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21 07:22
(转自:中原证券研究所)
2020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以往的高增长显著回落,行业从高增长行进至合理增长阶段,2024年该增长进一步收窄。此外,基于增长收窄以及产品结构升级滞缓,食品资产的股东回报率较历史水平下降。尽管如此,行业中不乏有新兴市场的崛起和繁荣,比如预制菜、烘焙、保健品、茶饮等,小市场代表了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体现了食饮消费向享有和娱乐迈进的发展特征。
2020年以来,食饮板块的收入增长普遍放缓;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进一步下探。在PPI下行的背景下行业的成本优势凸显,推动多数食饮子项的毛利率抬升。但是鉴于销售增长持续下行,我们认为2025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的盈利普遍上升,主要来自于上游价格的下降而非自身产品结构的升级,是外力所致而非内功。此外,食品饮料板块的销售、管理和财务等各项费率长期下行。由于毛利率抬升以及费率下降,尽管销售增长恶化,但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ROE水平于2023、2024年仍得以显著上升。但是,如果剔除白酒和啤酒,食品饮料的净资产回报率整体下降。
食品饮料板块已经连续四年收跌。食品饮料板块在2021、2022、2023、2024年已经连续四年收跌。食饮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是对基本面的反映。多数子项的资产回报率趋势性下行,多数品类销售增长不振,产品结构普遍下沉,价格中枢一再下探,这些基本面因素共同导致了板块在二级市场的弱表现。2021年以来,食品饮料中仅软饮料、保健品和零食板块录得二级市场正收益,其余子项均录得负收益。2025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的跌幅收窄,上涨的子项增加,行情回暖明显。
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降至阶段低位,估值中枢下沉是对业绩增长变化的提前适应和调整。由于基本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正在放缓,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中枢将会寻找新的合理位置,该位置应低于过往时期形成的中枢。
投资策略:2025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有望保持在个位数水平,增幅略高于行业整体。基于宏观形势,我们判断2025年的成本环境依然友好,上市公司的成本压力相对小,在收入增长大幅放缓阶段,这对企业利润起到托扶的作用。2025年,我们推荐关注乳业、啤酒、软饮料、保健品和零食等板块的投资机会。2025年下半年食品饮料板块的推荐投资组合包括安琪酵母、千味央厨、宝立食品、劲仔食品、仙乐健康、东鹏饮料、青岛啤酒。
风险提示:居民收入和国内市场消费修复不及预期,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海外市场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出口关税导致外向型企业的业绩出现波动。部分原料价格面临上涨风险。
1. 食饮行业当下的特征
2020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以往的高增长显著回落,行业从高增长行进至合理增长阶段,2024年该增长进一步收窄。此外,基于增长收窄以及产品结构升级滞缓,食品资产的股东回报率较历史水平下降。
尽管如此,行业中不乏有新兴市场的崛起和繁荣,比如预制菜、烘焙、保健品、茶饮等,小市场代表了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体现了食饮消费向享有和娱乐迈进的发展特征。
1.1. 收入增长普遍放缓
2020年以来,食饮板块的收入增长普遍放缓。我们希望考察在2020至2024年期间,食饮板块的收入增长是否普遍放缓。通过将2016至2019年期间的收入增长与2020至2024年的相比较,我们发现情况确实如此。
具体地,2016至2019年期间,食品饮料板块的营收年均增长13.67%,而2020至2024年期间的年均增长为7.61%,后者增幅较前者削减了6.06个百分点。也即,2020年以来,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较之前大幅放缓。其中,除了啤酒和软饮料外,各子板块的期间营收增长均较之前放缓。
