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01 23:30
(转自:珈说财经)
一场高管动荡,掀开华泰柏瑞基金的“遮羞布”。
2025年5月,具备证监会背景的华泰柏瑞基金总经理韩勇的离任,将这家老牌公募推至舆论风口。更具争议的是,董事长贾波开启“一肩挑”模式,暂代总经理职责。
然而,高管层的震荡余波未平,规模缩水、权益基金巨亏等问题已如潮水般涌来——短短半年,管理规模蒸发近400亿,多只权益基金跌幅超30%,投资者财富“腰斩”沦为常态。天天基金显示,华泰柏瑞基金最新规模为6358.65亿元,和去年9月30日6754亿元规模相比,缩水近400亿元。
在这背后,则是权益基金的亏损。如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成立3年多,跌幅-64.44%,年化回报-23.11%。投资者若2021年7月认购10万元,如今仅剩3.56万,近乎“三折离场”。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7月1日。
这场危机,究竟是偶然的人事调整阵痛,还是公司投研体系、治理结构积弊的集中爆发?
13年老将离任,“顶梁柱”突然抽离,高管“一肩挑”:权宜之计还是治理隐患?
韩勇的离开,对华泰柏瑞而言不啻于“断臂”。
韩勇的职业生涯始于君安证券,曾担任海外部项目经理;后进入华夏证券担任发行部项目经理。1994年2月,韩勇加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在期货监管部、稽查部、纪委监察局以及基金监管部担任过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务。
自2011年加入,他掌舵总经理13年,见证并推动公司规模跨越式增长,尤其在指数投资领域,华泰柏瑞曾凭借沪深300ETF等产品树立行业标杆。
其离任公告中“工作调整”的模糊表述,引发市场诸多猜测:是个人职业规划突变,还是公司内部战略分歧?
贾波的职业履历,透露出华泰证券对其的信任——从工行到华泰证券,再到2016年起任华泰柏瑞董事长,他的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本质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
公募行业专业化分工已成趋势,董事长侧重战略与治理,总经理聚焦运营与投研,二者“双轨并行”才能形成制衡与协同。
如今权责集中于一人,决策效率或许短期提升,但长期来看,投研细节把控、团队激励、风险管控能否到位?若贾波陷入“文山会海”与“战略决策”的双重消耗,谁来保障一线投研的资源支持?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肩挑”可能掩盖治理缺陷。当监督与执行权高度集中,内部风控能否有效运作?在基金业协会强调“合规与诚信”的当下,华泰柏瑞的治理模式,已悄然站在行业监管与投资者信任的“审视区”。
规模缩水400亿: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信任危机”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华泰柏瑞最新管理规模6358.65亿元,较2024年9月的6754亿元,半年缩水近400亿。
规模缩水的背后,或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无奈:
一方面或是权益基金巨亏驱动赎回,多只主动权益基金成立以来跌幅超30%(如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跌幅-64.44%),投资者长期持有却遭遇“资产腰斩”,赎回潮在所难免;
此外,指数基金“赛道失灵”也是原因之一,曾作为核心竞争力的ETF产品,因光伏、创新药等赛道押注失败(如中证光伏产业ETF跌幅-32.93%),规模虽大(99.84亿)却难掩业绩颓势,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纷纷撤离;
迷你基金“失血”加剧则加剧现状。规模低于1亿的“迷你基金”数量攀升(如港股通时代机遇A规模0.79亿、量化创盈A规模0.58亿),这类产品因流动性差、策略调整难,陷入“亏损—赎回—更亏损”的死循环,成为规模缩水的“重灾区”。
规模缩水的“蝴蝶效应”,投研与营销的双重困境
众所周知,规模缩水直接冲击公司收入——管理费收入随规模下降而减少,将压缩投研资源投入,形成“规模缩水,投研弱化,业绩更差,规模再缩水”的恶性循环。
例如,华泰柏瑞的主动权益基金,已成为“亏损重灾区”:
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成立3年多,跌幅-64.44%,年化回报-23.11%。投资者若2021年7月认购10万元,如今仅剩3.56万,近乎“三折离场”;
华泰柏瑞质量领先A:成立4年,跌幅-54.16%,在“质量成长”赛道押注失败,暴露基金经理对行业周期、个股质地的研判不足;
华泰柏瑞聚优优选一年持有A:成立2年,跌幅-54.10%,“一年持有期”本是为锁定长期资金、熨平波动,却因业绩持续低迷,让投资者陷入“想赎不能赎,持有又巨亏”的困境。
华泰柏瑞曾以指数投资为核心竞争力,沪深300ETF等产品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但如今,指数基金却成“业绩拖累”:
中证光伏产业ETF(及联接A):成立3年多,跌幅-32.93%/-58.11%。光伏赛道本是新能源主线之一,但产品在行业高估时未做减仓,在政策调整、技术迭代中又反应滞后,99.84亿的大规模持仓,反而因“船大难掉头”加剧亏损;
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成立3年,跌幅-38.55%。港股创新药板块受政策、流动性、研发进度多重影响,产品未能提前布局对冲策略,也未及时调整指数权重,反映出跨境指数投资中“本土化研究不足”的硬伤。
指数投资的本质是“拟合指数、分散风险”,但华泰柏瑞的实践却走向极端:过度押注单一赛道,忽视指数投资的“均衡性”与“风险管理”本质。当赛道逻辑破裂,“拳头产品”沦为“亏损大户”,不仅砸了公司招牌,更让投资者对其指数投资能力产生根本质疑。
在跨境QDII基金投资领域,华泰柏瑞的表现同样堪忧:
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成立近3年,跌幅-29.66%,年化回报-8.21%。恒生科技指数波动剧烈,产品未能通过衍生品对冲、行业分散等方式控制回撤,反映出跨境投研团队对港股市场“政策敏感性”“流动性分层”的理解不足;
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成立不足1年已现亏损,新兴市场投资本就充满不确定性,产品在国别研究、行业适配性上的短板,让投资者刚入场便遭遇“开门黑”。
跨境投资需要深厚的全球研究资源与风险对冲工具,但华泰柏瑞的QDII产品,显然未建立起有效的投研体系。当行业头部公司加速布局全球资产配置,华泰柏瑞却在跨境赛道“摔跟头”,暴露其投研能力的“瘸腿”现状。
业内人士表示,高管“一肩挑”看似高效,实则暴露治理短板: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制衡机制失效,投研战略易沦为“一言堂”;长期激励与风险管控脱节,基金经理为短期规模盲目押注赛道,却无需为长期业绩负责。当治理结构无法保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投研体系的失效便成必然。
此外,华泰柏瑞的投研逻辑,已陷入“赛道依赖”的泥潭:过度追逐市场热点(光伏、创新药、港股科技),却未构建“行业分散、风格均衡”的研究框架;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偏向短期规模与业绩,忽视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当市场风格切换,“赛道型”投研便瞬间失效,产品业绩雪崩、规模缩水接踵而至。
华泰柏瑞基金的困局,是行业“规模导向”“赛道依赖”积弊的缩影,但也为其敲响警钟:若不尽快解决治理结构失衡、投研体系失效、风控机制缺位三大核心问题,规模缩水与业绩巨亏的恶性循环将持续上演。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务之急是用“脚”和“眼”投票:撤离持续亏损、治理存疑的产品,转向业绩稳定、投研扎实的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