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30 17:25
转自:中国水运网
6月18日,以“智领航运,数动未来”为主题的2025全球航运科技大会在上海召开。
作为浦东航运缤纷季核心活动,此次大会汇聚了中远海科、招商轮船、阿法拉伐、DNV、江南造船等龙头企业的代表及业内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如何面对IMO与欧盟叠加的脱碳法规重压与数字化浪潮冲击。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燃料规模化应用与全链条数字化协同,正成为破局行业挑战、重塑全球航运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
法规重压下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全球航运业正站在脱碳转型的十字路口,法规压力空前严峻。
DNV中国区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刘小峰指出:“IMO框架比欧盟更严格,2030年行业需绿色燃料2500万—3000万油当量,占总消耗量的7%—9%。但供应端预测需要高达4400万—6300万油当量,船东需锁定40%—70%燃料,成本与供应稳定性成最大挑战。”
严苛的评级体系,使得船东在新造船与旧船改造的决策中如履薄冰,燃料价格波动与供应网络的不确定性成为关键变量。面对紧迫的合规时限,短期能效提升与长期燃料替代双轨并行成为行业共识。
阿法拉伐船舶脱碳业务拓展经理周海鹏展示了行业瞩目的氨燃料供应系统,首批撬块将于2025年年底开始交付,配套创新的氨蒸汽吹扫技术有效解决安全瓶颈。
围绕节能技术方面,江苏绿科商务总监鞠海波分享的EPC总包案例更具说服力:轴带发电机改造后实现日节油1.8吨,变频控制系统节能高达15%—20%,投资回报周期仅1—2年,为现金流紧张的中小船东提供了可行路径。
刘小峰特别强调:“理解并管理排放数据是实现商业利益的关键钥匙。”AI驱动的能效管理系统正迅速成为船队标配,通过实时分析能耗、精确模拟CII评级,动态优化航线与设备运行,可为高成本绿色燃料的切换争取宝贵的缓冲期。
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核心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已深入航运业的“DNA”,已从最初的单点工具升级,发展为贯穿设计、建造、运营、贸易全链条的核心生产力。
造船业从设计建造迈向“模型驱动”时代。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认为:“激发数智化转型原生动力是关键,AI必定是数智化转型的新动力。”
胡可一指出,造船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克服“异构CAD模式”(设计院与船厂独立建模)造成的数据断层,推动“同构协同设计”(船厂主导模型),确保数字资产在全生命周期无缝流转。AI算法正深度参与其中,优化三维建模效率、自动识别规范变化、辅助生成设计意见,机器学习加速核心参数优化周期。
港口运营迈入“AI调度”新阶段。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伟展示了全球绿色智慧港口标杆实践:依托5G+北斗导航,实现AGV全场自动驾驶,能耗较传统码头降低17%;光伏与风电项目保障30%运营电量自给;操作系统升级后装卸效率飙升90%,数据实时驱动远程操控与智能调度,甚至在9级大风下通过实时气象监测最大限度保障作业安全。
西井科技副总裁俞铭琪介绍,该公司产品聚焦于“物流生产要素协同方式的根本性重构”,其“全球智能调度协同平台”利用AI大模型与时空仿真技术,能精准预测未来3小时作业瓶颈,生成节拍化调度方案,并通过“凯特斯”数据中台整合全域信息,AI实时识别海盗风险、靠泊违规及人员安全隐患。
船舶管理实现“智能管家”升级。中远海运科技数字航运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南杰展示了推出的中远海运“航安宝”系统。该系统整合AIS、雷达、视频等多源数据,通过AI智能识别搁浅、碰撞等航行风险,实现“可见、可视、可控”的闭环管理,智能工作台集成海务任务,航线审核一键叠加安全要素。
招商轮船构建的“数字轮船,智慧航运”体系,覆盖经营、船管、船员管理全业态,其AI辅助的燃油采购策略在2024年上半年已为该公司节省成本数百万美元。
“我们开发的‘舶赛通’平台通过AI任务中枢自动推送维保等工作清单,将人为遗漏率降低60%,其终极目标是构建整合数字孪生、VR看船、电子提单与碳数据的‘船舶管理全面生态’。”招商轮船首席数字官宋开说。
数字贸易构建“信任新基建”。IQAX首席执行官郭骅揭示了决胜全球贸易新秩序的关键——电子提单(eBL)。其方案支持BIMCO、eCSD、CMI三大国际标准,与GSBN共建区块链网络实现跨平台互信互通,2023年电子提单使用量激增132%,全球十大船公司中已有5家采用。其创新的“生态付费”模式(用户免费使用eBL,通过整合物流追踪、数据服务、金融风控创造价值)被郭骅生动比喻为“羊毛出在猪身上”。区块链与IoT结合,实现货物状态实时验证,大幅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航运业虽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浙江易舸软件董事长张善波也指出,航运业在数字化方面长期落后,但数字化已成为快速决策、提升运营绩效的关键命脉。
中交航信科研主管胡筱渊在展望消除数据盲区的未来图景时说:“低轨道互联网卫星提供的高速、低延时通信,使紧急避碰、实时航道调整、最佳航线选择与货物配载优化等依赖即时决策的场景成为可能,赋能全球航运数智化。”
开放协同才是终极答案
面对脱碳与数字化的双重挑战,单打独斗已成过去,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是破局关键。
政策与资本合力搭建创新舞台。“浦东正积极打造航运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从规模竞争转向创新密度竞争。推动设立航运科创产业基金,专投航运科技、绿色新能源等赛道,以资本为纽带,培育壮大智能航运产业和创新发展新动能。”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董晓玲的表态掷地有声,这为技术商业化注入了强心剂。
产业链上下游需打破壁垒深度协同。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柚牧从合规角度指出:“在巨大压力下,AI将合规从一种滞后的会计核算,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最优化的战略。”这要求法律、金融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大会压轴的小组讨论《航运数智化转型中的挑战》中,洲际船务信息化总监李雷雷、中航租赁投资总监孙葆睿等嘉宾达成强烈共识:船东、船厂、科技企业、港口、金融机构必须共建开放生态,尤其要打破数据孤岛,推动电子提单、碳交易等关键标准的广泛落地,并重点解决中小船东面临的改造成本高、技术选择难的问题。江苏绿科等企业创新的EPC总包模式(固定总价、全球服务网络、覆盖8大系统的一站式服务),正是响应这一需求的典型实践。
技术融合与人才储备是长远根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何军良通过严谨的模型分析强调:“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联通、运输结构与能源环境三者的协同发展,是促进网络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的重要途径。”这揭示了脱碳绝非单一燃料替换可解决。
而江南造船胡可一、招商轮船宋开等多位嘉宾均指出,培养兼具航运底蕴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筑牢网络安全与操作安全的防线,是保障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的重中之重。
这场汇聚航运智慧的盛会展示着一个核心,绿色燃料的突破、智能算法的精进、开放生态的繁荣,唯有这三股力量交织,方能编织出航运脱碳与数字洪流的坚韧之网。在数字化浪潮下,抵达更高效、更绿色、更安全的彼岸,此刻即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