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03 10:25
(转自:国海证券研究)
深度报告·2篇:
国海交运·祝玉波团队 | 快递行业深度报告:末端降本三阶段,无人车打开新空间
国海机械·张钰莹团队 |光伏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叠层钙钛矿:从0到1,超越β——基于技术、设备及投资视角
点评报告·1篇:
国海化工·李永磊&董伯骏团队|草甘膦价格上涨,关注农药市场修复机会——基础化工行业动态研究
交运:快递行业深度报告:末端降本三阶段,无人车打开新空间
报告作者:祝玉波/史亚州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7月2日
报告摘要:一、末端降本背景:转运规模效应递减,末端降本空间大
1、快递价值链拆分:在行业价格下行背景下,成本控制直接决定盈利能力,且在转运成本降幅逐渐收窄的背景下,末端成本管控成为网络竞争力关键。
2、降本看末端:以加盟制快递圆通速递为例,2024年相比2013年,运输/操作/网点中转/面单/派送成本分别下降70.34%/62.49%/58.39%/91.61%/10.17%。末端派送成本2024年占总成本比例为60.64%,该成本占比高且降本空间尚未打开。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2024年其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公司总单票成本的84%,2020年至2024年占比稳定,人工及运输成本主要构成为末端快递员和卡车司机,降本空间亦有待突破。
3、末端成本对业绩的弹性大:加盟制快递公司以2024年各家单票盈利为例,若中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单票盈利提升0.1元/票(单票0.1元仅占平均末端成本1.25元的8%),我们预计实现业绩增量34/27/24/23亿元,对业绩的弹性为34%/69%/145%/224%,业绩弹性大。若以顺丰控股2024年收入为基础测算,成本费用占收入比每下降1%,可增厚公司毛利润接近30亿元,对业绩的弹性为30%。
4、各快递公司末端降本举措:由于末端降本空间大,业绩弹性提升空间可观,因此各家积极探索末端降本方法。如早期的快递代收点、中通快递的"派件直链"、圆通速递的"一号工程"、顺丰控股的"网点雾化",以及各家目前均积极尝试的无人车派件等。
二、末端降本复盘:从“上门”到“代收点”,从“快递员派送”到“司机直链”,从“有人车”到“无人车”
1、从“上门”到“代收点”:从2013年至今,末端代收点的出现,快递入站率快速提升,并在疫情期间无接触收件的习惯下达到顶峰(2022年快递行业入站率高达72%)。入站率快速提升对末端降本效果显著。以圆通速递为例,2023年其入站率达71%,单票派送成本也从2019年前的高于1.30元降至最低1.16元。
2、从”快递员派送”到“司机直链”:除末端代收点外,末端直链是快递公司在派送模式上的又一次创新,其原理是将快递员派送至末端代收点的快件,转为支线车辆派送,从而提高末端入站效率,降低末端快递员派件成本。一般而言,快递员派件成本(派费)为1.1元/票,而卡车送+代收点暂存的模式下,总成本可降至0.76元/票(0.16元/票支线运输成本+0.60元/票的代收点暂存费),降本空间31%。
3、从“有人车”到“无人车”:有人车单票运输成本为0.16元,若使用无人车,快递单票运输成本可降至0.05元,可以省去0.11元/票,进一步压缩末端成本,降本空间69%。
三、无人车使用现状及降本测算:降本弹性可观,推广节奏加速
行业现状:由于无人车经济效益显著,各地均在积极出台无人车法规,重点城市无人驾驶管理日趋完善,并持续开放路权地段,如头部无人车企业新石器获得250多个地市路权,各无人车企业均在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应用现状:
