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06 14:55
(转自:新能源前沿战队)
一、BC量产功率较TOPCon高30~35W,高功率可摊薄BOS成本,理论溢价在0.05元/W以上
1)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 TOPCon技术发展缓慢。但N型BC量产功率较TOPCon高1%abs,同版型组件功率高出30~35W。
2) 虽然TOPCon未来仍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但是需要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和改造成本。尤其是在TOPCon正面钝化,需要增加LPCVD、激光设备,使得TOPCon工艺步骤、投资额向BC技术看齐,但是效率预计始终存在差距。
3) 因此BC或成为进一步提效的选择。在当前功率条件下,BC较TOPCon理论溢价在0.05元/W以上。对于分布式应用场景,以及海外BOS成本更高的地区,BC能提供更高价值。
二、BC规模化降本后一体化成本有望与TOPCon打平,不仅较TOPCon有超额盈利,且投资回收期短于TOPCon,将成为扩产首选
1)当前BC处于从1到10放量阶段。BC在分布式市场优势明显,爱旭自24Q3以来一直保持高开工率。随着隆基、爱旭针对地面电站的BC产品推出,BC组件开始进入地面电站市场。2025年隆基、爱旭分别规划出货均在20GW以上,将形成规模化销售。
2)规模化降本后,BC超额盈利将扩大。我们测试,当前BC一体化成本较TOPCon高5~6分/W,当前BC溢价10分/W水平以上,已经可以实现超额盈利,BC从1到10放量过程中,工艺磨合、供应链、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空间远大于TOPCon。且BC在导入贱金属替代银方面的降本空间也比TOPCon要大。因此未来BC较TOPCon的超额盈利将继续扩大。
3)BC投资回收期更短,将成本扩产首选。BC合理溢价约5分/W,成本若与TOPCon打平,BC投资回收期将短于TOPCon, 将成为企业扩产的首选。
三、BC壁垒较TOPCon更高,主要体现在专利、设备/工艺、资金等方面,预计超额盈利可维持更长时间
1)专利壁垒:BC电池专利主要由Maxeon(TCL中环控股)、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三家公司持有,尤其是Maxeon拥有BC 电池的基础结构专利,且在主要光伏市场均有布局。三家公司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构建护城河,形成较高专利壁垒。
2)设备/工艺壁垒:BC较TOPCon增加了p型poly-Si沉积、激光图形化、清洗等工艺。p型poly-Si掺杂难度更高,激光需要定制化设备,p区浆料需要银浆厂商定制化开发。BC无无整线设备供应商,核心Know-How掌握在电池组件厂商手中,壁垒较TOPCOn更高。
3)资金壁垒:BC单设备投资约2.28亿元,高于TOPCon的1.42亿元,扩产BC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当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 企业盈利承压。无论是企业经营,权益、债务融资,政府都无法支撑企业大规模扩产。
四、投资建议:当前,仅BC技术能满足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对电池、组件效率要求,以及领跑者计划效率要求。BC有望于2027、2028年成为行业主流,重点推荐BC产业链
1)率先量产BC的电池组件厂商,拥有先发优势,重点推荐爱旭股份、隆基绿能;
2)受益于BC扩产的设备厂商,新订单带来业绩、估值弹性,重点推荐帝尔激光、拉普拉斯;
3)关注辅材端的变化:多金属复合焊带帮助组件端降本,推荐宇邦新材;辅材端增量绝缘胶,关注广信材料。
五、风险提示:新电池技术迭代风险;BC降本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1. BC高功率带来高溢价
1.1 N型BC组件效率、功率较TOPCon进一步提升
N型BC组件量产效率较TOPCon高1% abs以上、同版型功率高30~35W。
根据TaiyangNews 2025年6月的量产光伏组件效率排名,爱旭股份、隆基绿能、Maxeon的N型BC组件效率分别高达24.4%、24.2%、24.1%。TOPCon组件效率方面,晶澳科技最高为23.2%,其次为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横店东磁,均为23.0%。
