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少赚了80倍,只因没问这句话——一位顶级投资者的思考思考再思考 | 泉果探照灯

2025-05-28 17:36

(转自:泉果视点)

莫尼什不预测宏观,不追风口,而是专注寻找那些“误报火警”的生意——一开始看起来怪怪的、遭遇情绪错杀的、没人愿意细看但利润清晰的企业。

真正值得买的股票,往往一开始都不太对劲。

莫尼什的投资哲学,源于他在每一个决策的关键时刻不断的反思、反思和再反思。在每一个备受外界质疑的时刻,或是每一个因为超额收益而备受赞誉的时刻,莫尼什都会下意识的对自己进行观察和思考。也正是因此,他构筑起了一套匹配自己性格和认知背景的,行之有效的投资逻辑体系。比如,他自己认为,那些给他带来超额收益的、卓越的投资标的,往往是有太多不寻常的因素碰到了一起,所以它会“看起来有点不对劲”,“但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辨别的机会”。

莫尼什还说:“宏观有太多变量,我无法准确预测,这也不是我的优势所在。当然如果你能理解宏观变化,同时知道如何用这些认知来赚钱,那很好,但我不是这类人。不过即使你不完全理解宏观局势,也不能完全理解股市上的每一个风尚,你仍有可能把投资做得很好。”

  以下为莫尼什第一人称观点精编:

寻找响起“假火警”的剧院

现在大家会觉得不确定性变高了,但“不确定”和“风险”是两回事。当市场混淆两者时,就是我的机会。

低风险叠加高不确定性,往往会成就高回报。

打个比方:

你花50美元买了张电影票,假设这个电影院有个奇怪规矩——每个座位必须有人坐。正看戏时角落突然冒烟,火警响了,所有人都往出口挤。但如果你想离场,除非有人接替你的座位。此时你觉得别人会出多少钱买你的座位?别说50美元,可能连1美元都难。

这就是股市的真相——每股都必须有人持有。

当公司遇到短期困难,所有投资者都在夺路而逃,但总有人会逆着人流开始进场。他们知道的信息和其他人一样,但想法不同:"你们吓得往外跑?正好我去捡漏,这点烟不碍事。"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那些响着"假火警"的电影院。当然真着火必须要躲,但偶尔会有虚惊一场的情况。

我去土耳其投资就是这个道理,我六年前去土耳其的时候,它的货币非常不稳定,通胀极其之高,外资正在恐慌地撤离——而当整个剧院的人都在逃命时,往往会把好东西当脏水泼掉。

现在我组合里65%都是土耳其资产,虽然只投了两家公司。我跟投资人说:"我们绝不卖这些资产,毕竟这种白菜价捡钱的机会,一辈子也碰不到几次。"

我这辈子就遇见过这么一次公司股价跌到清算价打2折的好事,估计到死都难再碰上。不过每个投资者总会遇到几次明摆着捡钱的机会,关键看你敢不敢在市场倒洗澡水时,把被扔掉的婴儿接住。

举个具体的例子:

在2002年,我发现了一家航运公司Frontline,它拥有一支约70艘船的船队,其中包括很多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这些巨型船只主要用于将原油从沙特阿拉伯运输到美国。这样的船当时全球大概有300艘,70艘(约25%份额)属于Frontline。

这家公司既可以用一年或三年期的租船合同,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也可以把这些船放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直接卖掉它们。每艘船的盈亏平衡成本是15000美元/天。

但当时互联网泡沫刚破裂,伊拉克战争等事件让市场情绪悲观,企业投资意愿转弱,石油需求大幅下降,这导致每条船的租金暴跌到了7000美元/天,因此Frontline的70条船的船队每天每条船要损失8000美元,他们还使用了杠杆。所以因为市场恐慌,该股票下跌了90%。

泉果视点注:VLCC是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缩写,是油轮中的“巨无霸”,船长300米以上,宽50米以上,载货量高于20万吨,因为航行距离长,航线复杂,能够运输大量的原油。

这看上去很合理,我们投资股票,会希望看到现金流的持续性,但Frontline显示的是持续的亏损,你也不知道这样的损失具体何时会停止。

但是,Frontline虽然不确定性非常高,其实风险很低,我注意到了两件事:

(1) 该公司的债务是无追索权的,债务只跟单个船只挂钩。

泉果视点注:2002年Frontline进行了重组和再融资,调整了债务结构,船只被置于一个无追索权的子公司中,母公司为债务提供担保,其余债务由船只的融资方在独立基础上提供。

(2) 船舶买卖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强,虽然船的价格下降了大约1/3,但可以很容易地卖出变现。

所以,如果这家公司有财务问题,它只要卖船还债就可以了,它卖出三只船,就有能维持6-9个月的运营资金,所以它应该并不会破产。

而即使最坏的情况,这家公司甩卖掉了所有的船,还清了所有债务,你仍然可以获得每股9美元,但现在的股价是3美元,你不会赔钱。所以我用基金10%的资金买入了这家公司。

果然,几个月之后,石油需求回归,船的租金回到了15000美元/天,后来又涨到了20000美元/天,Frontline的股价也回到了10美元,我卖掉了,8个月赚了3倍。

听上去很厉害吧,但这却是我最后悔的交易之一,因为它在此后的3年涨了80倍。

我少赚了80倍

只因没问这句话

当你终于找到了好股票,为什么拿不住?

