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际巨头为何集体“断舍离”?

2025-06-03 16:58

(转自: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国际化企断舍离

共 235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2025年以来,巴斯夫、朗盛、壳牌等多家企业纷纷宣布了关停/出售业务的重大决策,国际石化企业正在集体“断舍离”。

●5月30日,三井化学宣布考虑分拆其主要从事石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与绿色材料业务(B&GM),计划在2027年左右成立一个新实体。B&GM业务包括酚类、工业化学品、可持续原料、技术许可、子公司Prime Polymer(聚烯烃)以及聚氨酯等领域。

●5月28日,亨斯迈宣布,已完成对其欧洲马来酸酐业务的战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公司将关闭位于德国默尔斯的马来酸酐工厂,关闭工作预计在本季度末完成。

●5月27日,旭化成宣布撤离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丙烯酸树脂以及SB乳胶业务,并关闭川崎精制工厂。

●5月26日, 三井化学宣布退出其全资子公司下关三井化学生产的三氟化氮(NF3)业务,预计在2026年3月底停止生产,年内停止销售。

●5月22日,霍尼韦尔宣布,已完成将其个人防护设备(PPE))业务以13.25亿美元全现金出售给PIP。继2021年将霍尼韦尔生活方式和高性能鞋类业务剥离给Rocky Brands之后,这也标志着霍尼韦尔彻底退出个人防护装备领域。

●4月24日,三菱化学集团宣布旗下子公司Tohsen将于2026年3月全面退出纤维染色加工业务,彻底剥离这一曾被视为核心的赛道。

●4月22日,巴斯夫宣布已将其在中国库尔勒的合资企业——巴斯夫美克化工制造(新疆)有限公司和美克美欧化工(新疆)有限公司的股份出售给Verde Chemical Singapore,交易于2025年4月21日完成。

●4月2日,三菱化学决定退出PET瓶业务。该业务涉及两家工厂,分别位于日本平冢和浅井,将于2025年12月末停产,产品销售计划于2026年3月底停止。

4月1日,朗盛完成将其聚氨酯系统业务出售给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4月1日,壳牌表示,已完成将其新加坡能源化工园(包括毛广岛和裕廊岛的炼油和化工资产)出售给嘉能可和印尼化学品制造商PT Chandra Asri Pacific组成的合资企业。

●3月31日,三菱化学宣布,分阶段停止位于日本福岛县磐城市的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小名滨工厂和新菱株式会社磐城工厂的化学品生产,预计将从2026年3月开始分阶段停止,并在2027年3月底完全终止。

●3月18日,利安德巴塞尔与科思创联合宣布,将永久关闭位于荷兰Maasvlakte工厂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PO/SM)生产装置(PO11)。

●2月25日,东丽集团宣布,将于2026年度内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作为聚酯纤维核心原料的精对苯二甲酸(PTA)。

●2月24日,空气产品公司宣布,决定退出美国三大项目——‌加州派拉蒙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扩建项目、纽约马塞纳绿色液氢设施项目和‌德克萨斯州一氧化碳项目。

●2月,亨斯迈表示,正计划裁员并关闭聚氨酯业务的下游工厂。

●1月23日,日本帝人集团旗下的帝人芳纶宣布关闭荷兰阿纳姆的芳纶纤维生产基地,并计划在未来几年裁员15%。

●1月13日,英力士关闭了英国仅存的一家合成乙醇工厂。

●1月8日,巴斯夫宣布,将其Styrodur®业务出售给BACHL,并已签署相关协议,此次出售还包括Styrodur®品牌。在获得相关竞争管理机构的批准后,此次出售预计将于2025年中期完成。

多重因素驱动行业洗牌

1

能源转型与碳成本压力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面实施后,欧洲炼厂的碳成本飙升。以英力士德国科隆乙烯工厂为例,其年碳税支出近1亿欧元,叠加天然气和电力成本高企,迫使企业关停或转移产能。与此同时,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达峰,传统炼油业务利润率持续承压。

2

市场竞争与产能结构性过剩

中国市场发展迅速,产品竞争力增强,在基础化学品领域的产能扩张(如丙烯腈、聚碳酸酯)已占全球近半数,价格优势明显,导致国际巨头在传统领域利润下滑。

3

战略聚焦与高端化转型

为了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产配置,企业会关停或出售一些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投向高附加值领域。例如,巴斯夫出售中国库尔勒合资公司股份,转而加码湛江一体化基地的高端化学品;壳牌出售新加坡炼油资产,却在中国布局α-烯烃技术,瞄准高端聚烯烃市场。这种“退低端、进高端”的策略,反映出行业从规模竞争向技术竞争的转型。

4

供应链重构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推动美国油气产量增长,但企业更倾向于资本回报而非扩产;中东通过炼化一体化项目争夺市场份额;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加速石化产业链出海。这种格局下,国际巨头需重新评估区域布局风险与机会。

版图重构下的新趋势

1

行业整合加速

中小型炼厂和高耗能装置将加速退出,炼化一体化、原料多元化(如轻烃、生物基)成为主流。预计到2030年,全球独立炼油商市场份额将从18%降至12%。

2

绿色转型不可逆

碳税、ESG投资和政策倒逼企业加速脱碳。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炼油产能的50%转为生物燃料,中国则推动PX-PTA-PET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改造。

3

技术驱动高端化

企业需通过高端化、差异化提升竞争力。预计到2030年,化工新材料自给率将从81%提升至85%,但高端领域仍需突破。

这次的退场潮,既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阵痛,也是能源转型与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从“规模为王”到“技术致胜”的战略重构;对行业而言,这预示着全球产业链从“中心辐射”向“多极共生”的格局转变。在这场变革中,那些能精准把握技术趋势、灵活调整布局的企业,终将在洗牌中占据先机。

对于中国石化行业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在填补市场空白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也需警惕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风险。若盲目跟风扩张产能,可能会重蹈国际企业的覆辙。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从低端产品竞争向高端产品研发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在全球石化产业格局重塑过程中赢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化工新材料、化工在线、中国化工报、化工平头哥、中国石油和化工、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石化观察家等网络公开渠道,由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