其中,可选与必选品类的收入增长均大幅收窄。比如,保健品减少13.81个百分点,白酒减少8.39个百分点,零食减少10.96个百分点,烘焙减少7.65个百分点,熟食减少12.5个百分点。即使对于肉制品、预制食品和调味品这种具有刚需属性的品类,其营收增长也出现了分野:肉制品减少15.23个百分点,预制食品减少3.08个百分点,调味品减少4.99个百分点。啤酒和软饮料受益于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消费量的减少。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进一步下探。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食品饮料板块分别录得3.92%和2.54%的营收增长,增幅较之前进一步收窄。其中,量价之间形成了相互促成的螺旋式的下行:销售疲弱导致销售价格下降,销售价格下降加快了收入增长的下探。2025年一季度,除肉制品、啤酒和乳品受到价格因素的额外影响,多数子项的收入增长情况均有所恶化:正增长的增幅进一步收窄,负增长的降幅进一步加深。
如果与2019年相比,食品饮料上市公司销售增长恶化这一情形将会更加明晰。
具体地,2019年仅其它酒的收入负增长,其它子项均录得正增长。在增长子项中,仅保健品和软饮料录得个位数的较低增长,其余子项均录得双位数的较高增长。
到了2024年,仅白酒、软饮料、调味品、零食实现收入的正增长,其它子项的收入均较2023年减少。在增长子项中,仅零食和软饮料两项获双位数增长。
从增长的普遍性和增长的幅度来看,2024年食品饮料的收入增长情况远不及2019年。
1.2. 盈利指标上升
2025年以来,在PPI 下行的背景下行业的成本优势凸显,推动多数食饮子项的毛利率抬升。但是鉴于销售增长持续下行,我们认为2025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的盈利普遍上升,主要来自于上游价格的下降而非自身产品结构的升级,是外力所致而非内功。
此外,食品饮料板块的销售、管理和财务等各项费率长期下行。由于毛利率抬升以及费率下降,尽管销售增长恶化,但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ROE水平于2023、2024年仍得以显著上升。
1.2.1. 成本向下,毛利率上升
2025年以来,在PPI 下行的背景下行业的成本优势凸显,推动多数食饮子项的毛利率抬升。
PPI自2022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31个月同比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长期下跌带来各行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下行。
具体地,食品饮料板块2024年的毛利率相比2023年升高1.21个百分点至50.27%,2025年一季度再升高4.06个百分点至54.33%。2025年一季度,除白酒、零食和烘焙的毛利率较2024年下滑外,其它子项的毛利率均上升。其中,调味品、乳制品、肉制品和保健品的盈利改善较多,2025年一季度的毛利率较2024年分别上升2.64、2.89、1.00和3.16个百分点,其余子项的毛利率也有不同幅度的上行。
但是鉴于销售增长持续下行,我们认为2025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的盈利普遍上升,主要来自于上游价格的下降而非自身产品结构的升级,是外力所致而非内功。
1.2.2. 费率下行,ROE上行
除研发投入保持稳定外,食品饮料板块的销售、管理和财务等各项费率长期下行。
相比2016年,2024年食品饮料板块的销售、管理、财务和研发费率分别下降4.42、1.67、0.71和0.3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的边际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管理费用。
各项费率的显著下行始于2020年。2020年之后,随着消费疲弱,项目回报率降低以及经营风险加大,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在广告和促销领域的投入意愿降低,同时后者能够带来的收入增长能力也在弱化,推动了销售费率大幅走低。对内,上市公司收紧管理支出,严控包括会展、差旅、活动等各项管理费用。此外,贷款利率下行以及融资便利性增强带动了上市公司财务费率下行。
相比2023年,2024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销售、财务和研发费率基本持平,但管理费率继续下降,体现出以节约为主导的内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相比2023年,2024年食品饮料板块的销售、管理、财务和研发费率分别上升0.02、-0.19、-0.01和0.00个百分点。
尽管销售增长恶化,但由于毛利率抬升以及费率下降,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ROE水平于2023、2024年仍得以显著上升。
2024年,食品饮料板块录得20.69%的ROE水平,虽较2023年微降0.18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收入增长较2023年进一步放缓),但仍高于2016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但是,如果剔除白酒和啤酒,食品饮料的净资产回报率整体下降。拆分子项来看:长期以来,仅白酒和啤酒的股东回报率大幅抬升,食品子项的股东回报率却长期下行。我们将2016至2019年、2020至2024年分别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用2020至2024的年均ROE与2016至2019的年均ROE相比较,发现白酒的股东回报率跃升3.59个百分点,啤酒跃升6.09个百分点;而食品项下的肉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乳品、软饮料分别下行了6.41、3.88、3.61、1.94和1.8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项下的保健品和预制食品的股东回报率抬升:前后两个阶段相比,保健品ROE升高0.27个百分点,预制食品升高1.30个百分点。
