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稀土股逆势上涨 分析背后推动因素及投资机会

2025-05-15 21:01

(转自:ETF炼金师)

  在2025年5月15日的A股市场中,尽管整体市场出现震荡调整,稀土永磁板块却逆势上扬,成为资金避风港中的亮点。盛和资源在早盘迅速涨停,带动九菱科技盘中涨幅超15%。此外,中国稀土广晟有色北方稀土等企业亦随之上涨,稀土ETF(516150)在市场波动中逆势收红,换手率显著提升,显示出资金入场的强烈信号。这种表现与军工、半导体等热门板块的回调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市场对稀土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

  此次稀土板块的强劲反弹,源于多重利好的共同推动。从企业层面来看,盛和资源宣布拟以7.4亿元收购澳大利亚匹克公司旗下的坦桑尼亚Ngualla稀土矿,该矿富含新能源汽车与风电领域所需的钕、镨等关键元素,储量达数百万吨。此次收购被解读为对美国MP Materials暂停对华出口稀土精矿的直接回应,目的是减轻供应链的“卡脖子”风险。同时,中国稀土也在近期密集发声,表示将推动集团内资产整合,以解决同行竞争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在国际层面,稀土供应链重构的速度正在加快。美国MP Materials与沙特矿业公司签署协议,试图绕过中国建立独立的供应链。过去一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企业股价出现显著上涨(例如Ucore上涨174%、Mkango上涨90%),反映出全球资源竞争的激烈态势。加之中国自4月起实施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使得海外市场供需矛盾加剧,欧洲的镝、铽价格飙升200%-300%,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推动国内价格的上涨预期。

  尽管近期国内稀土精矿价格受到下游需求疲软的影响而呈现震荡,但政策端的积极信号不断释放。《稀土管理条例》的加速落地,将重点打击走私行为并优化配额分配,推动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稀土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每辆车中使用约2公斤稀土,而单台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的稀土需求可达到3.5公斤。若全球人形机器人销售量达到1亿台,需求量将增加20万到4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稀土永磁市场。

  在业绩层面,行业基本面已显著改善。2025年第一季度,北方稀土的净利润同比激增727%,盛和资源和广晟有色等企业也实现了扭亏或大幅增长,验证了价格回升对盈利的促进作用。此外,海外市场对稀土的战略储备需求(例如欧盟计划建立关键原材料库存)进一步强化了长期价格支撑。

  尽管目前市场情绪高涨,但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稀土板块的估值已接近近三年的高位,部分个股市盈率突破历史高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资金博弈色彩。在供需矛盾方面,上游开采配额的逐渐释放与下游需求增速的错配可能抑制价格的上行空间。同时,美国在稀土加工技术方面的突破(如MP Materials的新分离技术)及海外矿山的产能扩张(例如澳大利亚Lynas的增产计划),也可能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形成冲击。

  各大机构在稀土行业的前景看法上出现分歧。中信建投国金证券等机构看好政策催化下的短期补涨行情,而湘财证券则警示需警惕高估值回调的风险。与此同时,联合资信则强调需关注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扰动。

  在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投资策略应聚焦于两类标的:第一类是资源整合型龙头,例如盛和资源(海外并购加速)和北方稀土(轻稀土配额占比超60%),这些公司的资源控制能力和技术壁垒构成了竞争优势;第二类是重组预期标的,中国稀土作为集团内唯一的上市平台,资产注入预期明确,可能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考虑稀土ETF(516150),通过分散投资降低个股波动风险。但需密切关注缅甸矿进口动态和美国供应链政策的变化,以规避情绪波动带来的剧烈波动。

  稀土的逆袭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全球产业链重构、新兴产业崛起和地缘政治博弈下的复杂局面。短期内,政策催化与价格修复将主导市场行情;长期来看,行业能否摆脱周期性限制,取决于技术突破(如回收提纯效率的提升)与高端应用(如机器人和航天材料)的产业化进程。投资者需采用战略配置的思维方式,以把握大国崛起下的资源红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