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微软把苏州员工骗到西雅图后0元裁,痛失国内N+8,这魔幻而现实的外企

2025-06-05 08:42

(转自:智超讲财商)

近期,有关“微软将苏州员工迁往美国后裁员”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事件起因于2023年微软苏州裁员潮,彼时公司向部分员工提出两个安置方案:要么选择“N+补偿”离职方案(据传最高达N+8),要么接受跨国内部调动,前往美国西雅图或加拿大温哥华工作,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一年后,部分选择赴美工作的员工在微软全球AI重组浪潮中被裁,而根据美国劳动法,他们并未像国内一样获得“数十万元人民币级”的补偿。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感慨“资本无情”,也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一个美丽陷阱”。多名内部人士透露,微软内部在2025年初推动名为“AI Boost”项目,明确要求各研发部门将代码中由AI生成的比例提高至50%。有团队刚刚将自动生成占比提升至30%,项目刚刚上线,整个组就被解散。

微软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700.66亿美元,同比增13.27%,净利润258.24亿,同比增17.71%。这个数据已经非常炸裂了,按道理,赚了这么多钱应该鼓励员工继续加油,该发奖金的绝不手软,可微软却宣布裁员,要撤掉6000人!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员工!为了安抚这帮人,避免他们闹事,据说有些员工可以拿到三个月的补偿,但在国内裁员时,他们可以拿的是N+8,这么大的差距,但凡有个心理素质差的,都能从微软一跃而下。他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得到了上天眷顾,却不知上天也得看资本脸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张西雅图到中国的机票,就抵一个月工资了。

一、国内补偿 VS 出国工作的“隐性价值”

在微软苏州裁员时,据多方员工爆料,“N+8”补偿方案是普遍条件,一名工作8年的员工可以获得约16个月工资,总额近60万元人民币。

看似选择拿补偿离职最稳妥,但另一部分员工选择了“被调往美国”,并获得了H-1B(工作签证)及家属H-4签证。这类签证在正常途径中竞争激烈,抽签概率不足20%,是一种极具“稀缺性”的美国工作路径。

这批被派往美国的员工,一年工作下来,年薪在13万~16万美元不等,税后也能达到人民币70万以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因此可在美国接受免费公立教育。

✅ 换个角度:这是一张合法、全家的“美国门票”。

如果我们把这类家庭全体获得合法身份+教育机会+本地履历的“综合价值”折算成人民币,远远不止60万元补偿金。

拿到“全家美国身份”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现实估算:如果想通过留学+工签+移民曲线完成这个过程,光时间+花费成本就远远超过60万人民币,而且未必成功。

二、被裁之后:签证怎么办?全家身份还能保住吗?

根据美国法律,H-1B持有者被裁后将进入60天宽限期,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新雇主并完成H-1B转移,否则签证将失效,全家(包括持H-4的配偶与孩子)也将无法继续合法居留。

这也是目前被裁员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好消息是,大多数人拥有微软背书、本地经验与AI背景,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根据LinkedIn等平台显示,这批员工中已有部分成功跳槽至亚马逊、谷歌等企业,继续在美工作。

若在60天内未找到新工作,也可通过申请F-1学生签证暂时转为留学身份,为家庭争取更多时间。此外,有意长期留下者,若找到愿意提供绿卡担保的公司,还可启动“职业移民”流程,逐步申请美国永久居留。

✅ 如果他能在60天内转岗成功:

获得美国合法身份+留在美国的机会;

孩子可以继续接受美式教育,进入良性轨道;

通过几年后申请绿卡、身份稳定,

在履历上有“海外大厂经验”,回国也极具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确实比“在苏州拿80万补偿后裸辞”更划算。

这群人是到了美国一年后才被炒的。那在美国这一年,到底“赚了多少”?

三、谁赢了?谁输了?这是一次“身份豪赌”

这场微软“迁美-裁员”事件,其实不仅是一次劳动合同的终止,更是一场关于风险、机会与身份的博弈。

有人说这是“高风险换来短期辉煌”,也有人说这是“只要能留下,血赚不亏”。

事实是,资本运作从不为个人情感让步,企业为了AI转型而裁员,并非针对个体国籍,而是全球性的趋势。那些被派往美国的人,在承受风险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通道与资源

四、结语:资本不仁,机会留给行动快的人

这次事件对中国程序员群体、对中产家庭乃至对全球化时代的普通劳动者,都是一面镜子:

面对“迁移机会”,你敢不敢赌?

遇上“失业打击”,你有没有转身再战的实力?

当资本翻脸比翻书快,你是否提前有了Plan B?

一张美国签证、一年高薪工作、一次裁员转岗的机会,也许就是一场人生转向的考验。输赢未必只在当下,长线价值,要看能否顺利落地。

来源:桂系007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