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16 18:35
卡塔尔能源公司近期又宣布一项涉及订购128艘LNG运输船的“新百船计划”,此举与推进美国Golden Pass LNG项目有关,中国造船厂能从中分得几杯羹
近日,卡塔尔能源公司计划启动规模达128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新百船计划”。该造船计划旨在支撑其持股的美国Golden Pass LNG项目(金港项目)以及卡塔尔北方气田扩建项目。
在卡塔尔能源公司上一轮“百船计划”中,中国造船厂获得36艘造船订单。卡塔尔能源事务国务大臣、卡塔尔能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萨阿德·卡比(Saad Al-Kaabi)表示:“中国造船厂的制造效率远超我们的预期。”
新一轮百船计划启动后,“中国制造”有望分得几杯羹?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中国造船企业在本轮订单争夺中面临严峻考验——金港项目或难有斩获,北方气田合作或成破局关键。
金港项目:政策壁垒下的承接难题
近日,卡塔尔能源公司宣布其持股的、被严重推迟的美国金港项目将于2025年年底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年产量1800万吨。卡塔尔能源公司持有该项目70%股权,埃克森美孚公司持有30%股权。
为使该出口项目顺利运转,卡塔尔能源公司将启动新一轮百船计划。据萨阿德·卡比透露:“我们现在的LNG实物交易量约为1000万吨。如果算上美国(项目),我们的产量将达到1.6亿吨,目前我们有70艘LNG船,未来几年还将增加128艘。”
在卡塔尔能源这项新百船计划中,“中国制造”能分几杯羹?
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卡塔尔能源的新百船计划中,一部分造船计划是为金港项目而设,该项目与美国相关,而美国正通过301调查意图遏制中国造船业的全球竞争力。
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了针对301调查采取的具体行动,即《Notice of Action and Proposed Action in Section 301 Investigation of China's Targeting the Maritime, Logistics, and Shipbuilding Sectors for Dominance, Request for Comments》(《301行动通知》),其中附录四针对运输美国LNG出口项目进行规定与限制(见表1)。
附录四规定,自2028年4月17日起逐步提高美国建造、注册和运营的LNG运输船的承运比例要求,从1%开始逐年递增,2047年4月17日起达到15%。如果运营商已下单且3年内可接收美国建造的LNG船舶,可获得过渡期运营许可。如果船东订购并接收1艘美国建造、LNG容量以立方英尺为单位相等或更大的船舶,则在不超过3年的期限内不适用相关费用规定。此外,符合要求的船东在订购“美国建造船舶”并在交付之前,将有资格获得许可。如果未满足使用美国建造船舶运输LNG出口的比例要求,USTR可指示暂停LNG出口许可,直至相关条款得到满足。
美国《301行动通知》意在打击中国造船业,金港项目本身与美国紧密关联,美国政府对项目的控制力强。因此,中国造船厂在争取订单时不仅要符合技术标准,还要应对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等多重复杂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项目本身有中资企业投资或有中资买家,有望提升中国造船厂的接单可能性,但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未查到中资企业参与该项目。面对美国对中国造船业设置的政策壁垒,中国造船厂在该项目的接单希望不大。
北区气田东扩项目:“中国制造”的突围机遇
新百船计划中,尽管中国造船厂在金港项目上面临挑战,但在卡塔尔能源北区气田东扩(NFE)项目上,中国造船厂仍有较大分羹机会。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造船厂在LNG运输船建造上的实力已获得卡塔尔能源的认可。
之所以“已认可”,需要提到卡塔尔能源在2019年计划实施的北区气田增产项目。该项目包括4座NFE项目和2座北区气田南扩(NFS)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其后有望将每年的LNG产能从目前的7700万吨增至1.27亿吨。也就在这一年,卡塔尔能源计划为该项目订造约150艘LNG运输船,俗称“百船计划”。
《航运交易公报》曾在2024年第19期刊登的《“百船计划”即将收官 中国船厂有望“领跑”最后阶段》中报道,该百船计划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卡塔尔能源公司与四家船厂签订66艘造船协议。根据克拉克森提供的数据,韩国三家造船厂韩华海洋、三星重工、HD现代集团分别接单19艘、18艘以及17艘,中国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接单12艘。第二阶段,卡塔尔能源公司又与上述四家造船厂签订62艘造船协议,沪东中华造船在该阶段占据最高份额,接单量达18艘,均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QC-Max型)。在前两个阶段,卡塔尔能源公司已落实128艘新船订单。第三阶段,卡塔尔能源公司又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新协议,增订6艘先进的QC-Max型LNG运输船。这意味着,中国造船厂在百船计划中共获得36艘LNG运输船订单(见图1),其中沪东中华造船在合同总金额、载气量计算方面均位居全球之首。
