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6-03 13:23
医保政策改革正在对从事严肃医疗的上市公司产生深刻的影响,部分严重依赖医保的民营机构,在DRG/DIP支付改革和高值耗材集采背景下,传统医疗模式已经失灵,加上曾经的粗放发展,使得业绩承压,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作者:太微
封面来源:pixabay
总体来看,2024年度医疗服务上市公司的财报呈现出分化态势。部分上市公司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部分上市公司在当前经济和行业背景下采取了降本策略,管理成本等成本明显下降,在业绩没有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了净利润增长;而部分公司则受到市场环境、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业绩表现和净利润则不尽如人意。从上表可以看到六成以上公司盈利下滑,近四成公司亏损。曾经的金眼银牙似乎不再适用,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着剧烈变化。
虽然面临增长乏力,利润下降等风险,但较为积极的一面是上市公司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特别是消费医疗领域,眼科、口腔、医美等上市公司仍在拓展自己的版图。伴随着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上市公司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
九成净利润下降,眼科上市医疗公司观察
眼科医疗是曾经的投资者追逐的热门标的,并诞生了一批上市医疗公司,通过梳理2024年眼科上市公司财报,除了眼科龙头爱尔眼科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其余企业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作为黄金赛道”的眼科行业,在2024-2025年遭遇全面寒冬,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危机开始显现。
眼科龙头自上市以来首次扣非净利润负增长。在业内大多陷入亏损的状态下,行业龙头爱尔眼科仍旧凭借其行业内的深厚积淀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其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9.83亿元,同比增长3.0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5.56亿元,同比增长5.87%。但值得关注的的是爱尔眼科2024年净利润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其非经营性净收益达4.71亿元,在扣除此项收益后其扣非净利润2024年下降至至30.99亿元,自200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其行政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速较高,其2024年度毛利率降至48.12%,为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公司在成本管控策略上面临着挑战。爱尔眼科在年报中称,2024年,受外部环境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眼科行业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公司经营面临较大挑战。
眼科老二华厦眼科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40.27亿元,同比增长0.35%;但净利润为4.29亿元,同比下降35.63%。这也是其净利润连续增长多年后的首次下降。对于利润下滑原因华厦眼科在其年报当中也做出精确概述:尽管公司在眼科医疗服务领域持续扩展,但行业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导致业绩增速显著放缓。这也是当前眼科市场的一个缩影。
爱尔眼科和华夏眼科面临的问题是行业目前整体的困境。纵观国内眼科上市服务公司的财报和发展,眼专科领域大多以白内障、屈光、视光等领域作为核心业务范围,各家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企业间竞争激烈,同时叠加经济发展、政策变化等因素导致业绩不及预期。
但总体来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近视率的上升,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激增,眼科总体市场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虽然目前行业竞争加剧,但竞争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在更广阔的的县域,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爱尔眼科并购的近百家医院也主要集中在县域,凸显行业龙头当前县域医疗服务市场的看重,县域或将成为眼科上市公司下一步的竞争焦点。
口腔综合表现较眼科亮眼,扩张不止
2024面对集采等政策因素,口腔专科总体业绩也出现分化态势,但净利润方面大多口腔品牌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口腔上市连锁们愈发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处境,除了有营销负担的尾大不掉外,过度扩张的习惯更是成因之一。
口腔的微利时代或将到来。美皓集团、可恩口腔、蓝天口腔、华齿口腔、华美牙科几大口腔医疗服务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
即使是“眼茅”营业总收入为28.74亿元,同比增长0.96%,但增速较2023年的4.70%大幅下降。且净利润较2023年度下滑。其2024年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9%和20%,虽然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较往年有所下滑。种植牙集采政策的实施对口腔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尽管通策医疗通过“以量补价”的策略维持了种植牙业务的稳定,但价格下降对利润的侵蚀效应不容忽视。
在口腔上市公司净利润方面,也有一骑绝尘的“黑马”从口腔医疗服务市场道路上呼啸而来。中玒口腔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59.43万元,同比下降1.16%;但净利润208.31万元,同比增长266.66%。而去年挂牌新三板的牙博士2024年营收达到15.76亿元,同比增长19.19%,净利润1.18亿元,在大多处于利润下滑的口腔连锁上市服务公司当中表现可谓相当亮眼。