巴菲特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然后呢”(Then What)?

在Frontline这个例子中,我的失误就是因为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只做了一阶思考,没有做二阶思考。

如果我足够聪明去问自己“然后呢”,我就更可能看到后面的走势。

当时的情况是,因为每条船的租金大跌,船只的报废率提升,很多公司的船队都在缩减(即供给降低)。所以即使石油需求没有恢复,市场的供求也会逐渐回归均衡,这家公司的损失就会结束。

同时,当市场需求回升的时候,报废的船不会马上回到海上工作,而再造一条新船需要3-4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每条船每天的租金从7000美元涨到了30000美元又涨到了50000美元。这时候航运变成了好生意,很多航运开始下订单去造新船,但此时,造船厂订单爆满,你需要排队,花费更高的费用,等更长的时间。

这意味着在3年期间,船只供给无法很快恢复,同时每条船的租金涨到了28.5万美元,那么Frontline的优势就可以得以持续更久,而且每天获得惊人的现金流(285000美元x75艘船x1000天)。

这就是我错过的机会。像我前面说过的,我应该再去更深入的了解关于海运的知识:包括供求波动的历史、上游造船厂等等,而不是马上换到了下一只股票和下一个领域。

就像芒格说的,“如果你买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儿待着就行了”(不要乱动)。

给40岁自己的投资建议

我今年60岁。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我:如果能给40岁的自己一个建议,会是什么?

我认为,我会劝自己早点改变投资方式。

直到最近几年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那套投资方法有多愚蠢。在我40岁、甚至50岁出头时,我的投资模型是:用企业内在价值的一半或更低价格买入,当估值达到内在价值的90%以上时就该抛售,寻找下一个投资目标。

听上去很理性,甚至“纪律性极强”。但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个错误。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止一次过早卖出了真正伟大的公司。

这个模式的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内在价值,充其量只能猜测。但伟大的企业往往会超预期发展,它们的实际表现会颠覆你的想象。

就像巴菲特当年花2500万美元收购喜诗糖果(See's Candies)时,他绝对想不到,这家公司在之后几十年中,先不说股价,仅收到的股息就接近30亿美元,是当初投资的100多倍。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真正预见到优秀企业的伟大潜力。事实上,只有在长期持有时,才能逐渐辨识出真正卓越的企业。因此,我想对40岁的自己说:迟早你会遇到伟大的公司,关键是要有耐心,不要在它真正起飞前下车。

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我不需要穿越回去告诉你是哪几只股票。你需要改变思维框架:当你拥有了一家卓越的企业,不要在股价达到内在价值的90%时卖出。甚至价格偏高时也不要抛售。只有当价格高得离谱时,才可以考虑卖出。

当然,我想说的,并不是要“永不卖出”,或者“死扛到底”,而是分清楚"价格偏高"和"价格高得离谱"。

图1. See’s Candies(喜诗糖果)门店

“异常清单”是宝藏的入口

坦率的讲,好股票是一种“异常现象”。

真正的好股票看着可能不太对劲(doesn’t make sense)。因为它背后往往是很多个极其不寻常的事情叠加到了一起。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公司呢?

投资通常被看做是一场数字游戏,讲究比率、图表和预测。但实际上,最好的机会往往藏在一种不适感里——那些别人不愿去关注的地方。

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往往来自被主流投资者忽视,甚至嫌弃的领域,而不是来自传统的筛选器或共识观点。这是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

你知道巴菲特是怎么选出他在日本投的那几家公司的吗?

他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提到,他桌上一直有一本《Japan company handbook》(日本公司手册),每年会更新,这本书,他已经放了12年。

图2. 《Japan company handbook》(日本公司手册)内页

巴菲特就是去一页页翻看(turn every page)这个手册,去寻找“异常清单”。然后从三四千家公司里,筛出了这5家日本商社,它们的股息率高达8%,但是同时日元的借贷利息只有0.5%——注意,利息是利率的16倍。

于是,巴菲特用50亿美元,以无追索权的方式借入日元,再用日元买入这些日本公司的股票,这一笔操作,仅利息和股息之间的息差,就能提供三四亿确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估值很便宜,3-4年之后,股价还翻了一倍——50亿变成了100亿美元。

