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5-15 23:41
5月13日瑞·达利欧最新发文以《交易的艺术和背后的推动力量》为题,再谈当前的局势。
美中第一阶段协议迅速达成,过程合理,也让人对后续谈判抱有一定乐观预期。
此时,特朗普及其团队正前往中东展开访问,推动一系列投资交易——我相信他们会取得进展,同时这也可能带来其他更具建设性的贸易协议。
不久之后,他们将试图与国会就预算达成协议,尽管我对这一点的成功并不太有信心。与此同时,伊朗协议和俄乌问题上也在酝酿一些可能的突破,我判断后续将会有所进展。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正在被两类问题驱动:
一类是每天占据媒体头条、吸引注意力并引发市场短期波动的事件;另一类则是背后真正驱动全球秩序变革的深层力量。
虽然两者都应关注,但决定未来走向的,是那些结构性的大趋势。因此,不应因短期事件而忽视这些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投资判断中,这一视角尤为重要。
回到根本,目前正在推动全球格局演变的五大力量包括:
1)债务与货币体系:影响市场和经济的核心变量,决定未来的货币秩序;
2)国内贫富与价值观分裂:这是重塑政治格局的核心力量;
3)国际秩序/无序化进程:决定世界秩序的演变路径;
4)自然力量:包括干旱、水灾、疫情等;
5)人类的创新力:尤其是科技的快速突破。这五股力量当前所呈现出的状态,构成了领导人决策所面对的真实局势——不论他们是谁,这些结构性的背景条件都不会改变。
第一,关于“债务-货币”这股力量:
当前美国和多个国家的政府债务与赤字规模庞大,未来市场和经济走向将主要由这一现实决定,而非领导人每天的政策选择。
换言之,债务超发将迫使政府要么提高税收、要么加大债务货币化力度,这些动作都会对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因为这是基本的货币现实:当债务持续累积且新增债券需求不足时,就只能通过削减支出、增加税收或让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即牺牲债权人利益)。这是谁执政都逃不开的局。
因此,总统、国会、甚至美联储之间的分歧和争斗会频繁登上新闻头条,引发市场短期波动。
但从更长远看,核心在于——美国财政赤字是否能压到GDP的3%左右,否则对美元和债券的影响将是结构性的。
与此同时,美国仍是全球资本的主要接收国(占全球近半资本市场),也是最大商品买家,其资本主义体制、法治基础、创新文化与相对言论自由构成了“美国例外论”的核心。
若能继续吸引资本流入并创造双赢局面,将极大有助于缓解现状。但能否做到,取决于管理能力。
第二,关于国内的“贫富差距与价值分裂”:
这一趋势已演化为结构性不可调和的对立,表现为民粹主义崛起、强人政治上升、民主制度与法治根基被削弱。
总统与立法、司法系统之间的权力张力将进一步加剧,美国宪政体系也将接受新的考验。
同时,占人口底部60%的群体困境仍未解决,而他们的政治与媒体表达需求将很快再度爆发。
第三,关于“国际秩序”:
当前全球缺乏单一主导力量,更多国家由民粹型领导人主导,倾向于单边主义,热衷于以“斗争”取代“协调”。因此,地缘、贸易、技术、军事等冲突风险升高,各国开始优先保障自身供应链与安全生产。
多边主义衰退,双边协议兴起。美中均在以各自方式重构规则,最终谁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谁就能赢得更大影响力。这将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
第四,自然因素愈发恶化:其经济与现实成本越来越高,应对的有效性将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第五,科技创新正在快速扩张:
它极大增强人类思维与行动能力,既可能带来巨大福祉,也可能带来深远风险。
简而言之,当前我们正站在货币体系、国内政治架构与国际秩序三大支柱共同转折的临界点,同时还面临自然环境的挑战与科技加速冲击。
而这些趋势正在由一位“极右资本主义总统”及其团队以特有方式进行应对。
那他们在做什么?
正在推动的措施包括:通过关税创造税收同时鼓励本土生产与出口、吸引海外资本流入、推动全球投资;放松管制以提升效率;削减浪费、盘活政府资产;尝试控制赤字与债务,尽管路径尚不明确;并在保持关键选民支持的同时,用强硬手段挑战现有法律与监管体系。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结构性问题最终是被“理性管理”还是“疯狂对待”?
特朗普那种“极端姿态+敌我思维”的交易风格,到底是一种有效博弈策略,还是结构性不稳定的源头?
比如那场宣布对中国加征145%全面关税的“解放日”头条,最终是否只是谈判中的虚张声势,从而达成了短期合理协议并开启后续严肃谈判?
目前来看,这可能确实是他在“乱中取胜”,但仍言之尚早。
几点建议:
第一,所有短期新闻,都应放在上述五大力量所塑造的大周期背景下审视,尤其是货币秩序、政治秩序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当前确实站在大变局的边缘,关键在于这些巨变是否能被以“聪明、合作”的方式处理。
第三,投资上,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投资框架(包括真正有效的资产多元化),并避免在新闻或市场波动发生后才被动反应,而应提前布局、理性应对。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