从组件功率来看,爱旭股份Comet 2U组件(2382*1134版型)功率660W,隆基绿能Hi-Mo 9组件(2382*1134版型)功率655W。晶澳科技23.2%效率TOPCon组件折合2382*1134版型为625~630W。BC组件较同版型TOPCon组件功率高30~35W。
LECO(激光辅助烧结)技术应用以后,TOPCon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普遍可以实现25%以上电池转换效率。但是TOPCon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技术进步明显放缓。TOPCon进一步提效需要叠加额外技术,增加工艺步骤,新增设备投入。
晶科能源Tiger Neo 3.0产品导入0BB、ME(金属化增强)技术、MAX(Poly层减薄)、HCP(半片边缘钝化)等技术。
天合光能发布i-TOPCon Ultra技术,将应用全钝化接触、抑制光学寄生吸收、超细栅线等技术。
晶澳科技DeepBlue 5.0技术采用了超低氧硅片、超高开路电压电池、超高效组件等技术。
通威股份TNC 2.0采用自主研发的0BB技术、钢网印刷、EPT边缘钝化、Poly Tech四大工艺。
虽然通过叠加新工艺,TOPCon可实现最高24.8%效率、670W功率。但需要增加LPCVD、激光、ALD等设备,单GW设备投资额、工艺复杂度向BC看齐。且由于正面存在栅线遮挡,效率始终与TBC存在0.4%~0.5%差距。因此BC有望成为进一步提效的优先选择。
1.2 BC温度系数更低、衰减更低,发电量较TOPCon有优势
BC组件线性衰减更低、温度系数更低、弱光相应更优、抗阴影遮挡,发电能力较TOPCon有优势。
BC组件拥有更低的功率衰减。BC组件首年/线性衰减为1%/0.35%,TOPCon组件首年/线性衰减为1%/0.4%。30年生命周期内BC组件比TOPCon组件的发电量提升比例可达0.78%。
BC组件产品的温度系数表现出色,达到-0.26%/℃。相比之下,TOPCon组件的温度系数为-0.29/℃。当组件运行温度达到80℃时,BC组件比TOPCon组件的功率输出高1.7%以上。这意味着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地区,BC组件能保持更高效的能量转换。
BC技术弱光响应能力更强,在晨昏时段、阴雨天气下仍能够有效工作。
相比传统组件,采用新技术的BC光伏组件在阴影遮挡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功率输出,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背接触结构和优化的电池设计,使得组件在部分区域被遮挡时,未被遮挡的区域仍能高效工作,类似每片电池都具备“旁路二极管”的功能,从而降低了阴影遮挡对整体发电量的影响。综合弱光响应、抗阴影遮挡优势,电站在高峰时段多发电3%~5%,在分时电价机制下可显著提升单瓦收益。
1.3 BC较TOPCon理论溢价0.05元/W以上,海外高BOS成本地区溢价更明显
以当前同版型(2382*1134)BC组件较TOPCon组件功率高30W测算,单位面积的发电量更高,可有效摊薄光伏电站的运输、安装、线缆、支架、土地等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构成高功率BC组件溢价的基础。
2382*1134版型TOPCon、BC组件主流出货功率分别为625W、655W。2384*1303版型HJT组件量产主流功率可超730W,折算到2382*1134版型功率约635W。
假设TOPCon、HJT、BC组件双面率分别80%、90%、70%。地面反射率为10%。
参考CPIA公布的初始投资成本构成,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扣除组件、逆变器、一二次设备等功率相关成本)分别为1.53元/W、1.33元/W。
据此测算BC组件较当前TOPCon组件理论溢价,在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场景分别可达0.05元/W、0.06元/W。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年)、InfoLink Consulting公众号、晶科能源、爱旭股份、东方日升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海外市场与功率无关的BOS成本更高,高功率带来的成本摊薄更明显,可以支撑BC组件更高溢价。以美国为例,户用、工商业、地面电站(固定支架)、地面电站(跟踪支架)市场理论溢价分别为11.1、4.3、1.9、2.4¢/W。BC组件在海外户用市场理论溢价在2.2~5.5¢/W,海外地面电站市场理论溢价在0.7~2.0¢/W。
