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当“智能涌现” AI如何与产业应用深度耦合?

2025-04-27 16:11

十年前,“互联网+”让各行各业借势实现信息互通,线上线下业务深度交融,极大地改变了商业与社会生态。如今,人工智能(AI)正成为数字世界的超级引擎,驱动时代巨轮从“互联网+”驶向“智能+”的新航道。

在不久的将来,自动驾驶技术会让交通工具彻底地数字化,由智能系统代替人类指挥交通、操作车辆;人体的生物信息将被智能系统以数据形式表达出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看自身的健康程度,并根据智能提示来改变生活方式或及时就医。“最终,数字化世界将与现实融为一体,智能也将成为与空气、水、电、互联网相似的基础资源。”

以上对未来的预言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的最新著作《智能涌现》。这本书基于张亚勤数十年对AI的思考与实践,详细探讨了AI与生命科学、绿色计算、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产业的结合落地路线图,揭示了AI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蕴含的巨大商业空间与成长机遇。

标题中的“涌现” (emergence)一词暗示了AI迎来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大模型领域,这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当数据量和模型参数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预测性会突然发生跳跃式提升。在张亚勤看来,“涌现”现象不仅描述了当前AI大模型的进展,更代表着现代化进程中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范式——当大量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意加速向产业流动并得以转化时,这些转化而来的成果往往以一项或多项关键性通用技术为基石,最终承托起社会经济的指数级增长。

《智能涌现:AI时代的思考与探索》

张亚勤 著

中信出版

我们该如何触发智能时代的突破性技术涌现?这些技术又会怎样反哺产业升级?这是张亚勤在多年求学和从业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2019年,时任百度公司总裁的张亚勤决定从百度退休,加入清华大学,将工作重心再一次转移到学术和科研上。2020年,他创立AIR,致力于推动AI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在百度工作期间,张亚勤曾领导并推动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昆仑芯、百度智能云等业务,目前继续担任Apollo联盟理事长。更早之前,他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担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并联合创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

谈及身份的转变,张亚勤形容他是“从场上的球员切换到场下的教练”。根本原因在于,他早早意识到AI将成为当代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力量,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引擎,将颠覆每个传统业态,重构产业格局。“AI与产业结合这件事非常重要。”张亚勤表示,“从产业界切换到学术界,我的兴趣点和事业目标并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写论文,而是深入挖掘技术的潜能,使之能够更快更深入地改造产业。”

明确目标后,张亚勤很快确定了AIR的发展模式:以科研为主,与产业携手合作。此前,张亚勤告诉《商业周刊》,AIR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招聘教授时,我们注重其产业背景,有超过一半的教师曾担任企业首席技术官(CTO)、研究院院长或拥有产品经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CTO和顶级架构师。”据张亚勤介绍,目前AIR已与百度、滴滴、比亚迪等约40家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深入理解企业需求,同时与创业资本界保持联系,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张亚勤在《智能涌现》中指出,当前正处于数字智能、物理智能与生物智能三大智能融合的技术周期,未来这些领域或将因为AI的介入而发生“代际突变”。AIR专注研究的三大方向——机器人与无人驾驶、生命科学与医疗、绿色计算,正是基于这一趋势确立的。

在赋能产业方面,张亚勤提到,AI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创造价值。一是创造出新的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岗位,比如AI训练师、AI架构师,抑或是自动驾驶产业、AI+药品开发产业等;二是将AI作为赋能型技术,用以升级固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而改造、优化各个行业的生产关系。“一言以蔽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智能+X(AI+X),即把日渐强大的AI能力投射到千行百业。”张亚勤表示。

ChatGPT的出现可被视为AI技术的一次质变与跃升。自此之后,国内外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投身于生成式AI的角逐。令人欣喜的是,2025年春节前,中国科技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ChatGPT时刻”。初创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刷新了大规模依赖算力出奇迹的固有模式,用更少的资源、更小的团队、更短的时间,训练出性能达到全球顶尖水平的新一代模型。它还打破了ChatGPT“两个月用户数突破1亿”的纪录,仅用7天便实现了1亿用户的增长。

张亚勤认为,生成式AI是大模型时代的操作系统,如同PC时代的Windows/MacOS/Linux、移动时代的iOS/Android,它意味着从下层的硬件到上层的应用都将被重新构建,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中国各行各业而言,这都是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张亚勤预计,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持续演进,相似的平台和系统不断出现,大浪淘沙后,余下的少数几家将由幸存者升格为统治者。“中国也会有自己的大模型及杀手级应用,它们会逐步成长为新的操作系统。这样的演变与云计算从萌芽到壮大的过程如出一辙。”

张亚勤进一步指出,在大模型时代,操作系统一家独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AI而生的App可以接入不同的系统,结合不同的基础大模型。因此,他建议企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多观察、多思考模型和模型之间的互动,以及怎样更好地跨模型工作,怎样在模型里收集知识,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产品优势”。

不可否认,在围绕AI展开的新一轮科技长跑中,中国在高端计算芯片、算法系统和一些大的平台级技术方面,与“世界顶尖”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国的潜能不容小觑。张亚勤对中国在AI时代的未来发展抱以积极心态。他说,如果将这场AI竞赛比做42千米的马拉松,那么我们现在可能才刚刚跑到5千米。

“中国在PC互联时代落后于世界,在移动互联时代实现了特定领域(数字支付、短视频等)领先于世界。到了AI互联时代,我们理应给予创业者、科研人员乃至企业更多的信心、更多的时间,毕竟,这场博弈恐怕将旷日持久。”张亚勤表示。撰文/陈佳靖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