股东回报率长期上行的子项多为市场相对集中、竞争格局相对友好的行业,如白酒、啤酒和保健品,经过多年发展这些行业的格局趋于稳定,头部公司掌握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股东回报率持续下行的子项多为市场高度竞争的行业,如软饮料、休闲食品等。此外,有些子项回报率下行是价格因素所导致,如肉制品和乳品;有些是经营管理因素所导致,如调味品。
1.2.3. 净资产回报率下降的原因
我们认为,消费市场增长放缓以及局部价格体系下沉导致了食品类资产回报率的持续下滑。
对于食品类资产回报率的明显下行,成本波动、市场竞争、消费增长和产品结构都是较为合理的解释维度。但是,由于原料价格和经营成本呈周期波动的形态,因而成本波动很难解释盈利较长时间内系统性的下滑。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导致参与企业的盈利长期下滑,但是疫情期间大量企业已经被挤出了市场,上市公司的头部地位获得了巩固,因而市场竞争也不能解释盈利的系统性恶化。我们认为,消费市场增长无力以及局部价格体系下沉导致了食品类资产回报率的持续下滑。
价格体系的变化较难估量,我们从啤酒、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预制食品、零食、烘焙、熟食和调味品等各板块中抽取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观察其自2016年以来的量价变化,以此了解各类食品在产品结构方面的变动方向。各品类的价格体系并没有出现一致上升或下沉的情况,具体地,预制食品、乳制品、烘焙、熟食、蛋白饮料、保健品等符合消费新趋势的品类,其产品价格以上涨为主,产品结构呈现提升迹象,而肉制品、调味品、功能饮料、预调酒、零食等传统品类的价格体系有所下沉。
2. 市场表现是基本面的反映
2.1. 二级市场表现
食品饮料板块已经连续四年收跌。食品饮料板块在2021、2022、2023、2024年已经连续四年收跌。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16日期间,板块累计下跌48.57%;自2021年达到的阶段高点至2025年6月16日,板块累计下跌55.76%。
食饮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是对基本面的反映。多数子项的资产回报率趋势性下行,多数品类销售增长不振,产品结构普遍下沉,价格中枢一再下探,这些基本面因素共同导致了板块在二级市场的弱表现。
2021年以来,食品饮料中仅软饮料、保健品和零食板块录得二级市场正收益,其余子项均录得负收益。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16日期间,肉制品、预加工食品、乳品、烘焙食品、熟食、调味品、白酒、啤酒和其它酒类在二级市场分别累计下跌28.10%、26.53%、20.11%、2.67%、59.61%、50.90%、31.84%、2.25%和7.78%,其中熟食、调味品、白酒、肉制品、预加工食品和烘焙的跌幅均较大。
2025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的跌幅收窄,上涨的子项增加,行情回暖明显。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16日期间,上涨的子项包括保健品(31.15%)、其它酒(14.48%)、软饮料(25.17%)、乳品(7.47%)、零食(42.04%)、烘焙(2.99%)和熟食(1.81%),上涨子板块的数量增加。此外,上涨板块多属于新兴消费领域,受众市场以新生代为主力军,品类创新空间大并具有鲜明的年轻化特征。但是,白酒(-9.51%)、啤酒(-2.68%)、调味品(-7.37%)和肉制品(-1.54%)继续下跌,传统蓝筹的价值重估仍未结束。
2.2. 估值
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降至阶段低位,估值中枢下沉是对业绩增长变化的提前适应和调整。由于基本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正在放缓,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中枢将会寻找新的合理位置,该位置应低于过往时期形成的中枢。
2025年1月至5月期间,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经历了微幅反弹,之后再次回落。截至2025年6月16日,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为20.30倍,处于十年历史以来的低位。长期来看,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将会维持低位震荡,短期利好下或有阶段反弹,权重较大的传统蓝筹经历的价值重估是板块估值趋势下行的主要原因。
