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25 06:08
(转自:大树的格局)
首先说低边际成本是高价值企业的特征之一,这个非常对。为啥?因为你开个厂子造东西,机器、厂房、人工这些都是固定成本。你每多造一件产品,额外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如果很低,甚至趋近于零,那意味着啥?
意味着后面卖出去的每一件产品,几乎全是利润!像微软的软件、腾讯的游戏皮肤,多卖一份拷贝或者一个虚拟道具,增加的成本微乎其微,钱基本都落袋,这就是高价值的秘密。本质就是规模上来后,能赚大钱,护城河很深。
那光启是轻资产企业吗? 先说答案:是的,光启是轻资产模式。你看他们账上老趴着几十个亿的现金(现在也有47亿多),欠银行的钱基本没有(负债率10.64%,有息负债率0.77%)。固定资产(厂房、设备)加起来才11.67亿左右,占比总资产11%,很小。
钱主要在哪?在现金账户里,在技术投入上。当然有工厂(比如709基地,这还是租的),但它不是光启的核心价值所在。工厂、设备都是为承载光启的核心——超材料技术服务的。
真正的财富是光启脑袋里、专利本上的那些设计能力、专利体系、生产工艺know-how。这些东西不会体现在巨大的固定资产数字里,但却是赚钱的根本。这就和那种靠买地、建巨大厂房、堆几百台机器,靠大规模生产摊薄成本的传统重资产制造业完全不同。
光启有低边际成本吗? 有!而且这是光启商业模式的关键之一。 原因就在他们特殊的研发模式。前期啃硬骨头、搞前沿技术探索的时候,这个研发投入确实很大、风险也高。但是!光启有本事让客户为这些前瞻性研发买单(像2024年研制收入暴增911%),相当于客户和光启一起分摊了初期风险。
一旦技术突破,定型了,进入批产阶段,那就不一样了。超材料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构很特殊,设计定型后,大规模生产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会显著下降。为啥?因为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了,独特的配方和工艺光启自己掌控。
简单说,就是“一次设计,无限复制”,复制越多,摊在每件产品上的那点“额外”成本就越低。所以你看公司前面投入大笔研发(有客户帮着出钱),但一旦成功跑通,后面批产就能靠相对低的边际成本,持续赚钱。光启超高的毛利率(53%)和净利率(42%),核心来源就是这个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而不是靠拼命压榨生产环节的成本(虽然公司生产也很高效)。
工厂不是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很多人一看到制造业、工厂,就觉得是重资产。对光启,工厂是躯壳,里面的技术、IP才是魂魄。光启建厂、买设备,都是为了把无形的核心技术,变成有形的、能装到装备上的产品。所以投建株洲、天津和乐山这些基地,是精准匹配订单需求的扩张,不是盲目铺摊子。重资产是手段,重技术才是灵魂。
而低边际成本源于技术垄断和流程控制。 公司能实现批产时的低边际成本,核心是因为掌握了整个链条:从设计(有全世界顶级的电磁场设计软件能力)、核心材料配方、特殊工艺到测试标准。全链条掌控+高度的定制化工艺(设备也是为技术定制的),使得规模化生产流程稳定高效,成本可控。别人想抄?没有核心IP和整套体系,抄也抄不像。
此外,现金+轻资产是支撑硬科技探索的保护伞。 为啥账上留那么多钱?因为它给公司撑起了巨大的安全空间和战略主动权。光启可以从容投入前沿研发(有客户共同承担),可以保证供应链安全,可以随时响应爆发式增长而灵活扩产(就像株洲基地),且不需要看银行脸色(零借款)。这在硬科技长周期、高风险的研发里,是极大的优势。
光启现在的轻资产、低边际成本是建立在这一代技术优势上的。但更深的思考是:公司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像光启牵头制定电磁检测等标准,就是在加深护城河。未来军民融合打开新市场(比如卫星通信、民用电磁屏蔽),轻资产的模式加上光启核心的底层技术迁移能力,能让公司快速、高效地在不同领域复制成功模式。
总结
光启本质上是披着制造业外衣的核心技术驱动型公司。轻资产是光启的现实结构和战略选择(现金多、硬资产占比低),低边际成本是公司核心技术突破后批产阶段的竞争优势体现(靠高壁垒定价,而非简单省成本)。
深层次看,公司持续投入构建的是围绕超材料的技术生态和话语权体系,这才是支撑未来长期轻资产运营、获取更大市场价值的核心。光启追求的不是物理资产的“重”,而是技术壁垒的“重”和价值创造的“效率”。一切的重,都在光启的“脑”和“技”上。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