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世界第一斯坦国,中国能源企业正在涌入

2025-06-26 22:01

(转自:预见能源)

作者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第一次去哈萨克斯坦,刚上飞机我就愣住了,放眼望去,好家伙,感觉全是中国人,恍惚间还以为自己坐的是国内航班呢。在某央企工作的小竹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上如此写道。

事实上,在这个拥有雪山、蓝天、便宜能源和庞大市场的中亚国家,中国企业已经一波接一波地杀进去了,中国人正在开厂、建园、抢地盘,甚至把县城的卷王精神带到了异国他乡。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能源企业的身影。

624日,三桶油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宣布,其全资子公司CNOOC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Zhylyoi区块油气勘探与生产合同。

合同规定,Zhylyoi区块勘探期第一阶段为9年,中海油香港、哈国家石油公司各拥有该区块50%权益。双方也将成立联合作业公司,共同担任作业者。

另据哈萨克国际通讯社(Kazinform)报道,双方已在430日签署了该项目的联合活动协议和融资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海油将在地质勘探期间提供全部融资,承担以勘探阶段为主的开发初始阶段风险。

这是这家中国能源巨头首次布局哈萨克斯坦,但却不是孤例。

616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上,另一家中国石油与哈方签署了关于奇姆肯特炼厂扩建项目的框架协议、关于实施阿克纠宾尿素项目的框架协议、关于深化天然气领域及支持北1区块合作协议、关于乌里赫套天然气加工协议,并列入本次论坛成果清单。根据上述协议内容,中国石油将与哈方扩大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深入推进在哈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也没有“缺席”。

该集团旗下国勘公司则在上述论坛期间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Berezovsky区块(简称2区块)联合作业协议和投资协议,双方将以各自50%的权益共同向哈萨克斯坦国家能矿部申请2区块勘探开发矿权。

此外,中石化还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关于西哈萨克斯坦地区别列佐夫斯基项目(Berezovskiy project)联合活动及融资协议。双方同意按50/50对等原则实施项目,其中勘探阶段由中石化全额出资。该项目工作计划包括:实施300线性公里的二维地震勘测,以及钻探一口深度达7000米的勘探井。

“两桶油”的重磅签约外,论坛期间哈萨克斯坦能源部与中国企业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全面深化能源、技术与基建领域战略合作。

其中,央企中信集团将参与哈萨克斯坦新油田地质勘探项目,中国化学国际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公司科研院签署了《哈萨克斯坦煤制气项目合作协议》,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哈方达成了围绕本地化生产、建立研发中心及设立脱碳基金的合作意向,而南方电网将在当地推进高压直流输电(HVDC)、数字能源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新能源方面,中能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同哈方签署图尔克斯坦州300兆瓦(交流侧)光伏配储项目购电协议、卡拉干达州500兆瓦风电配储项目股东协议及中亚氢能科研创新备忘录。

风电方面,运达风电与国电投计划在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州设立高新技术本地化生产企业,打造哈萨克斯坦首座风电设备制造厂。

目前,国家电投旗下哈萨克斯坦能投已快速成长为在哈最大外资新能源企业,在哈投建10个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达56万千瓦,成为中国企业在哈清洁能源发展的“绿色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据外媒614日报道,作为全球最大的铀矿生产国,哈萨克斯坦原子能机构宣布选择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作为首座核电站的主要承建方,采用两台VVER1200第三代反应堆,并将争取俄罗斯的出口信贷支持。

而同日声明显示哈萨克斯坦原子能机构也正与中国中核集团(CNNC)洽谈,由其牵头建设第二个核电项目。

该国在202410月通过全民公投决定建设首座核电站,正式开启其“能源转型+多元外交”战略新阶段。今年年初,哈萨克斯坦向国际上多家核电供应商发起竞争性对话,四家核电企业确定入围,包括中国CNNC、俄罗斯Rosatom、法国EDF、韩国KHNP

