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5-26 20:36
5月26日A股开盘后,苹果供应链企业股价集体承压。立讯精密(002475.SZ)、蓝思科技(300433.SZ)、歌尔股份(002241.SZ)、领益智造(002600.SZ)、东山精密(002384.SZ)跌幅都在1%左右。
当地时间 5 月 23 日(周五),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放话,若苹果不在美国本土生产 iPhone,将对其境外生产的手机征收至少 25% 的关税,政策最快 6 月底落地。这一 “关税大棒” 如巨石投湖,瞬间搅动科技巨头与供应链的神经 —— 截至上周五美股收盘,苹果市值跌破3 万亿美元大关,近 5 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 7%,年内股价跌幅已达 22%。而在 A 股市场,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 “果链” 企业亦未能幸免,5 月 26 日开盘后股价集体承压,跌幅普遍在 1% 左右。
一、关税阴影下的 “不可能任务”:美国制造的现实困境
特朗普的威胁直指苹果近年力推的供应链转移战略。数据显示,富士康计划 2025 年在印度生产2500 万至 3000 万部 iPhone,过去一年印度组装的 iPhone 已占全球产量的 20%,价值约220 亿美元。但特朗普明确表态 “不承认印度制造”,强硬要求苹果将生产线迁回美国。
然而,这一要求在产业现实面前堪称 “不可能任务”。苹果全球供应链历经二十年构建,766 家核心供应商中有346 家位于中国,形成了从芯片、显示屏到精密零部件的完整生态。即便是实现15%-20% 的供应链本土化,业内预测苹果也需耗时5 年、投入200 亿至 300 亿美元。更棘手的是,美国本土缺乏配套产业集群 —— 一部 iPhone 涉及 43 个国家的零部件,若完全在美国生产,单机成本将激增800-1200 美元,终端售价或突破3500 美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范围。
二、资本市场地震:市值蒸发与果链承压
政策不确定性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消息公布当日,苹果股价暴跌 4.7%,单日市值蒸发超1000 亿美元,创 2025 年以来最大跌幅。机构担忧集中在两点:其一,若苹果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能导致产品需求下滑;其二,供应链重构的长期风险将侵蚀其高毛利模式 —— 数据显示,25% 的关税或使苹果毛利率直接缩减3-3.5 个百分点,年利润损失达330 亿美元,相当于其 2025 年营业利润的 26%。
A 股果链企业首当其冲。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等依赖苹果订单的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挫。以立讯精密为例,其 2023 年对苹果及其合作伙伴的营收占比超70%,单一客户依赖在关税冲击下暴露脆弱性。尽管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压缩上游成本维持利润,但市场已对其存货周转率下降和毛利率收窄的预期做出反应。
三、供应链 “闪电战”:印度突围与成本博弈
面对压力,苹果正展开一场全球供应链的紧急调整。在印度,富士康金奈工厂通过增员和取消休息日,将产能提升 20%,力争 2025 年实现2000 万部iPhone 年产量;在墨西哥,借助美墨加协定(USMCA)的关税优惠,苹果计划年底前投产专供北美市场的机型。然而,印度供应链仍高度依赖进口 ——70% 的零部件需从中国或东南亚采购,短期内难以填补产能缺口。为规避关税,苹果甚至不惜从印度包机空运600 吨(约 150 万部)iPhone至美国,并游说印度政府将清关时间压缩至6 小时,上演一场 “反关税竞速”。
但转移成本巨大。业内测算,仅将中国供应链的部分产能迁移至印度,就需耗费苹果数年利润总和。更严峻的是,美国本土缺乏电子制造业生态,即便最终组装环节回流,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实际关税规避效果存疑。
四、分析师激辩:缴税还是迁厂?
围绕苹果的应对策略,华尔街陷入激烈争论。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 “美国生产是童话”,认为苹果更可能选择与政府谈判豁免关税。他在报告中指出:“迁厂成本过于高昂,苹果的理性选择是承担关税,而非颠覆现有供应链。”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则在社交平台 X 上表示,从盈利角度看,苹果 “更可能消化美国市场的 25% 关税”,而非耗时迁厂。富国银行分析师亚伦・雷克斯则提出折中思路,认为美国政府可能针对印度进口机型设置 “特定关税”,迫使苹果在供应链区域化上做出妥协。
五、WWDC 倒计时:AI 能否成破局关键?
在关税风暴中,苹果即将于6 月 10 日召开的 WWDC 开发者大会成为市场焦点。分析师普遍认为,若苹果能在会上展示更多生成式 AI 应用,或可提振投资者信心。此前,苹果在 AI 领域的滞后已遭诟病 —— 竞争对手 OpenAI 收购前苹果设计总监创立的 io 公司,被视为在 AI 硬件领域的 “致命一击”,消息公布当日苹果股价下跌 2.31%。
当下,市场正屏息等待苹果能否在这场科技与政治的双重博弈中破局。对 A 股果链而言,短期需应对订单波动与成本压力,长期则需加速技术升级与客户多元化。当关税政策与全球化供应链激烈碰撞,这场风暴考验的不仅是苹果的应变能力,更是全球科技产业的韧性与重构逻辑。
苹果与美国政府的博弈仍在胶着。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认为,苹果更可能通过谈判争取关税豁免,而非强行将生产线迁回美国。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也指出,苹果更有可能承担在美国市场销售的 iPhone 的 25% 关税,而非进行成本高昂的供应链转移。然而,这种策略将直接压缩利润空间,若长期实施,可能迫使苹果调整定价策略,进而影响全球市场份额。
对于 A 股果链企业而言,短期内需通过控制成本、优化订单结构应对关税冲击;长期则需加速技术升级和客户多元化,降低对苹果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试图在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
(触手可及的全球并购投资交易资讯管家)
热
今日头条资讯
资讯 · 独家情报
无限制查看所有资讯和独家情报
定制化内容 · 资讯
享受订阅服务,定制感兴趣内容
独家定制 · 优质项目
按照需求,一对一定制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