虽然一方面是净利润下降,但另一方面口腔上市公司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通策医疗扩张布局省内外采取不同策略,2024年浙江省内蒲公英分院已开业44家,其中60%已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截至目前已新开3家蒲公英亿元,预计下半年还有3家开业。省外则从传统自建模式转向“并购优质标的+轻资产加盟”组合拳;新三板上市口腔蓝天口腔虽然面临股权冻结,但扩张不止,2024年期内新投入运营医疗机构5家;推动原有门店扩建3家;2025年4月8日,其发布消息公告,拟定收购贝杰医疗4家口腔门诊55%股权。可恩口腔全资子公司德州德口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也在2024年内新投资禹城市禹舜口腔医院有限公司和齐河晨兴口腔医院有限公司两家公司。
但口腔上市公司财报中显示,种植牙正畸等相较综合医疗项目仍然利润颇丰,毛利率较高。从牙博士口腔财报中我们看到其2024年营收当中,种植服务营收8.16亿元,同比增长28.09%,毛利率达60.32%;正畸服务营收2.70亿元,同比增长1.26%,毛利率为40.84%;综合服务营收4.90亿元,同比增长17.10%,毛利率为31.24%。这一毛利率相较严肃综合医疗专科要好太多。
口腔的整体表现好于眼科。从同时涉足眼科和口腔的希玛医疗的表现可见端倪。2024年希玛医疗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口腔业务表现亮眼,深圳爱康健收入同比增长20.8%至4.65亿港元。口腔医疗服务就诊总数增长30.9%至33.69万次;每张牙科椅就诊次数为1301次,同比增长18.8%;每张牙科椅收入增长7.5%至195.9万港元。但内地眼科业务收入下跌6.9%至5.47亿港元。在中国香港和内地的眼科业务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3%及6.9%。凸显眼科业务相较口腔增长乏力,眼科业务模式在当前政策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破。
综合医疗上市集团纷纷采取降本增效策略
大型综合医疗集团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大多采取了控制成本策略。就2024年度财报来看,近九成医疗上市公司行政管理费用下降。复星医药、新里程、华润医疗等上市公司更是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
我们可以观察到上述综合医疗服务公司的行政管理费用或销售成本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领域进行战略性收缩。说明当前紧缩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综合医疗集团纷纷采取降本增效策略,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2024年复星医药2024年度财报显示其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报告期内,复星医药的毛利率减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2.45个百分点,剔除新并购企业的影响,管理费用下降3.55亿元。其行政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有大幅度下降,同时复星医药开始优化资产结构,砍掉不赚钱的非核心业务,过起“紧日子”,2023年开始陆续关掉几个国外成本较高的研发中心,复星医药前任执行董事吴以芳将其称之为扩张中的理性。复星医药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务2024年度营收达到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是复星医药制药、医疗器械、诊断业务等多板块当中唯一正增长板块。复星将医疗板块增长原因归结为重点专科建设、智慧医疗和一体化运营。
环球医疗2024年则在其财报当中明确表示,面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耗集采深入推进等外部影响,公司狠抓综合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业务规模及运营效率稳步提升:全年贡献报表收入人民币76.13亿元,同比下降0.3%;实现净利润人民币4.73亿元,同比增长12.5%。在营收不增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度增长。
另根据通用环球医疗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其仍在进行成本管控,且成效显著。其下属医疗机构于一季度整体运营状况良好:门急诊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幅约2.3%,出院总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3%。平均住院日下降至9.2天,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5.6%,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持续优化;药耗成本占收入比从46.5%降至43.7%,下降近3个百分点。业务收入结构调整既减轻了患者负担,更打开了医保控费时代的生存空间。
借国企医院剥离成长为国内医疗服务龙头之一的新里程医疗集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7.99亿元,同比下降2.95%,实现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96.13%。公司毛利率为30.93%。4月29日新里程曾向投资者表示公司将发挥集团化的优势,采购质优价廉的药品和耗材,降本增效。同时优化病种结构,积极推动医院转型,逐步实现内科外科化,大力发展神经内科、心内、肿瘤等介入治疗。
华润医疗通过成本优化驱动利润倍增。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9.96亿元,同比下降2.93%;但归母净利润实现了119.6%的增长,达到5.66亿元。医院业务分部营业额为91.85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人次指标均实现增长,门诊人次增长1.3%,住院人次增长1.0%;受医保控费影响,门诊和住院次均收入分别下降2.4%和4.3%。财报也提到,其通过成本控制和业务优化,特别是集中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及数字化手段,实现了“降本增效”,该板块分部业绩同比增长20.1%至7.66亿元,毛利率维持在18.0%。华润医疗还在2024年关停了持续亏损的淮阴医院。
我们还可以从年报观察到在当前的背景下,很多综合医疗集团都在积极布局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同时增加非医保收入。复星将2024年度医疗板块增长原因归结为重点专科建设等原因。新里程的医疗服务业务则正在构建“1+N”模式,即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结合多个专科分院,聚焦聚焦肿瘤、心血管、脑血管、骨科等老龄化疾病,同时新里程还发挥社会资本办医优势,提供差异化特需医疗服务,如高端体检、特需服务等,增加非医保收入。环球医疗积极布局特色专科建设,2024年度其旗下机构眼科手术量年增13.3%,康复收入增长20.2%,消费升级推动专科服务渗透率提升。国际医学也在今年与机构交流中表示将聚焦特色专科高附加值医疗市场,持续推进体检、医美、康复、辅助生殖等特色专科板块,满足患者差异化就医需求。
专科和综合,消费or严肃哪个活得更好?