2. BC规模化降本后,盈利将高于TOPCon
2.1 BC组件开始进入地面电站市场,2025年将形成规模化销售
随着HPBC 2.0等针对地面电站的BC产品推出,BC组件开始进入地面电站市场。
2024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开展的组件集采中(国家能源集团2024年至今尚未进行组件集采)均设置了BC标段。粤水电和蜀道清洁能源集团也都在组件集采中将BC产品纳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央国企招标采购BC组件规模在4.2~5.0GW。
2025年2月7日,隆基绿能公告中标国内单体最大集中式BC项目,该项目是BC首次在与TOPCon、HJT技术的同台竞争中胜出,更加体现出BC的竞争优势。
隆基绿能2024年HPBC 1.0产品已经形成规模销售,预计2025年N型BC组件将开始放量。
产能方面,隆基绿能2024年已经形成约40GW HPBC 1.0产能。规划2025年底,BC电池产能将达到70GW(其中HPBC 2.0产能约50GW)。2026年,国内产线全部切换为BC产能,HPBC 2.0产能达100GW。
爱旭股份规划珠海、义乌、济南三大基地,具备100GW产能空间。2025年1月,公司济南一期10GW高效组件项目首块组件成功下线。
从出货来看,2024年隆基绿能BC产品出货量超17GW。隆基绿能预计2025年BC组件出货占比将超过25%。爱旭股份预计2025年ABC组件出货20GW以上。
2.2 测算当前BC一体化成本较TOPCon高5~6分/W,现有溢价水平已可支持BC超额盈利
参考当前价格水平,BC一体化成本较TOPCon高5~6分/W,而BC较TOPCon溢价可达10分/W以上,BC较TOPCon已经有超额盈利。
以当前主流2382*1134版型TOPCon、BC组件进行对比,TOPCon主流出货功率625W,BC主流出货功率655W。在130um 210R硅片0.93元/片,TOPCon电池非硅成本0.15元/W,BC电池非硅成本0.23元/W,TOPCon组件非硅成本0.34元/W假设下,TOPCon组件一体化成本0.59元/W,BC组件一体化成本0.64元/W。
当前BC组件较TOPCon溢价可达10分/W以上,在当前成本、价格水平下,BC已经可以较TOPCon实现超额盈利,构成BC放量的经济性基础。一旦BC从1到10放量,工艺磨合、供应链、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空间有望大于TOPCon。且BC在导入贱金属替代银方面的降本空间也比TOPCon要大。因此未来BC较TOPCon的超额盈利有望继续扩大。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年)、InfoLink Consulting公众号、爱旭股份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当前BC成本较TOPCon仍然较高,但随着GW级量产后规模效应体现、效率进一步提升、技术工艺优化,BC成本有望快速下降。
2024年爱旭股份ABC电池非硅成本0.23元/W,较TOPCon高出7~8分/W。组件端目前单块组件的面积成本比TOPCon略高一点。公司计划通过半片工艺、侧钝化、满屏技术等提高组件功率来降本,另外可通过工厂的各种节水节电措施、机台功能的升级与调整、产能最大化的设计等方式来降低非硅成本。未来随着产能的不断建设和销售量的不断扩大,预计将会达到满产满销,其他成本方面仍然有大幅度下降的空间。组件的材料也在不断优化,下一步目标是组件面积成本与TOPCon达成一致。
隆基绿能预计将从三个方面推动BC电池技术的成本下降:一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二是规模效应,2025年公司将进入BC产能大规模投放的阶段,预计随着量产规模的提升,BC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三是技术工艺进步,少银和无银金属化方案的导入也将推动BC技术成本的下降。
考虑到BC较TOPCon理论溢价可达0.10元/W以上,预计2025年BC盈利即可体现出较TOPCon的优势。而随着BC产能提升,成本进一步优化, 未来成本有望低于TOPCon。
爱旭股份珠海义乌工厂在新产品上市之后有希望实现组件成本与TOPCon打平,济南工厂能做到成本比TOPCon低3~5分/W。
硅棒成本更低:ABC低氧高阻硅棒电阻率分布更均匀,头部氧含量低,基本不用返切(很多硅棒头部要返切100mm);拉晶留埚率可控制在10%~15%(TOPCon拉晶留埚率30%~35%)。结论:硅片成本低1~2分/W;
电池成本更低:无银化技术带来更低的材料成本(材料节省足以覆盖额外投资、电力成本,成本有1分/W左右优势);
