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老铺黄金:黄金界的爱马仕,还是资本打造的泡影?

2025-06-19 12:02

(转自:中欧商业评论)

撰 文 | 赵洪伟

金价暴涨,

黄金饰品却“不挣钱”?

  一个看似悖论的问题:金价冲上十年高位,为何周大福、老凤祥、周生生们却集体财报黯淡?

  传统认知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带动产品售价进而提升企业利润。然而,这一定律并不适用于黄金饰品行业。根源在于黄金饰品企业并不是真正的“多头受益者”。他们不是持有黄金坐等升值的投资者,而是“黄金加工商”吃的是“工艺费”的饭。

  黄金饰品企业本质上是“加工业”,黄金是其原材料。饰品售价通常由“实时金价(按克计价)+加工费”组成。在这种模式下,金价上涨虽然拉高了单件饰品的价格,但并未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因为材料成本同步上升,企业并未“吃到”这部分上涨红利。

  在传统模式中,金价涨了,原料成本同步走高,加工费却受限于市场竞争难以调涨,结果利润空间被压缩。更关键的是,随着金价上涨,消费者购买意愿趋于谨慎,高价位下消费转化率下降,客单价虽高但销量下滑,直接压缩企业整体营收。金价越高,普通消费者越迟疑,销量下滑成常态,企业陷入“量价错配”的困境。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加工费难以上调,部分企业甚至在竞争中主动压低加工费以吸引客户,从而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于是,老铺黄金另辟蹊径,彻底抛弃了克重逻辑,转向情绪溢价。

“一口价+国潮叙事”,

老铺黄金的营销炼金术

  老铺黄金卖的不是黄金,卖的是故事。这个品牌的关键打法可以归纳为三句核心策略。

  首先,“古法黄金”在文化包装下的产品定价权。“金胎烧蓝”“花丝镶嵌”“足金镶钻”……通过国家级非遗技艺的背书,老铺黄金成功为其产品披上文化外衣。这让它能把黄金从“克价800元”的商品,定价为“一口价1353元/克”,溢价率超过50%。2024年,其“足金镶嵌”产品均价一度达1043元/克,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价的两倍多。消费者不再纠结“几克几钱”,而是在为“东方美学”“非遗情怀”买单。

  其次,“限量+涨价”制造稀缺幻觉的饥饿营销。老铺黄金精于“制造排队”。从“限购5件”到“30分钟限时入店”,再到热门款需预约三个月,种种策略精准拿捏了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而这也让其拥有了极高的坪效表现——2024年其在北京SKP的单店年营收突破3亿元,坪效甚至超过LV、Hermès等国际顶奢品牌。

  最后,“小红书+黄牛”,通过社交媒体制造口碑瀑布。“晒老铺”成为Z世代新风潮。Z世代年轻消费者将老铺黄金的“古法金”视为东方美学的表达,他们将黄金与国潮文化结合,通过“古法金饰”实现文化认同。在小红书上与老铺黄金相关的笔记超过50万条,排队、试戴、炫耀的内容层出不穷。在北京、上海等地,黄牛代购产业链已悄然成型,一些消费者愿意花数千元代购费,只为抢到当季爆款。

文化溢价背后,

黄金奢侈品的虚与实

  在财务数据上,老铺黄金更是一骑绝尘。

  2024年营收达85亿元,同比增长167.5%;净利润14.7亿元,同比涨253.9%;市值一度突破1350亿港元,远超拥有7000+门店的周大福。更夸张的是:仅38家门店,却支撑起整个市值的想象空间,资本市场甚至称其为“新茅台”。

  支撑这场狂欢的,是极致的毛利结构与财务杠杆。高达45.8%的毛利率来源于“文化溢价”;存货大幅膨胀至40.9亿元,占总资产超50%;通过金价上涨对存货重估,账面利润水涨船高;但现金流连续净流出,有息负债一年内暴增至13.7亿元。

  这是一场用情绪溢价撬动估值杠杆的表演。但是,繁荣背后,隐忧并不少。

  第一,老铺黄金研发投入不足,工艺存在“空心化”风险,品控频频翻车。财报显示,老铺黄金的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0.2%,与12.4亿元销售费用形成惊人对比。41%的产品依赖外包,真正具备非遗技艺的工匠不足200人。社交媒体上关于掉钻、掉色、维修难的吐槽不绝于耳。

  第二,二手市场现“脱价”,文化溢价难以变现。据北京典当行反馈,老铺黄金的二手回收价格仅为购买价的75%左右。消费者一旦转卖,立刻承受25%的品牌泡沫蒸发。在“可传世”与“保值”的承诺面前,现实显得残酷。与此同时,老铺黄金的高端品牌定位尚未承认,中端已然被其他金饰企业围剿。

  尽管老铺黄金被称为“黄金界爱马仕”,但在SKP、国金中心等高端消费场域,真正占据核心位置的仍是Cartier、梵克雅宝等国际品牌。与此同时,周大福、菜百等传统巨头快速下沉古法金赛道,以不足老铺1/4的价格反击,老铺黄金在古法金的市占率已从14%跌至1.3%。

结语:黄金的未来,

是工艺,是文化,

还是信仰?

  老铺黄金的崛起是新消费浪潮、中国式审美觉醒与资本共振下的产物。它用古法金的外壳,包装了国潮、文化、身份、自我表达,撬动了一个百亿级的新蓝海。

  但值得追问的是:当金价下跌、泡沫回吐,品牌还剩下什么?在中国特色黄金饰品需求之外,老铺黄金的文化叙事能否走出国门?工艺能力、产品品质、消费体验,是否配得上它的溢价?

  不可否认的是,老铺黄金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商业样本,但它真正的挑战是,能否打造一个从“文化现象”走向一个“百年品牌”的商业品牌样本。

  黄金是贵金属,也可能是信仰。但品牌终归要落地于产品与体验本身。奢侈品化绝非捷径,它需要长期品牌积淀、文化内涵与高质量运营的共同支撑。对于老铺黄金而言,未来如何构建品牌叙事,证明黄金不仅是商品,更可以是文化符号,是其长期面对的难题。

  否则,“黄金界的爱马仕”,终将只是资本造梦的另一场幻象。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