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伊以冲突中油价仅波动15%,中东地缘风险溢价已崩?

2025-06-26 03:48

以色列与伊朗战争期间油价的有限波动,凸显能源市场效率的提升与全球原油供应的根本变革,表明中东政治已不再是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

考虑到中东对手间冲突的高风险,以色列突袭伊朗后油价上涨虽具意义但相对温和。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6月12日(以方袭击前一日)的每桶70美元下方,升至6月23日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后触及近80美元的峰值。但当日伊朗对驻卡塔尔美军基地的报复被视为“降级行动”后,油价大幅下跌;周二特朗普宣布以伊停火后,油价跌至67美元,低于战前水平。

全球近20%油气供应通过的霍尔木兹海峡未遭封锁,冲突期间中东油流几乎未受干扰。因此,就目前而言,市场不恐慌似乎是正确的。

本次冲突中15%的价格波动表明,交易员已大幅削减中东地缘风险溢价。相比之下,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致油价近四倍上涨;1979年伊朗革命中断石油输出使现货价格翻倍;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布油价格翻倍至40美元;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引发46%涨幅。

尽管除禁运外多数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中断都是短暂的,但市场反应剧烈。近几十年,至少从百分比看,油市对中东重大冲突的反应逐步减弱。

这种变化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是信息透明度革命。投资者通过卫星追踪油轮、航拍油田港口,实时监控油气产销,比过去更精准理解供需平衡。本次冲突中,市场理性评估伊朗长期封锁能力存疑,故油价未过度反应。

另一种解释是产油国未雨绸缪。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500万桶/日红海输油管道可绕过霍尔木兹海峡,阿联酋150万桶/日管道连接富查伊拉终端,科威特约旦等在亚欧的储油设施也可应对短期中断。

更关键的是全球能源供应结构变革。随着美国、巴西等新兴产油区崛起,欧佩克全球供应占比从1970年代超50%降至2023年33%,美国页岩油产量激增是主因。加之冲突前全球油市供应充足,进一步缓解担忧。

欧佩克占全球石油产量的比例已经降低

 

因此,路透社专栏作家罗恩·布索(RonBousso)认为,伊以冲突佐证中东政治与油价的关联或已永久性松动,地缘风险上升未必推高油价。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