组件非硅成本更低:ABC单面一字焊接的特性可以采用轻量化的胶膜与焊带,同等面积材料成本更低。(瓦数更高,成本降低1.5~2分/W)。
2.3 BC成本随着规模化量产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拉开TOPCon盈利差距
当前BC较TOPCon的溢价在10分/W以上,假设规模化以后溢价约5分/W。BC较TOPCon不仅有超额盈利,投资回收期较TOPCon较短,将成为企业扩产的首选。
按照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上市公司规划,若BC一体化成本与TOPCon打平,则BC超额盈利可达4分/W。
假设TOPCon不赚钱,对应组件价格0.73元/W,BC价格0.78元/W,BC设备(电池+组件)投资回收期3.48年。
若TOPCon组件价格在0.7~0.8元/W,考虑到BC组件的溢价,较TOPCon不仅有超额盈利,投资回收期较TOPCon较短,有望成为企业扩产的首选。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年)、InfoLink Consulting公众号、爱旭股份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3. BC壁垒更高,超额盈利持续时间更长
3.1 BC壁垒一:专利
BC电池专利主要由Maxeon(TCL中环控股)、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三家公司持有:Maxeon(前身SunPower)最早开始BC产业化,拥有完善的BC专利;隆基绿能、爱旭股份有较多研发和专利布局。
Maxeon:1985年,Swanson教授成立SunPower,至今已成为商业化IBC技术的先驱。2019年,SunPower将原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业务独立出来,成立Maxeon,承接SunPower全球IBC专利。Maxeon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1650多项专利及330多项在审专利,涵盖IBC、TOPCon、叠瓦等电池组件技术。
隆基绿能:从HPBC 1.0到HPBC 2.0,隆基绿能累计投入超过20亿研发资金。截至2024年6月末,隆基绿能已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数量3,166项,拥有BC技术专利数量近200项。
爱旭股份: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申请ABC相关专利1,011项,取得授权专利340项,在N型BC专利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BC电池的基础结构专利由Maxeon拥有,这些专利涉及物理结构层面,几乎回避不了。且在美国、欧洲、中国、日本、澳洲、巴西、沙特、印度、土耳其等主要光伏市场,Maxeon均有BC专利布局。在全球任何地区销售未经授权的BC电池组件产品,均将面临专利侵权风险。
Maxeon、隆基绿能、爱旭股份通过交叉授权,构建专利护城河。2024年珠海bifi PV国际峰会上,TCL中环及子公司Maxeon与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共同探讨BC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共筑BC生态圈。BC联盟的成立,有望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构建护城河,形成技术、产能、渠道等的良性合作,并形成BC产能扩张节奏的共识,从而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
3.2 BC壁垒二:设备&工艺&量产能力
TBC工艺更复杂,在TOPCon工艺上增加p型poly-Si沉积、激光图形化、清洗等工艺。由于硼在硅中的溶解度更低,p型poly-Si掺杂更更复杂。激光图形化环节膜厚、激光参数各不相同,需要定制化设备。TBC的浆料体系更为复杂,P区浆料需要银浆厂商定制化开发。
TOPCon技术因捷佳伟创可提供整线设备,承诺良率、效率,因此很快陷入过剩。但是TBC由于没有整线供应商,设备需要电池组件厂商调试,技术壁垒较高。核心Know-How掌握在电池组件厂商而非设备厂商手中,具有更高技术壁垒。
3.3 BC壁垒三:资金
1GW TOPCon设备投资约1.42亿元,1GW BC设备投资约2.28亿元。扩产BC面临更大设备资金投入,面临较高资金壁垒。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承压。无论是企业经营,权益、债务融资,政府都无法支撑企业大规模扩产。