我们观察到综合医疗集团(主营业务之一为综合医院业务)当中,80%的医疗集团净利润为正,超60%实现了营收增长。而专科医疗当中实现盈利的医疗上市公司则不足50%,不同专科营收增长水平和盈利均呈现差异化发展。
但是整体来消费医疗专科的毛利率整体要高出综合医疗和严肃专科医疗不少。即使是爱尔眼科六年以来最低毛利48.12%、或者牙茅通策医疗的38.5%,都碾压大多综合医疗集团。这可能也是综合医疗集团发展更加聚焦和进一步布局专科的原因之一。
严肃医疗专科领域代表肿瘤专科总体营收和净利润呈负增长态势。除肿瘤龙头海吉亚2024年营收增加外,其余肿瘤医疗上市公司均呈现负增长态势。海吉亚2024年总收入达44.4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1%。其中医院业务收入占比97.2%,达43.23亿元(+11.1%),门诊和住院服务分别增长20.8%和60.5%。但海吉亚利润承压: 净利润5.98亿元,同比下降12.6%;毛利率29.9%(2023年31.6%)。营收增长、毛利和净利润双降证明其成本控制承压。
严肃医疗领域特色专科三博脑科2024年财报营收和净利润都相当亮眼。三博脑科2024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4.29亿元,同比增长8.84%;归属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34.24%;公司毛利率为23.49%。但其扣非净利润却令人担忧,其扣非净利润9431.24万元,同比仅增长0.77%。其2024年利润增长主要原因并非医疗服务增长带来,而是因为非经常性损益持续提升。其在2024年通过收购重庆西达和大行广泽等资产,短期内提升了净利润,但这些收购的长期效益尚待观察。其主业神经专科业务虽然仍在区域扩张,洛阳三博在2024年也贡献一定营收,但其总体业务扩张的速度与盈利能力之间并未形成良性循环。
新消费医疗专科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应对挑战,新消费医疗特别是抗衰和功能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客单价较高的消费医疗主战场依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当下,消费者更倾向于保守消费,叠加消费医疗往往客单价较高、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偏弱的现实,曾经打算深耕下沉市场的机构也停止了步伐。
美丽田园“顺应经济周期变化,提出了因时而变’的发展策略,将商业模式从“三美模式”升级为“双美+双保健”模式,并在收并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度总收入25.72亿元,同比增长19.91%;毛利11.90亿元,同比增长21.79%;毛利率46.30%;其传统医美业务毛利略有下降,但其聚焦功能医学和女性妇科抗衰等新消费医疗项目增速迅猛,亚健康医疗服务的营收从1.01亿元增至2.01亿元,其中女性特护中心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逾300%。
另一大靠投并购成长为医美龙头之一朗姿股份2024年年度收入为56.91亿元,同比减少0.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亿元,同比增长1.38%。;毛利率58.85%,同比增2.75%;医疗美容是其女装、童装、医美三大板块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业务板块——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7%至27.84亿元,在公司总营收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8.92%,已成为朗姿股份主业。医美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为54.42%,同比增长0.65%。朗姿投并购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2022年至今已并购昆明韩辰、武汉五洲、武汉韩辰和郑州集美、北京丽都等公司。朗姿未来将继续进一步拓展其在医美板块的蓝图。
植发一哥雍和医疗2024年战略转向 “精细化运营”,核心逻辑从 “跑马圈地” 转向 “提质增效”。2024年通过 “关停并转” 优化门店网络,将资源集中于核心城市,同时引入自主研发的 “禾帆” 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从患者咨询到术后养护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上述举措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4年全年收入18.05亿元,毛利率回升60%,净亏损收窄至2.27亿元。雍和医疗曾提出“三年开店100家”的计划,要把店开到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去,但2024年,雍禾暂停向三、四线城市扩张,优化9家植发医疗机构和5家史云逊独立门店。雍禾医疗CGO(首席增长官)任剑表示。“我们发现,消费医疗的客单价比较高,三、四线城市的客户总需求相对较小,离散程度还比较高。而且,医疗的标准和质量很难全部向下复制。”
当前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老龄化背景下叠加医疗行业改革持续深化,医保控费的持续挤出效应,医疗行业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叠加整体消费需求疲软,目前医疗行业充满着未知数。但从大型医疗综合医疗集团的表现来看,医疗服务行业正在告别粗放发展的时代,降本增效策略适用于当下,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严肃专科医疗难以脱离医保发展,现在要拼的就是谁的成本更低,谁的质量更好。消费医疗专科整体毛利率优于综合医疗,面临综合医疗集团的转向重点专科发展,或将进一步面临行业内卷。但消费医疗在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医疗抗衰、女性健康、功能医学、中医防未病等领域增长潜力巨大。
医疗服务行业面对老龄化等时代背景,潜在需求巨大,有着众多机遇,行业长期向好,增长韧性强劲,但眼下面对长坡厚雪的漫漫长路,除了要找准新的增长点,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更重要的是要耐下心来对内打磨,实现降本增效,医疗行业是需要持续深耕和陪伴的行业,需要徐徐用力才能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