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势银访谈 | 中联重科司耀辉:三年内实现氢能装备成本下降超 40%目标

2025-06-24 11:31

(转自:势银能链)

   添加文末微信,加燃料电池群   

6月18-20日,FCVC2025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携旗下氢气液驱活塞压缩机(20-90MPa)、PEM电解水系统(0.1-500Nm³/h)、燃料电池固定电站(0.1-2MW)等产品亮相。

会中,势银(TrendBank)采访了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事业部总经理司耀辉,并就公司氢能推广现状、未来规划以及产业困境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联重科作为装备制造龙头,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场景理解能力、产业链整合经验、技术转化平台,如何成为氢能业务发展的独特支撑?尤其在重载、高可靠性要求的细分场景(如矿山、港口),公司的产品定义逻辑有何不同?

中联重科作为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发展氢能业务的独特支撑在于将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油缸和高压液压技术”、“极端工况下的高可靠性设计与制造经验”以及“对重载场景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精准地迁移应用到氢能产业链中最需要这些能力的核心瓶颈环节——氢气的储运与加注。在矿山、港口等重载高可靠场景,这种能力迁移直接转化为以“极致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为核心的产品定义逻辑。公司采取由优势装备(如加氢站核心设备)切入,并适时向上游(制氢)延伸的垂直整合策略,旨在提供解决行业痛点的关键装备,加速氢能在这些高要求场景的商业化进程,而非追求全产业链主导。

提到产业链布局,未来中联重科会更聚焦垂直场景深耕,还是继续拓展氢能全产业链的业务? 

中联重科在氢能产业链上将高度聚焦于自身装备制造的核心优势领域——制氢(电解槽及系统)与加氢(站、压缩机、液驱泵)关键设备,并在此领域建立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对于燃料电池,其定位是服务于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升级(绿色化)的配套需求,采取自主下探至电堆+联合全球顶尖伙伴开发适用系统的模式。公司不追求全产业链布局,尤其是材料端,也不将燃料电池作为独立的全产业链业务进行拓展。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是依托工程机械场景需求,在制氢加氢装备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开放合作解决主机应用的燃料电池需求。

中联重科在撬装加氢站的技术路线上选择了撬装式液驱,您如何看待液驱+撬装组合在交通端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实际运行时的便利性?

中联重科选择“撬装+液驱”路线,是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与政策现实三重因素驱动的结果:

  • 技术层面: 充分发挥其在油缸、液压领域的深厚积累,提供可靠、有竞争力的核心设备。

  • 市场层面: 顺应终端客户维护成本低、结构简单可靠的需求,液驱技术正逐步成为加氢行业压缩机主流选择的趋势。

  • 政策与落地层面: 撬装模式是破解当前加氢站审批难、建设周期长这一最大痛点的最优解,其模块化、低土建、快速部署的特性,对于加速氢能在交通领域,特别是商业化初期的基础设施布局和车辆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液驱+撬装”的组合不仅体现了中联重科的核心竞争力,更提供了在当前环境下兼顾技术可靠性、部署灵活性和运营便利性的最佳实践路径,有效支撑氢能交通的快速发展。

我们了解到近期贵司氢能装备在包头、郑州航空港等地的撬装加氢站,以及安阳的液驱压缩机项目已投入运营,并斩获澳大利亚订单。在需求探讨、合作交付过程中,客户所反馈的痛点和需求点都有哪些?

中联重科的项目实践揭示了客户需求的显著差异性,主要围绕三个核心维度:

1、可靠性为王: 在不允许中断的连续生产/物流场景(如电厂供煤) 中,设备无故障连续运行能力是压倒一切的刚需。

2、成本敏感: 对运营经济性高度关注的客户,设备能效(电耗)是降低氢气加注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效率保障: 充足的加注能力是满足车队运营、避免成为瓶颈的基础保障。

中联重科的应对之道在于深度理解具体应用场景的独特约束和目标,并据此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液驱压缩机和加氢站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们在多个项目中获得客户认可、实现良好运营的核心优势所在。

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氢能矿卡ZT125FCEV交付后,其实际运行数据是否达到预期?在矿山场景中,氢能重卡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当前突破点与瓶颈有哪些?

中联重科所投用的矿卡,在新疆矿区的实际运行数据已达到预期目标,整车性能与稳定性表现良好。矿卡的大型化结构为储氢系统和动力电池布局提供了天然优势,马力输出完全满足矿山高强度作业需求,技术可行性得到充分验证。相较于传统燃油矿卡,氢能方案在零排放、能量效率及维护简化方面具有显著突破。然而当前推广面临核心瓶颈:首先是成本双重压力——高昂的购置成本直接影响客户接受度,加之矿区普遍缺乏稳定氢源,导致用氢成本进一步推高;其次是基础设施短板,矿区周边加氢网络空白使得氢源保障依赖长距离运输;最后是政策配套滞后,尽管国家鼓励探索,但矿山机械氢能化仍缺乏专项顶层设计,如氢源配套政策或碳减排激励机制。这种困境与早期氢能商用车推广阶段高度相似,现阶段主要依靠主机厂、工程机械制造商及燃料电池供应商自主推动。未来需通过规模化降本、就近制氢方案及政策体系完善,逐步打通商业化路径。

目前,氢能产业仍面临制储运成本高、加氢站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中联重科通过撬装加氢站柔性部署、液驱压缩机国产化降本等方式破局,未来几年预计在装备成本上还有大概多少的降幅空间?

中联重科凭借当前超过 60% 的撬装加氢站自主化率,确立了未来三年内实现相关装备成本下降 40% 以上的目标。这体现了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液驱路线)和供应链深度国产化,切实解决氢能基础设施成本高企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现阶段氢能+农业的发展模式正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新焦点,中联重科在农业机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未来在农业领域是否会有相关规划或布局?

农业机械作为公司三大战略板块之一,其技术创新始终是研发重点。结合氢能产业趋势,中联重科将在农业领域展开以下探索性布局:一个是大功率地面机械先行,聚焦大马力拖拉机等重型农业装备,发挥氢燃料电池在高功率、长续航场景的技术优势,解决传统燃油机械的排放与能效痛点,此类设备对动力系统要求严苛,与公司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高可靠性技术平台协同性强;另一个是探索低空无人机场景,针对载重50-100公斤的农业作业无人机,探索氢燃料电池替代锂电池的可行性。氢能的高能量密度特性有望突破电动无人机续航瓶颈,适用于大面积农田植保、物资运输等场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