其中,中国核电企业在核电项目建造成本和建设速度上均具有相当竞争力。根据哈方媒体此前报道,中核集团给出的核电建造预算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不及俄方报价的一半。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区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背景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油气领域,扩展至可再生能源。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今,中哈已成功实施数十个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亿美元,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外,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哈直接投资达37亿美元,其中能源占58%,成核心赛道。

回顾历史,中哈20余年的能源合作正是从油气领域开始的。

1997年,中国石油获得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的经营管理权,双方合作由此拉开帷幕。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13年底,中哈原油跨国管道已达到2000×104t/a的设计输油能力 ,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通道。 随着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逐步加深。 2003 年,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签署意向协议,共同建设输管道。2006年,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签署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并且于2007年加入中哈石油管道建设。2009 年,在中哈乌三国领导人见证下,中国—中亚输气管道正式投入运营。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前20大油气生产国之一,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哈国家石油公司则是该国国家级油气公司,2024年原油产量为2380万吨,占到哈萨克全国产量的27%。其余的原油产量集中在国际油气公司手中,雪佛龙(Chevron1610万吨,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990万吨,壳牌(Shell)与埃尼(Eni)均约650万吨,排在第四的是中石油的390万吨。

当前,哈萨克斯坦希望开发更深层次油气资源。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在202412月报道,哈国家石油公司正在全国五个地点开展大规模勘探工作,集中开展有潜力、但勘探不足的底土(subsoil)地质勘探工作。这些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或至17亿吨,也吸引了壳牌、雪佛龙,以及中国“三桶油”(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关注。

另一方面,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力图通过绿色能源转型带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革,积极谋划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2012 12月,哈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其发表的《哈萨克斯坦——2050》国情咨文中,提出哈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力争在205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50%。 

次年5哈政府发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向绿色经济转型构想》,计划在2050年前将本国GDP能源强度降至2008年水平的50%、将单位发电碳排放量降至2012年的60%。基于此,该国以哈能源部为核心的能源、电力管理部门结合本国资源禀赋特征,根据发电类型逐项对电力装机指标进行细化。

根据哈能源部公布的2025年前哈发电装机容量增长预测数据计算,2022-2035年,哈发电装机容量将净增15.383吉瓦,其中风电、核电、小型水电、 光伏发电增量占比分别为32.84%15.6%11.66%5.21%从增量类型看,风电、核电将成为哈清洁能源开发的重中之重,预计到2035年哈风电、核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5.052吉瓦和2.4吉瓦。这也与哈丰富的风电潜力和铀矿储备紧密相关。

可以看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哈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本国产业基础薄弱,需通过国际合作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因此,中哈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开发、运营以及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互补性与良好基础

20229月,两国共同发布建交30周年联合声明,重点提出两国将“积极拓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合作,不断丰富中哈能源合作的实质内涵”。2023517日,在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访华期间,两国再次共同发布联合声明,重申双方将积极拓展风电、光伏、光热、核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在当时签订的《西安宣言》中,中方再次提出希望持续扩大与中亚国家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实施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项目。

当前,中国企业日益成为哈可再生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等投资、承建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松水电站、阿克莫拉州风电项目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在今年616日首届中亚—中国区域能源论坛上,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埃尔兰·阿克肯热诺夫公布了与中国企业在合作实施的3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700兆瓦。

除了太阳能和风能外,氢能也成为双方未来能源合作的新焦点。这标志着中哈传统能源伙伴关系正加速向技术驱动的绿色生态系统演变。

事实上,以能源为牵引,中国企业和资本正在涌入哈萨克斯坦。

20241231日,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发布分析报告称,目前注册中资企业约有5000家,遍布矿产、能源、物流、制造、批发、建筑等多个领域。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投资对哈经济多个关键行业都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今年年初也曾报道,中国投资者正在“大量涌入”:在一年时间里,中资公司数量从2460家增长至3676家,增幅接近50%。过去五年时间里,中企在当地的数量更是从不足2000家跃升至近5000家。

显然,对大多数中国普通人来说,哈萨克斯坦还是个有点陌生的国家。但中国商界显然早就先人一步,瞄准了这片新大陆”。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