长期看,市场偏好有望从基本消费品向娱乐及服务型消费切换。在这一进程中,食饮、家电等基础消费品类的估值将会长期维持低位,而旅游、户外、服饰、教育、医美等服务型消费的估值有望抬升。
3. 2025年下半年展望及投资策略
从美国的消费历史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等基本消费项的增长将会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零售和食品服务消费增长率位于6.31%的平均水平,到本世纪前十年降至2.94%。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居民在食品和酒类方面的支出增长同样地长期回落。比如,2014年,城镇居民的食品烟酒人均支出增速为7.7%,到2024年降至4.9%。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子,期间的量增部分会进一步缩减。2025年以来该指标进一步走弱:2025年1至3月,城镇居民在食品烟酒方面的人均支出同比增长2.25%,增幅较2024年同期收窄8.15个百分点。
2025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有望保持在个位数水平,增幅略高于行业整体。2024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3.92%,低于居民人均消费数据;2025年一季度增长2.5%,略高于居民人均消费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食品饮料板块的收入增长将会维持在3%到5%区间,保持低个位数的增长水平,增幅应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3.1. 成本友好,抵御收入下滑
基于宏观形势,我们判断2025年的成本环境依然友好,上市公司的成本压力相对小,在收入增长大幅放缓阶段,这对企业利润起到托扶的作用。
自2022年10月PPI指数落入负值区间,迄今已经连续31个月徘徊在负值区间。尽管指数自2023年6月进入反弹阶段,但自2024年6月PPI指数再次回落。上游工业价格指数反弹无力,长时间徘徊在负值区间,表明下游开工需求不足。食品饮料作为中游制造业,在该阶段成本压力相对小,在收入增长中枢下沉的情况下,成本下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利润。
食品饮料行业的营业成本自2022年三季度开始高位回落,至2024年年底成本回落历时十个季度:2024年全年,食品饮料板块的营收增幅高出成本增幅2.59个百分点,成本优势十分明显。期间,上市公司的盈利得以改善。
但是,2025年一季度成本有抬头迹象,本季度食品饮料板块的成本增长高出收入0.32个百分点,其中保健品、零食两大子项的成本增幅较大,其余子项的成本压力仍然较小。整体看,我们认为2025年的成本环境仍然友好,多数子板块的成本压力较小。
3.2. 投资策略
尽管相比十年前,当前食饮行业整体的高增长收敛,但是其内部新兴的市场却层出不穷,比如预制菜、烘焙、茶饮等,其增长之快、品类之多、升级之快,都在小市场内体现出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显示了食饮消费向更高层级迈进的特征,凸显了享有和娱乐的消费特质。
2025年,我们推荐关注乳业、啤酒、软饮料、保健品和零食等板块的投资机会。
3.2.1. 乳业
我们预计原奶价格年内有望企稳。原奶上游供需平衡有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乳制品行业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有望修复,推荐关注乳制品行业。
2018年以来,国内奶牛存栏量大幅攀升。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的数据,截至2022年国内的奶牛存栏数量达到1160.8万头,较2018年增长123.1万头,也创下了2008年之后的最高点。
由于奶牛存栏量攀升,导致国内原奶产量增长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内原奶产量从2013年的3118.91万吨增至2023年的4281.32万吨,十年间增长37.27%。但是,2022年之后国内的牛奶消费却比较疲弱,下游消费增长没有跟上游原料的增长,导致上游过剩的问题更为严重。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22年中国进口液态奶数量同比减少24.6%至97.72万吨,从另外一个口径也反映了发生在2022年的牛奶消费端的变化。
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国内原奶价格连续下跌,导致上游畜牧业盈利下滑甚至亏损。截至2025年2月21日,国内主产区原奶均价降至3.1元/公斤,较2021年8月的高点下跌了29.22%,下跌历时超过三年。
