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11 20:02
一个前言:我记得我在挺早之前就对定投的行业做过一系列的梳理,并从中选出了一些值得定投的行业及具体品种,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被动指数类产品的多角度全方位快速发展,投资的品种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这就对我们的基金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怕仅仅只是投资标的的选择都非常有必要做一个更新,是为什么值得投之行业系列。
这期是系列的第一期,主要聚焦大金融板块的定投标的选择。
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简单来看下什么叫做大金融板块。
从申万行业的角度来看,大金融板块主要包含银行、房地产和非银金融三个申万一级行业,其基于流通市值的子行业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银行板块是大金融板块的绝对权重板块,其流通市值占整个大金融板块的比例超过6成,其中数量仅6家的国有大型银行和9家的股份制银行的权重占比就高达51%。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板块内占比不高的城商行,其流通市值也超过万亿级别,已然超过不少申万一级行业的流通市值规模了(比如下面的房地产)。
非银金融是大金融板块的另一大重要权重板块,其流通市值占整个大金融板块的比例超过3成,其中证券和保险两大子行业是这个板块的主要权重板块,而包含了期货、信托、资管、租赁等其他所谓多元金融的子板块占比仅有3%+。
至于房地产,肉眼可见的日渐式微,板块的规模和个股数量日益减少,其权重占比在整个大金融板块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大致就是大金融板块的一个基本概况。
从实际的ETF产品角度出发,因为子行业可以做一些组合,指数还可以由不同的指数公司发布,叠加AH两地市场,因此属于大金融板块的产品类型要比上面列举的子行业类型要丰富得多。
限于篇幅,且因为本来我们就要做筛选,因此这里我就不全部列举了(去掉了一些规模仅为千万或小几个亿,以及历史数据不够完备的品种),最后用来作为讨论的指数大致如下:
1、金融(地产)类指数:主要包含180金融、上证金融(地产)、300金融(地产)、800金地和(中证全指)金融地产这些指数。
总的来说,不含“地”的180金融指数仅包含银行和非银金融这两大传统金融板块,而含有“地”的后四个指数则基本还是以银行和非银金融为主,仅包含小比例房地产(比较类似上面那个图的房地产比例)。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房地产板块理论上来说并不属于金融板块(所以单纯跟踪房地产指数的产品本文不做讨论),只是与金融板块密切相关,以至于市面上有不少金融地产类指数及产品。
有鉴于房地产在其中占比极小,所以金融地产类指数本质上和金融类指数差别很小。
2、银行类指数:主要包含中证银行、800银行和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指数。
这部分本来没啥好多说的,就是纯银行类的指数,只不过其中的银行AH指数增加了一个AH两市做价格优选的策略。
3、非银金融类指数:主要包含证券公司、证券龙头、800证保、300非银。
这部分也没啥好多说的,前两个指数是就是纯证券类指数,后两个非银的主要是证券和保险,以及极小比例的多元金融。
4、港股类金融指数:主要包含香港证券、港股通非银、港股通内地金融和H300金融服务(港股金融)。
这部分其实也很清晰,主要包含证券,非银和金融三类金融指数,无非是这些指数的成分股都是港股,且两个金融指数的行业分布权重占比和A股金融指数比较类似,都是银行为主非银为辅的格局。
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不同于A股非银金融一般以证券为主保险次之(前6后4或者前7后3),港股通非银则是以保险为主证券为辅(前6后1),多元金融也因为第一大持仓港交所而有2成以上占比。
5、金融科技指数
这个乱入的指数可能需要专门说一下,因为其完全没有被包含在上述提到的大金融板块中。
事实上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该指数的成分股绝大部分都是计算机行业的(占比85%以上),只不过这些计算机行业的个股主营业务都和金融行业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做银保证等金融行业软件的)。
具体限于篇幅我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可以给大家做详细介绍),简单给大家看个最新的十大持仓感受一下即可:
基于上面的理论(大金融基本概念)与实际(场内实际主流产品类型)的介绍,我们终于可以开始正题了。
第一步是相关性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1、前文就有提到,这里再次用数据证明:金融类和金地类指数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接近1),投资中几乎可以同等对待。这部分场内规模最大的是金融ETF(510230),最新的规模有近50亿。
