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出口增势强劲,关税战背景下看海尔空调的全球化布局

2025-05-14 16:31

5月12日,中美就贸易关税达成重要共识,笼罩在中美两国头上的关税阴霾正在逐渐散去。本次贸易战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了许多深度思考,对企业的战略布局、技术赋能、风险应对等多个维度都提出了挑战。

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优秀代表,也是出海的标杆企业。据海尔财报公开数据显示,2025一季度海尔智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3%。在北美市场,海尔智家高端品牌收入实现超10%的增长,且80%的美国销售产品在北美生产,有效规避了关税风险。在新兴市场,海尔智家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空调产品表现尤为抢眼。

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海尔空调的出口量同比增幅达到32.1%,在TOP品牌中增速领先,远超行业24.5%的平均水平。让我们来看海尔是如何持续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的。

全球版图扩张:区域深耕与产业链协同

在欧美市场,海尔执行高端化突围与本土化制造双轮驱动的战略。其中,北美市场,面对贸易环境多变的复杂局势,海尔智家依托2016年收购的GE Appliances(GEA)实现全品类本地化生产,80%以上产品实现了本土制造,2024年高端品牌收入增长超10%。欧洲市场则以“Haier+Candy”双品牌策略覆盖差异化需求,2024年IFA展会上推出2米高冰箱等创新产品,引领欧洲智能家电潮流。

‌在亚太与新兴市场,海尔通过需求洞察驱动产品创新矩阵‌,同时积极进行供应链韧性建设‌。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海尔的全球制造网络展现出强大抗冲击能力:35个工业园、138个制造中心分布于六大洲,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发挥关键作用,其在印度工厂的应用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5%,需求预测准确率提升45%,库存周转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2.1倍。

印度市场作为未来增长极,海尔正加速产能布局:计划2027年前新增5座智能化工厂,覆盖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高增长品类,届时总产能将达400万台,目标实现20亿美元销售额。空调方面,海尔电器印度NS Satish总裁表示:“目前我们的空调产能为150万台,但鉴于市场的快速增长,到2027年将出现产能不足。新工厂建成后将增加250万台产能,届时海尔印度的年产能将提升至400万台。

海尔这种“近岸制造+数据驱动”的模式,正在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标杆范式。

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从产品到场景

‌通过硬核技术构筑全球竞争力‌,海尔的技术储备已形成“专利+标准+灯塔工厂”三重壁垒:累计申请全球专利11.3万项,主导国际标准109项,在超低温制冷、AIoT等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全球拥有10座“灯塔工厂”,涵盖冰箱、洗衣机等多品类,智能制造效率提升35%。

产品方面,场景生态引领智慧生活变革。在智能家居赛道,海尔连续8年蝉联全球智慧家庭专利布局第一,构建起覆盖1.5亿用户的智能互联生态。

区别于单一设备智能化,海尔的“4+7+N”全场景解决方案(4大物理空间、7大解决方案、N个定制场景)正在重塑用户体验:美国市场推出的“厨房管家”系统,集成智能烤箱、食材溯源冰箱与健康管理APP,2024年在高端用户中的渗透率达35%;欧洲市场的“节能住宅”解决方案,通过空调、热水器与能源管理系统联动,帮助用户降低25%的家庭能耗,成为应对欧洲能源危机的明星方案。

品牌战略进阶:多品牌矩阵与风险对冲

‌海尔在全球市场积极推进高端化与大众市场协同‌。在高端市场,卡萨帝持续领跑万元以上家电赛道,成为中国高端品牌出海典范。但在空调领域,受限于全球行业价格战,2024年增速放缓,针对此现状,海尔目前正通过卡萨帝嵌入式中央空调的场景化营销(如与美国高端地产商合作精装配套)寻求突破。

区域市场层面,“高端品牌(卡萨帝)+本土品牌(GEA、Candy、AQUA)”的组合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各区域市场前三大品牌贡献了78%的收入,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的风险(如2024年欧洲能源危机期间,Candy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实现南欧市场逆势增长9%)。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海尔正将ESG理念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印度工厂100%采用太阳能供电,目标2025年实现碳中和;欧洲市场推广可回收材料包装,2024年绿色产品收入占比达42%,远超行业25%的平均水平;在品牌情感联结上,赞助英超曼联俱乐部、意大利尤文图斯队等顶级IP,使海尔在欧洲高端用户中的品牌认知度提升37%。

这种“技术硬实力+价值软渗透”的双轮驱动,代表着正在重塑的中国品牌全球形象。海尔全球化从“产能输出”升级为“生态赋能”,通过本土化创新与技术沉淀,逐步实现了从市场跟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转换。未来,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间寻求平衡,以及应对地缘政治与消费分级挑战,将是其全球化进阶的关键命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