在5月21日召开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上,萨阿德·卡比表示:“自2024年交付第一艘后,此后几乎每个月陆续能到船,这一效率远超我们的预期。”
在建造效率方面,中国造船厂确实表现突出。2023 年11月24日,沪东中华造船提前 5个月交付“LNG GENEVA”号,创下多项新纪录,如码头系泊试验仅5个月、5.5天完成常规和气体“二合一”试航等。在卡塔尔能源“百船计划”中,沪东中华造船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连续交付3艘LNG运输船,并创造1个月交付3艘大型LNG运输船的纪录,跑出中国船舶制造的“加速度”。截至2025年1月,沪东中华造船已为“百船计划”交付4艘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
除了中国造船的技术实力获得买家认可,NFE项目上还能看到来自中国的投资方和船东,这对中国造船厂承接新百船订单也有助力。
据悉,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均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NFE项目的参股协议,各自获得1.25%股权。在北方气田整体扩建项目上(包括NFE和NFS),卡塔尔能源公司将向中国石油供应400万吨/年、合同期限为27年的LNG资源;向中国石化供应700万吨/年、为期27年及200万吨/年、为期10年的LNG资源(见表2)。其中,2022年11月与中国石化签订的购销合同既是北方气田扩建项目宣布的第一份长期购销合同,也是LNG行业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天然气供应协议。
船东方面,主要有3家中资企业。一是招商轮船。2024年4月29日,招商轮船作为船东订造并运营4艘QC-Max型LNG船。2024年3月,其子公司招商轮船液化天然气运输投资有限公司(CMES LNG Carrier Investment)和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6艘LNG运输船的长期租船合同。
二是山东海洋能源(新加坡)。它是山东海洋能源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而山东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又是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国有独资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4年3月,山东海洋能源(新加坡)与卡塔尔能源也签订了6艘LNG运输船的长期租船合同。
三是中国液化天然气运输(控股)有限公司(CLNG)。在2024年4月29日签署的4艘QC-Max型LNG运输合同中,有2艘船舶由招商轮船和中远海能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CLNG运营。
中国造船实力已有目共睹,中资企业也积极参与NFE项目,在此轮新百船计划中,中国造船厂能否在NFE项目上有斩获?业内人士表示,可能性很大,产能也有。
百船计划中与卡塔尔能源唯一合作的中国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截至2025年1月底LNG手持订单近60艘,大型LNG运输船排期已至2028年。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卡塔尔百船计划第二阶段的交付期集中在2026—2028年,新百船计划的交付期将在2028年以后。以沪东中华造船目前成熟的交付效率,仍有接受新订单的能力。”据悉,目前沪东中华造船在建LNG船已达19艘,创历史新高,其持续创新优化工艺工法,全力推行数字化建造,不断完善精益生产,实现建造总周期一艘比一艘短。以“百船计划”交付的4艘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为例,第2艘船舶比首船建造周期缩短76天,第3艘船舶比第2艘船舶缩短20天,第4艘船舶比第3艘船舶又缩短34天。仅用4个月零5天的时间,沪东中华造船便完成了4艘船舶的交付任务。
即使沪东中华造船产能受限,业内人士认为,招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工业)、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厂)、扬子江船业集团(扬子江船厂)和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重工)等中国船厂也有能力接单。
新百船计划挑战:
韩国的经验“优势”和战术“迎合”
值得注意的是,百船计划中韩国有三大造船厂共拿下至少98艘LNG运输船订单,数量远超沪东中华的36艘。韩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LNG运输船,中国于2008年才交付首艘LNG运输船,相比之下前者有更丰富的建造经验。
此外,在看到美国为支持本土LNG运输船建造的决心后,韩国船舶制造巨头韩华海洋旗下美国子公司韩华海运表示,将启动在美国本土建造LNG运输船的计划。韩华海运副总裁Ryan Lynch透露,按《301行动通知》(附件四)的规定,2030年前美国至少需要5~7艘悬挂美国国旗的LNG运输船以满足出口比例。面对该需求,韩华海运将助力美国实现自1970年以来首次在本土造船厂建造LNG运输船的计划。
综合这些因素,新百船计划中,韩国无论在金港项目还是NFE项目上都有机会承接订单,因此接单总数仍可能将超过中国。
整体而言,卡塔尔新百船计划的实施正在改写全球LNG贸易版图。美国试图通过301调查构筑贸易壁垒,却暴露出其制造业空心化的致命短板;中国造船业则在技术突围与深度合作中开辟新局。未来10年,清洁燃料的流动将重构世界能源地图,而中国有望成为这张地图上的关键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