加盟快递:中通快递已投入约1000辆(截至2025/06),圆通速递已投入近500辆(截至2024年末),韵达股份已投入超100辆(截至2025/02 ),申通快递已投入超200辆(截至2025/01)。此外,2025年4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无人车;极兔速递2025年计划累计新增投入3000台无人车。
直营快递:顺丰控股已投入超800辆(截至2024年末),菜鸟速递已在全国高校投入超700辆(截至2024/07)。此外,预计顺丰控股2025年无人车规模扩至8000辆。
业绩弹性测算:
1、加盟制快递公司—驿站直送场景:据我们测算,若使用无人车,快递单票运输成本可由原来0.16元降至0.05元,降本0.11元/票,成本降幅高达69%。
2、直营制快递公司—网点直送场景:据我们测算,若顺丰控股直送网点无人车参与率达100%时,顺丰控股网点直送模式的单票降本空间为0.11元,成本降幅占收入比为0.5%。
3、直营制快递公司——人机协作场景:据我们测算,若无人车协助派送能力达到快递小哥派件量的一半时,顺丰控股人机协作的单票降本空间为0.23元,成本降幅占收入比为1.1%。
四、投资建议:关注快递公司降本节奏及其弹性,及上中下游投资机会
为降低末端成本,快递企业从一开始提高末端代收点入站率,到快递司机直链至末端代收点,再到如今的无人车替代有人车,行业末端降本路径清晰。需关注各快递公司末端降本阶段及对业绩的实际弹性;以加盟制快递公司中通快递为例,关注直链率→无人车渗透率的提升节奏对全链路单票成本的降本弹性;以直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为例,关注无人车渗透率,及人车结合在封闭场合的推进节奏,对降本及业绩弹性。此外无人车上下游其他投资机会亦可关注。鉴于快递行业多条主线均存在布局的机会,维持快递行业“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价格战重启的风险;管理改善不及预期的风险;成本管控不及预期的风险;加盟商爆仓的风险;无人车路权开放不及预期的风险;无人车产能不及预期的风险;测算偏差风险;中概股退市风险。
机械:光伏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叠层钙钛矿:从0到1,超越β——基于技术、设备及投资视角
报告作者:张钰莹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7月2日
报告摘要:本篇报告解决以下核心问题:1)单结及叠层钙钛矿目前进展如何?2)叠层钙钛矿不同路径对比如何?3)从设备角度看,叠层钙钛矿制备工艺及设备选择如何?4)从二级投资角度,如何看目前钙钛矿设备投资机会?
单结及叠层钙钛矿目前进展如何?
通过梳理主流厂商进展,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技术迭代推动组件效率持续提升。2025年3月,纤纳光电19.48cm2组件转换效率超24%;2025年6月,仁烁光能0.72m2量产商用组件转换效率超19%;2025年4月,隆基绿能钙钛矿/晶硅两端实验电池转换效率达34.85%;协鑫光电预计2025年底其商用量产组件转换效率达26%。 2)产能建设迈入GW量产阶段,2025年预计至少有3条GW级产线投产,覆盖单结及叠层路线。3)晶硅厂商等“跨界”巨头陆续布局,部分初创厂商逐步聚焦柔性组件等差异化市场。我们认为行业规划产能落地节奏偏慢或与技术成熟度及光伏行业竞争激烈相关,“反内卷”政策介入及内生技术迭代有望推动产业发展,后续超33GW规划产能有望逐步落地。
叠层钙钛矿不同路径对比如何?
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单结极限,多种技术路径持续探索。从结构分类:两端集成一体结构成本低、可复用部分单结电池技术;四端机械堆叠结构可灵活选择子电池材料、工艺,无需考虑电流匹配问题。相比四端机械堆叠,两端集成一体对结构设计、工艺兼容要求较高,但成本下降潜力突出,被众多厂商选择,或为未来主流。从材料分类:可分为钙钛矿/PERC、钙钛矿/TOPCon、钙钛矿/HJT、钙钛矿/CIGS与全钙钛矿电池等。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是现阶段晶硅电池的升级之选。
从设备角度看,叠层钙钛矿制备工艺及设备选择如何?
