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实控人被立案调查,总裁 “闪电离职”,负债激增的祥源文旅发生了什么?

2025-06-18 18:08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5年6月13日,祥源文旅(600576.SH)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多名高管更换。原总裁孙东洋、副总裁虞卫宁及詹纯伟三人因“工作调整”提前离职,同时聘任方言为新任总裁,李杰、沈同彦为副总裁。

根据公司公告,原总裁孙东洋原定任期至2027年9月22日,却在2025年6月12日提前两年多离职;同样,副总裁虞卫宁和詹纯伟也提前结束任期。这种非正常换届的高管集体离职,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较为罕见。尤其是在公司实控人因资金占用被处罚的背景下,更是引发了市场对其经营情况的广泛质疑。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旅游服务成本飙升1334.73%

动漫业务营收同比下滑61.89%

祥源文旅控股股东为祥源控股集团,2010年集团转型文旅产业,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收购了湖南凤凰古城、黄龙洞、张家界百龙天梯、广东丹霞山等项目。2017年,集团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公司前身),后更名为祥源文旅。2022年开始,集团逐步将旅游相关核心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体内,经过一系列资产运作整合后,公司形成了“文化IP+旅游+科技”特色的产业模式。

2025年4月,祥源文旅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虽然实现营收8.64亿元,同比增长19.64%,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增长4.40%至1.44亿元,与2023年同期760.11%的增速相比呈现断崖式下滑。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14%至1.47亿元,这一业绩“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旅游行业整体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具体来看,动漫业务崩塌式萎缩构成祥源文旅业绩承压的主要因素。这家由“万家文化”更名而来的企业,在2017年祥源控股入主时,动漫及其衍生业务曾贡献公司85%的营收(6.77亿元)。然而转型文旅后,该业务持续萎缩,2024年仅实现营收6105万元,同比下滑61.89%,规模仅为2017年同期的9%,毛利率也从30.68%降至22.09%。这一曾经的核心支柱如今仅占总营收的7%,显示出战略转型过程中新旧业务衔接不畅的结构性问题。

来源:祥源文旅2017年年报

来源:祥源文旅2017年年报

来源:祥源文旅2024年年报

来源:祥源文旅2024年年报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旅游主业也出现毛利率全线滑坡的窘境。2024年,祥源文旅旅游景区业务(占总营收63%)毛利率下滑1.3个百分点至63.05%;旅游服务业务毛利率暴跌35.83个百分点至仅9.34%;旅游度假业务毛利率减少21.3个百分点。这种全业务线的利润率下滑,反映出公司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成本控制出现明显短板。其中旅游服务业务成本同比激增1334.73%,远超767.74%的营收增幅。

来源:祥源文旅2024年年报

来源:祥源文旅2024年年报

到了2025年,公司业绩有所好转。祥源文旅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55.22%至2.12亿元,归母净利润猛增158.67%至3119.48万元。表面看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深入分析可发现其中存在不可持续因素。首先,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合并的莽山五指峰景区、丹霞山景区及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属于并购驱动的外延增长;其次,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收益对利润贡献较大。

来源:祥源文旅2025年一季报

来源:祥源文旅2025年一季报

实控人被立案调查

信披乱象暴露合规风险

祥源文旅的合规情况同样引发市场担忧。2024年12月,浙江证监局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将祥源文旅推上风口浪尖。决定书显示,祥源文旅在2022年累计未披露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4.1亿元,其中实际控制人俞发祥个人被罚300万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公司治理缺陷,更引发了市场对其财务透明度的广泛质疑。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根据证监会调查,祥源文旅的资金占用主要通过购买资产预先支付意向金和保证金等名义完成。具体操作路径显示:2022年3月,公司以收购丹霞山索道股权为由,将5000万元意向金转入实控人控制的上海枫某账户,资金最终流向祥源控股关联地产公司;同年6月,又以收购某海船务股权为名,分三次将合计3.6亿元资金转入关联方。这些交易虽在数月后解除协议并归还本金,但未按规定披露,也未在2022年半年报和年报中体现。

直到2025年1月,祥源文旅才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22年到2024年财报进行大规模追溯调整。而且,此次处罚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0月18日,公司及实控人俞发祥就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5年1月,上交所对祥源文旅实控人及相关高管下发了纪律处分决定书,显示监管层对其持续关注。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来源:祥源文旅公告

这些连环监管举措不仅影响公司声誉,更可能限制其融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俞发祥控制的另一上市公司交建股份也同步公告被立案消息,显示风险已蔓延至“祥源系”整体。尤其在当前监管“零容忍”背景下,根据“退市新规”,信息披露重大违法可能触发ST风险警示。虽然祥源文旅表示“生产经营正常,未触及强制退市情形”,但若再发生类似违规,不排除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可能。这对估值本已受压的公司股价将形成进一步打击。

来源:交建股份公告

来源:交建股份公告

有息负债率5年激增243倍

并购不断商誉增超16倍

祥源文旅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堪称一部“并购狂飙史”。自2021年战略转型文旅产业以来,公司通过一系列大手笔收购快速扩张版图。2025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祥源控股集团再次震惊市场,以22.95亿港元收购债务缠身的海昌海洋公园38.6%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种激进扩张虽然短期内做大了资产规模,却也埋下了多重隐患。

来源:海昌海洋公园公告

来源:海昌海洋公园公告

祥源文旅的并购狂潮在2022年后明显加速。根据公开资料梳理:2022年,公司以16.32亿元收购百龙绿色、凤凰祥盛等5家文旅资产;2023年,以5.3亿元收购碧峰峡旅游80%股权;2024年,再以3.1亿元控股湖南莽山景区。短短三年内并购支出已超20亿元,远超公司自身造血能力。

这种并购增长的策略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从2020年底到2025年一季度,公司有息负债率从0.09%一路狂飙至21.89%,增长了243倍;2025年一季度末,总负债达18.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79%。

而且,祥源文旅及其控股股东祥源集团选择的并购标的多数具有高负债或业绩波动大的特点。以最新收购的海昌海洋公园为例,其2024年净亏损约7.4亿元,同比增亏275%;流动负债合计34.41亿元,是流动资产的7倍。类似情况也见于碧峰峡等标的,收购后需持续投入大量运营资金,将进一步加剧祥源财务压力。

此外,祥源文旅的激进并购在快速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也积累了惊人的商誉包袱。财报显示,公司商誉从2021年的0.48亿元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7.90亿元,三年多增长了16倍。公司的商誉水平更是显著高于黄山旅游(2025年一季度为0.6亿元)、峨眉山A(商誉为0)等同业公司。高额商誉不仅增加了资产负债表风险,也带来了持续的减值压力。2022年到2024年公司已累计计提近2800万元商誉减值损失,未来若部分收购项目业绩不及预期,减值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

整体来看,祥源文旅虽在文旅行业积极布局,并在2025年一季度出现了业绩增长,但从业务发展、合规情况和并购整合等多方面来看,依旧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公司需要加强成本控制,优化融资结构,并且加快并购整合步伐,以应对这些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