乳企与畜牧上游的利益息息相关,原奶价格上行将会惠及全产业链。在原奶过剩阶段,中游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往往通过喷粉的形式储存原奶,导致库存量增加,而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会导致乳企库存不断减值。此外,如果乳企对上游有参股的话,乳企的投资收益也会相应减少。因而,上游供需达到平衡以及原奶价格回升将会惠及全产业链,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健康发展、达成共赢。
行业主动出清,淘汰低质奶牛,减少压栏压力。2024年以来,原奶市场的供需格局得以改善,我们预计原奶价格年内有望企稳。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2024年奶牛存栏量同比减少4.5%,原奶产量同比下降2.8%。根据2023年的情况推算,2024年的奶牛存栏量为630万头,原奶产量为4161.13万吨。2024年,奶牛存栏和原奶产量双双减少,为原奶价格企稳创造了条件。我们预计原奶价格年内有望企稳。
2025年一季度,乳制品板块的收入和利润获得显著地修复,板块业绩改善。2025年一季度,乳制品板块的收入同比增长0.08%,增幅较2024年升高8.11个百分点;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0.92%,增幅较2024年升高63.38个百分点。原奶上游供需平衡有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乳制品行业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有望修复,推荐关注乳制品行业。
3.3.2. 软饮料
软饮料市场经过多年激烈的价格竞争,近年来行业从低效无利的内卷走向差异化竞争的健康发展阶段。当前,行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特征:
首先,头部企业的集中度提升。
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软饮料市场的CR5已经达到42.6%,预计2025年可突破45% ,娃哈哈、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头部企业通过完备的产品矩阵巩固其市场优势。市场集中度提升意味着头部企业未来的利润率将会提升,而投入的边际费用将会减少。
其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较为充分。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碳酸饮料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已经趋势性下滑,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健康基因持怀疑态度。国内品牌避开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大力发展差异化和健康化的产品,如东鹏特饮着力于能量型饮料、元气森林致力于无糖饮品、王老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败火凉茶,今麦郎推出高性价比的熟水型饮料,等等。国内软饮料企业通过品类创新,独创细分赛道,获得了较快的市场增长。
第三, 成本压力缓解,软饮料板块的毛利率提升。
包材成本在软饮料总成本中的占比达到30%至60%,相对于其它品类包材成本的占比较大。2022年10月以来,PPI价格指数步入下行周期,包材成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软饮料中最常用的包装材料是PET和易拉罐:其中PET价格下行,易拉罐价格上涨也较为缓慢,整体看包材成本的压力较小。具体地,截至2025年6月4日,浙江万凯水瓶级PET出厂价为6200元/吨,同比下跌13.04%;截至2025年6月5日,易拉罐均价(广东佛山)为每吨15150元,同比上涨4.12%,涨幅收窄。
在成本下降的影响下,软饮料板块2024年的毛利率达到41.20%,较2023年提升1.92个百分点。
第四,渠道精细化管理
软饮料行业的分销渠道更加创新化和精细化,除传统的商超和便利店渠道,新媒体、量贩、会员店、自动贩卖机等新兴渠道拓展了软饮料的售卖空间,部分渠道还降低了中间成本。新兴渠道在分销中的权重逐渐加大,渠道创新往往能够激活一个消费品类,刺激新一轮的增长。
第五,产品结构升级较快
软饮料的结构升级推进地较快,产品迭代效率较高:无糖茶、功能饮料等高毛利产品的销售比重加大,拉升了行业的盈利水平;此外,减糖化、功能化、短保化也强化了产品溢价。根据思瀚研究院的数据,低糖及无糖饮料的市场渗透率从2014年0.3%提升至2022年2.5%;此外,植物基、草本基、添加膳食纤维及电解质的功能性产品的市场增长也快于其它。
上述行业的创新型发展保障了行业近年的较快增长。根据iFinD的数据,软饮料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销售增长:2018至2024年期间,软饮料板块的营收年均增长7.53%;其中,2024年增长12.61%,远高于平均水平。由于市场竞争格局改善,软饮料板块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净资产回报率在2024年达到21.26%,是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3.2.3. 保健品