2、扩展一些来看的话,银行类指数和金融类指数的相关性也很高(毕竟银行板块是金融类指数的主要权重板块),这也意味着金融类和银行类指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为一大类做投资。这部分场内规模最大的是银行ETF(512800),最新的规模在85亿左右。
3、非银金融(包含证券)的4个指数因为都以证券为主,所以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很高(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投资时可做归并处理。这其中,跟踪证券公司指数(399975)的两只产品——证券ETF(512880)和券商ETF(512000)是这部分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两者场内规模均超200亿,前者更是接近300亿。
这部分还有个因吹斯汀的地方在于:非银金融类指数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地产)类指数的相关性竟然还都挺高(0.8以上至0.9以上不等),但非银金融类指数和银行类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变得较低(最高在0.7+,最低不足0.6)。
4、港股类金融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也是比较高,但其和A股绝大多数(包含银行类、非银金融类在内的)金融类指数的相关性都不高,除了带有一部分港股的银行AH优选指数,这个指数和港股通内地金融的相关性为0.8573,已经属于较高的范畴。这部分场内规模最大的是香港证券ETF(513090),最新规模已经快接近80亿了。
5、至于乱入的金融科技指数,和银行类指数的相关性很弱,和金融(地产)类指数的相关性也较弱,和非银金融类指数的相关性则略强(都超过0.6),和纯证券类两个指数的相关性则相对较强(都接近0.7),我认为这也是后续讨论到用这个金融科技指数替代证券指数的一大前提。
目前市场有三只产品跟踪金融科技指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金融科技ETF(159851),最新规模在44亿左右。
第二步是波动性分析。
有鉴于我们对行业主题类指数的投资方式主要是定投,因此波动性在这里不仅很重要,并且与常规投资波动越小越好相反,我们会更喜欢用波动大的品种来做定投(以实现获取较高收益率的投资目标)。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1、不管是金融(地产)类指数还是银行类指数,其波动率几乎都都是较小的。
这点我估计大家也都能理解,事实上银行板块几乎是全市场所有行业中波动率最小的板块。举个例子来说,大家认知中波动率较小的红利策略类指数就大多含有较大比例的银行股。
这一点在港股金融类指数中也同样有所体现,港股通内地金融和H300金融服务的各维度波动率比之香港证券和港股通非银均明显要小很多。
2、非银金融中波动率最大的无疑是证券类的两个指数,其近十年的年化波动率甚至高达33%+。
同样的,香港证券也是港股指数中波动率最大的指数,甚至从近五年的几个维度来看,香港证券的波动率比A股证券的波动率还要大,也难怪反弹的时候不少小伙伴都有感觉港股证券明显要比A股证券的弹性要大。
3、毫无悬念,金融科技在每个维度中都是波动率最大的,高弹性的证券(金融科技的金融主要是证券或者基金投资行业相关)叠加同样高弹性的计算机(金融科技的科技则主要是计算机中的软件)果然产生了更大弹性的板块。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关注高波动(或者也叫高弹性)品种本质上更关注其反弹(包括是否能反弹以及能反弹多大),因为这是定投能取得高收益的最重要前提:跌得多还不是大问题,只要后续能反弹,以及反弹幅度够大就行(定投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反弹到前高即可盈利)。
就这一点限于篇幅我也不多展开了,简单给大家看两个阶段的图。
上图是最近一轮市场反弹中(2024年9月至今)几个主流证券类以及非银金融指数的反弹情况。
很明显,金融科技和香港证券是其中反弹幅度最大的,这还是建立在本轮证券以及非银金融并不是市场主流攻击板块的基础之上。
上图则是近十多年来(2014年12月31日至今)上述几个主流证券类及非银金融指数的波动情况。
这里我就不提2015年当时互联网金融热火朝天时期金融科技指数短期暴涨8-9倍的神迹了,仅就后续各阶段的反弹程度而言,白色线所示的金融科技的反弹幅度明显都要高于其他指数。
讲到这里,大金融板块的定投标的选择基本结束,最终的结论是:以后我们将用更具弹性的金融科技指数替代原来常规的高弹性指数证券指数。
文章的最后,再提一下之前说过的的腾讯理财通【抢百万理财金】活动,目前活动依然还在火热进行中,还没领过理财金的小伙伴,可以点下面小程序领取。
如果上述页面无法访问或显示已抢光,也可以手动参与流程供参考:
1、打开微信搜索【腾讯理财通】小程序;
2、在小程序搜索栏输入【南方基金】,可直达活动现场。
你可以凭手气抽一个体验金(貌似以500~10000元为主),在几个可选基金里面选一个看好的,投资一个月,如果赚了收益归你,如果亏了则跟你没关系。
我之前就领了1000块,所以就买了个弹性较大且调整基本到位的南方恒生科技(另外两只分别是南方上证科创板芯片和南方红利低波50),反正就是博一下,亏了又跟我没关系,万一赚了呢。
(转自:小5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