泉果视点注: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大会,讲到这个故事时,还推荐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翻看每一页》(Turn every page),实际上,他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也推荐过同一个纪录片,巴菲特强调说:投资领域的重要品质就是愿意去“翻看每一页”,但真正这么做的人,寥寥无几。

图3. 纪录片《翻看每一页》(Turn every page)

而这并不是巴菲特第一次这么做。你也许听说过,他曾反复翻阅《穆迪手册》,他也是这样一页一页的看,看了两三遍。他从中找到了类似GEICO的公司,股价15美元,收益却是25美元,账面价值高达80美元。巴菲特会把这些看起来“不正常”的公司整理成一份“异常清单”,再根据这个清单去深入研究。

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提到:“如果重来,我还会去翻《穆迪手册》。”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曾经翻阅过几次《穆迪运输手册》,那本书大概有1500到2000页。

在我20岁或21岁的时候,我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内容。我猜这里可能没有人听说过绿湾与西部铁路公司(Green Bay and Western Railroad Company),但当时有成百上千家铁路公司,我喜欢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看过来。

有些公司有一种债券实际上是普通股,而它们的普通股实际上是一种债券。这种看似错位的结构,可能带来一些不寻常的机会,虽然这类机会对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来说未必实用,但通过这种途径,你总能收集到很多这样异常的机会,我就是这样开始的。

实际上,我第一次见到查理(芒格)时,这正是让他对我印象深刻的原因。

他以为我从来没听说过西海岸那些小公司,结果我不仅听说过,还知道很多细节。比如像洛杉矶运动俱乐部(Los Angeles Athletic Club))这样的公司,查理以为只有他知道。我们也因此产生了连接。

我会努力了解每家小公司的一切,也确实找到了不少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真的热爱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如果你对这个‘游戏’本身没兴趣,是不可能走得远的——不论是桥牌、象棋,还是这个找便宜股票的游戏。

图4. 《穆迪手册》

实际上,“翻看每一页,找异常清单”的习惯,巴菲特从14岁就开始了。他小时候在赛马场,会去捡别人丢掉的彩票,一张张拿回家翻看。这些票大多是废票,但他发现,总有一小部分票是中了奖但误扔的,实际上还能兑奖。

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这种从边角料中寻找“被忽略价值”的习惯,其实一直贯穿在巴菲特后来的投资逻辑里——真正值得研究的,常常藏在别人不屑一顾的角落。

所以我想说,投资者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本“手册”——一个适合自己、能细致翻看的信息筛选机制。其实,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早已远比当年的《穆迪手册》结构化得多,关键在于你有多想找到机会,在于你有多么的渴望(hungry)。

一旦你有了自己的信息手册和筛选机制,就会发现,正如我的朋友、对冲基金经理Jim Kramer常说的:

“在某个地方,总会有牛市。”

There’s always a bull market somewhere.

下期预告

《一寸宽,一里深:好的投资人像还没创业的企业家》

在这个难以预测的世界,有一种投资思路是:避开“太难的”,只做自己真正看得懂的。不是比谁信息更多,而是比谁理解更深——投资也可以是“输入很多,出手极少”的行业。

比如John Arrillaga,几十年只投资斯坦福周边两英里地产,靠深耕一隅成为身价亿万的硅谷地产大亨。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提炼莫尼什·帕布莱的代表性观点。这并非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在当下环境中,或许能提供一种思考方式:

■  为什么“模仿”可能是最高效的学习?

■  为什么“简单”是智力的终点?

■  为什么“深度”与“专注”,在过载时代更难得?

 参考资料:

  • Mohnish Pabrai VALUEx BRK 2025, May 16, 2025

  • Mohnish Pabrai’s Talk with the My First Million podcast,March 27, 2025

  • Billionaire Mohnish Pabrai on Investing, Warren Buffett & Life Lessons | Sonia Shenoy,Money Mindset, Feb 27, 2025

  • Mohnish Pabrai's Interview at the Capital Compounders,Feb 25, 2025

  • Mohnish Pabrai’s session with Cambridge Investment Banking Societ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Jan 31, 2025

泉果博物馆

《多维算法》

艺术家:Maxim Zhestkov(俄罗斯)

创作年份:2018

该作品是一部艺术电影,电影中坚不可摧的黑色巨石,逐渐显露出它们的真实本质。起初僵硬而遥远,当它们被看不见的形状切开时,变得生动而有趣。

数字艺术家Maxim Zhestkov通过基本的几何元素——点、线、面、球体的多层叙事,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互相交融,并重新定义彼此,构建一个不断自我解构与重组的认知场域。

投资亦是如此,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在碎片化的数据中搭建逻辑框架,在市场的混沌中捕捉秩序的微光,最终在 “点线面体” 的升维思考中,看见价值的“完整宇宙”。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泉果基金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泉果基金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