保健品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波动较大,反映出市场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发展阶段。正因如此,保健品行业孕育着更为丰富的投资机会。保健品行业当前出现以下几个动向:
第一,市场竞争激烈,部分细分赛道的集中度下降。
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保健品功能和受众人群更为细分,细分赛道的竞争也在加剧,正在涌入更多的竞争者,导致之前较高的集中度反而下降。这些竞争者包括新进小企业以及跨界大企业。保健品行业面临着加剧的跨界竞争,传统药企、食品企业以及科技类企业也都纷纷跨界进入保健品市场。
第二,行业的盈利看点较多。
保健品行业的盈利增长点较多,比如高端产品和功能产品不断得以开发和拓展,产品盈利拉升,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从业者进入。此外,即使保健品代工模式的利润率较低,但是仍能通过定制化和小批量生产提升自身的附加值。
第三,渠道多元化,但中间费用攀升,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线上渠道的话语权增强,直播和小视频成为保健品的带货主流;线下药店、便利店仍然是渠道基本盘,通过特色服务增强客户黏性。由于渠道纷繁多样,而保健品品牌商又层出不穷,目前渠道费用攀升,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第四,受众人群更加细分。除银发人群外,年轻人群、健身人群、儿童群体也正在成为保健品的服务群体,更加细分的受众群体催生出更广阔的产品市场。
从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来看,保健品板块的业绩波动较大,同时也享有较高的市场估值。具体地,2024年、2025年一季度保健品板块的收入分别同比下降8.85%及15.81%;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6.98%和29.02%,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分化较为严重。保健品板块的估值较高:截至2025年6月18日,保健品板块的估值为32.33倍,高出食品饮料20.32倍的整体估值。
3.2.4. 零食
零食板块的二级市场表现较好: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18日期间零食板块上涨35.78%。零食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在产品和渠道的共同创新下展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 量贩模式主导此轮行业扩张。
根据勤策消费研究的数据,2024年量贩零食市场规模达1040亿元,门店超4.5万家,渠道占比超40%,成为行业第一大销售渠道。头部企业鸣鸣很忙以1.5万家门店、53.4%市占率居首,万辰集团(好想来等品牌)位居第二。
其次,下沉市场,产品定位高性价。
量贩零食通过“工厂直供+社区渗透”模式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满足了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巨大的零食需求,并极大地贴合高性价比的市场要求。
第三,产品创新与迭代快,产品更趋向健康化和年轻化。
第四,数字化加持下的高效供应链管理:量贩企业通过动态选品系统、数智化仓配中心从而把脉市场需求、降低滞销率、提高存货周转效率。
整体看,零食板块的收入增长仍然较快,但最近一期的利润大幅收缩。2024年零食板块的营收同比增长56.06%,2025年一季度增长收窄至35.35%;2024年零食板块的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0.96%,2025年一季度由增转跌为-21.42%。2024年零食板块的净资产回报率回升至11.08%。
3.3. 投资标的
2025年下半年食品饮料板块的推荐投资组合包括安琪酵母、千味央厨、宝立食品、劲仔食品、仙乐健康、东鹏饮料、青岛啤酒。
3.4. 风险提示
居民收入和国内市场消费修复不及预期,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海外市场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出口关税导致外向型企业的业绩出现波动。部分原料价格面临上涨风险。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本人任职符合监管机构相关合规要求。本人基于认真审慎的职业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独立、客观的制作本报告。本报告准确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对报告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报告信息来源合法合规。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