单结钙钛矿电池与组件为一体器件,制造工序一体化,已形成基本方案,其中膜层的制作质量对于钙钛矿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制备工艺主要分湿法、干法两种;工艺选择决定应用设备。狭缝涂布法具备成膜控制性好、安全等优势,是主流钙钛矿层制备工艺,拉动狭缝涂布机需求。镀膜设备常被用于传输层、电极层制备等。激光设备是实现电路连接的关键,精度要求高。
从二级投资角度,如何看目前钙钛矿设备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效率不断突破、“巨头”接连布局反映产业机遇及确定性。参考仁烁光能信息,我们测算产业成熟阶段,当组件效率为22%、单瓦售价1元时, 1GW单结组件项目大约1.6年收回投资成本。我们认为钙钛矿理论效率上限高,技术迭代或推动组件效率持续提升,进而提升价格竞争力,产业商业化闭环渐行渐近。建议关注:整线设备供应商,如迈为股份、捷佳伟创、京山轻机等;价值占比高的镀膜设备供应商,如微导纳米、奥来德等;激光设备,如杰普特、德龙激光等。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行业评级:光伏产业链承压,下游资本开支收缩使设备厂商业绩增长动力有限,下调行业评级至“中性”。
风险提示:钙钛矿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技术路径变更风险,下游应用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超预期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化工:草甘膦价格上涨,关注农药市场修复机会——基础化工行业动态研究
报告作者:李永磊/董伯骏/杨丽蓉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7月2日
事件:据百川盈孚,7月1日,草甘膦原药价格为2.48万元/吨,较4月初上涨0.18万元/吨。同时,草甘膦供应商谨慎报价,95%原粉主流成交参考2.47-2.5万元/吨,港口FOB 3540-3570美元/吨;97%原粉主流成交参考2.55-2.57万元/吨。
投资要点:草甘膦行业库存去化,需求修复,价格底部回升
自二季度初以来,草甘膦行业需求修复,工厂库存加速去化,价格从底部回升。截至2025年7月1日,草甘膦原药价格2.48万元/吨,较4月初上涨0.18万元/吨。供给端,2024年-2025H1,草甘膦行业无新增产能,开工率决定供给端弹性。据百川盈孚,华东、华中部分企业维持低负荷运行,其余主流企业大多正常开工,但供应端多有排单,可接单空间不足,现货供应偏紧。需求端,5月开始,下游客户采购意愿转为积极,一方面国内制剂商采购积极,国内订单增加;另一方面,出口需求增加,一般来说,10月份左右是草甘膦出口旺季启动时间,后续海外市场补库需求有望提升。库存方面,截至2025年6月27日,草甘膦行业库存4.0万吨,较4月初下降了4.3万吨,工厂库存加速消化。
全球最大草甘膦企业存在破产可能,国内同行有望受益
2018年,拜耳以630亿美元收购美国农化企业孟山都,旗下草甘膦除草剂“农达”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除草剂和最畅销的植保产品,配套耐“农达”转基因作物进行销售,由于“农达”涉及致癌争议多次被起诉。据拜耳官网,为了与多起诉讼达成和解,拜耳曾在2020年6月发表声明,拟支付总计101亿美元-109亿美元以解决草甘膦产品“农达”的诉讼。
据2025年5月16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大约还有6.7万起除草剂致癌案悬而未决,拜耳将寻求达成和解,若和解失败,将根据破产法第11章提交的申请使诉讼暂停,并为在破产法庭上厘定其在“农达”案的责任开辟一条道路。从供给端来看,据百川盈孚,2025年,孟山都具有38万吨草甘膦产能,全球市占率32%,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若其破产重组,国内草甘膦、草铵膦、精草铵膦企业存在受益机会。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
2025年年初以来,多个农药品种价格上涨,草甘膦作为农药行业最大单品,价格见底回升更具有代表性,我们认为农药企业盈利有望持续修复。看好农药行业盈利改善机会,维持农药行业“推荐”评级。
重点关注个股
(1)江山股份:公司是国内四大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截至2024年底,拥有草甘膦原药产能7万吨/年,其中甘氨酸法产能3万吨/年,IDAN法产能4万吨/年。同时,公司枝江基地创制化合物JS-T205新型除草剂项目试生产,未来有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兴发集团:国内草甘膦龙头,截至2024年底,公司草甘膦产能23万吨/年,且公司具备原材料黄磷自主配套,资源加持带来低成本优势。
(3)新安股份: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8万吨草甘膦产能。
(4)扬农化工:公司是国内农药行业龙头,截至2024年底,拥有3万吨IDA法草甘膦。此外,公司原药产品组合丰富,经营具有韧性,葫芦岛项目有望带动公司新一轮成长。
(5) 广信股份:公司是国内光气化农药细分行业龙头,特色产品为依托光气资源布局的精细化工品以及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敌草隆等农药原药。此外,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2万吨草甘膦产能。
(6)和邦生物: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5万吨草甘膦产能、20万吨双甘膦产能,具备草甘膦关键中间体双甘膦的自主配套能力,因此在IDAN工艺路线中,具备成本优势。
(7)利尔化学:截至2024年底,拥有草铵膦产能1.85万吨。此外,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氯代吡啶类除草剂企业(毒莠定、氟草烟、绿草定等产品)。公司积极布局精草铵膦,海外精草铵膦销售放量带动经营改善。
(8)利民股份:公司杀菌剂代森锰锌、百菌清和杀虫剂阿维菌素、甲维盐供需格局良好,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价格持续上涨;此外,公司拥有5000吨草铵膦产能以及2000吨精草铵膦产能。
风险提示 农药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农药价格下滑、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相关标的新项目投产不达预期、农药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国家对农药登记及使用等监管要求提高、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