕾之旅;踏上“昆山之链”,“骑行+科创+生态”的慢行经济带跃然眼前,科创与文创的深度融合正解锁出无限创意;投身乡村的主理人们,用民宿、村咖、茶馆、影音、手工等复合业态点亮田野“慢生活”……这些充满活力的城市名片,正谱写出“才来昆山更精彩”的生活韵律。
今天,这座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的传奇城市,正以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精准高效的政策体系、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向全球英才发出共创未来的坚实邀约。“我们将持续构建‘事业可奔赴、生活可栖居、未来可期许’的人才友好型城市,让每一位追梦人都成为昆山的城市合伙人。”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勇说。
本版撰稿 陈志奇
(昆山市委人才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