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01 10:31
(转自:环球塑化)
2025年5月下旬,一项原本属于能源贸易的常规事项,突然被卷入全球政策博弈的前沿: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液化乙烷列入对华出口许可管理清单,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物资”之一。这一决定迅速冻结了对中国的乙烷出口,引发市场剧烈震荡。
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政策风向却发生微妙变化。BIS周三向能源企业Enterprise Products(EPD.N)和Energy Transfer(ET.N)发出许可函,允许其向中国目的地船只装载乙烷,但在未获额外授权情况下禁止在中国港口卸货。这封信像是打破沉默的第一声口哨,释放出“限制将缓”的信号。距离政策的全面回撤,或许已经不远。
装得上却卸不了?“时间差”里的政策递进节奏
这封BIS来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明确禁止的事项。企业可以将乙烷装船驶往中国港口,唯一受限的是最后“一步之遥”的卸货行为。这种模糊状态,恰恰是政策逐步放松的典型信号。
BIS为“抵港前审批”预留了充足时间窗口。从航运时程看,VLEC从美湾出发至中国需约28至32天。这意味着,首批获准装船的乙烷将在7月下旬靠近中国港口,审批如果通过,乙烷即可顺利卸货;如果不批复,则等于人为制造了几千万美元的损失。对BIS而言,这是无法承受的行政责任,对企业而言,这不是一次理性的商业决策。
这种“先行发运、途中审批、临港通关”的操作方式,实质上等同于“实质解禁、形式审批”。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商务部表示,我国正依法依规不断加快对稀土相关出口许可申请的审查,已经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并将持续加强合规申请的审批工作。在当前中国对稀土出口控制略有松动的背景下,美方亦需要释放出对等合作姿态以避免产业链进一步脱钩。
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产业链将回到正轨
可以明确的是,乙烷出口的路径已被重新打通,封堵逻辑正悄然被瓦解。目前,Enterprise已处于“等待审批结果”的状态,而与Orbit合资平台合作密切的Energy Transfer(ET),由于其对接客户清晰、终端合规性强,或将更早实现船货卸港。卫星化学与万华化学作为中方重要乙烷进口企业,其合规操作与交易记录都具备良好声誉,获得BIS放行的可能性极高。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事件在资本市场的反应亦值得重视。事件初期,卫星化学股价短期受压,随后即企稳回升。说明市场虽有情绪波动,但基本面判断仍占主导。一旦船舶顺利靠港、乙烷完成交货,市场预期将迅速修复,价格回归将成为产业链修复的关键信号。
美国制裁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1
战略资源博弈
美国试图通过限制乙烷出口削弱中国化工产业链竞争力,遏制中国在高端材料(如POE、茂金属聚乙烯)领域的突破。然而在中国,乙烷裂解虽有成本优势,但石脑油、煤制烯烃、丙烷裂解等技术路线已构建了稳定的乙烯原料供应体系,乙烷在结构性上并非“不可或缺”。
2
政治筹码施压
这场“乙烷管制”更多是一种政治信号释放,是安全主义逻辑在非战略品领域的过度外溢。事件发生前,中国宣布对稀土金属中的钕、镝、铽实施出口限制,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将乙烷出口纳入许可管理,并拒绝对EPD向中国的三笔乙烷出口申请,被广泛视为“象征性的能源领域对等回击”。然而,事实上,乙烷在军事和技术领域并不具备战略控制价值,其出口限制更像是一种“态度表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对等反制。
乙烷禁运风波下的中国破局路径与行业考验
乙烷出口并未封死,正通过“政策与市场双轨推进”走向恢复。这对万华化学、卫星化学等龙头企业,既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跨国跨周期资源调配能力的体现。从“禁止装船”到“可以起运”,再到“终端交货待解锁”,风波节奏已明朗。乙烷终将恢复全球流动,回归产业规律。
着眼于长远破局,中国实现乙烷供应自主的关键路径在于:一是推进新疆、陕西等乙烷规模化开采和乙烷回收率提升技术;二是加速攻关深层页岩气开采利用;三是增加从中东进口乙烷需突破资源锁定难、出口限制严、物流成本高等多重瓶颈。
内容来源:化世界、专塑视界、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路透社、聚烯烃人等,仅作分享,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