经营性现金流:当前光伏行业处于全产业链亏现金状态,经营性现金流难以支撑企业Capex扩张。
融资性现金流:上市公司市值较高点大幅缩水,股权融资受限。企业经营亏损,盈利、资产负债表承压,银行及供应链融资均面临压力。
政府补贴:政府无法再向行业持续输血,提供厂房代建、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4. 投资建议
4.1 目前仅BC技术能满足新建、领跑者计划要求
行业过剩背景下,工信部提高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效率标准,领跑者项目提高组件效率门槛。
2024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于新建和改扩建N型单晶硅电池项目,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6%;对于新建和改扩建N型单晶硅组件项目,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3.1%。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2024年TOPCon、HJT、BC组件效率分别为22.9%、23.2%、23.9%。参考2024年行业技术水平,仅BC技术能满足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对电池、组件效率要求。
2025年1月,陕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陕西省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25年计划在全省实施2GW左右的光伏领跑计划,组件转换效率要求为24.2%以上。对应2382*1134版型组件功率654W以上,2384*1303版型组件功率752W以上。当前2382*1134版型TOPCon组件主流出货功率620~625W,2384*1303版型HJT组件主流出货功率730W。仅BC技术能满足陕西省领跑者计划要求。
4.2 BC技术有望于2027、2028年成为市场主流
隆基绿能预测BC技术于2027、2028年成为市场主流。参考BloombergNEF预测,2028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约800GW,意味着2027年底BC产能至少达到400GW以上。对于BC技术,25H1关注重点在于订单、出货放量;25H2则是BC一体化的降本、盈利。一旦BC一体化成本能够与TOPCon打平,BC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
当前光伏行业融资受限、盈利承压,新技术的扩散速度或不会像TOPCon一样迅速普及。我们预计BC盈利优势持续时间或较TOPCon更长。重点推荐BC产业链:
率先量产BC的厂商,重点推荐爱旭股份与隆基绿能。
设备厂商方面,建议关注BC扩产带来的设备厂商订单增量&业绩弹性,推荐最受益于BC扩产的帝尔激光、拉普拉斯。
BC带来焊带端降本方案,绝缘胶是新增量,辅材推荐宇邦新材、广信材料。
新电池技术迭代风险:若TOPCon、HJT等电池技术效率大幅提升或者成本大幅下降,可能导致BC电池技术的竞争力不足;若钙钛矿叠层等新技术快速产业化,可能导致BC产能加速淘汰的风险;
BC降本不及预期:目前BC电池工艺比TOPCon复杂,非硅成本仍高于TOPCon,如果BC良率不能提高,贱金属化导入、规模效应不能带来成本有足够降幅,未来BC组件的溢价可能无法覆盖其高成本,影响其盈利能力;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虽然BC电池技术专利、设备、技术壁垒较高,但若专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竞争对手技术上取得突破,将导致竞争加剧,影响BC电池组件的盈利水平;
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本报告测算部分为通过既有假设进行推算,仅供参考。
证券研究报告《电力设备:光伏新技术:看好BC从1到10》【天风电新】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5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敖颖晨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5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