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当“清华紫”遇上“南通蓝”

2025-04-15 09:38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4月8-10日,清华大学“项目定制月”暨南通海洋产业博士行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清华博士“探路”南通海洋产业,“清华紫”和“南通蓝”两抹亮色在这个暖春激情碰撞,清华智慧为南通海洋产业发展更添活力,此次活动也拉开了今年暑期清华大学研究生来通社会实践的序幕。

基地实质运转,夯实校地合作坚实基础

在南通市委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的共同推动下,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南通基地于2024年4月华丽启航,这是“南通周”丰硕成果的延续。自成立以来,基地迅速搭建起专班推进、定期会商、业务培训、现场督办等工作机制,近百家博士生实践接受单位和27个社会实践教学点相继遴选就位,专员队伍也组建完成。探索实践了“配备实践导师+生活导师、统筹安排日常工作+周末活动、一体组织红色教育+游历通城”等组织模式,让清华博士生的智慧火花在南通这片江海大地熊熊燃烧。

去年,首批南通支队的17位博士生怀揣梦想,奔赴14家单位的16个项目实践一线。他们秉持着专业与国情结合、理论与现实碰撞、探究与实践并行的理念,开展了20余次主题调研,进行了270余次实操实试,在11个产业科创类项目中,8个项目成功结出科研硕果,3个项目更是迅速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践结束前,首批支队受到市政府张彤市长的亲自接见,去年年底,支队获评清华大学“金奖支队”,这无疑是对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和对基地工作的高度赞誉。

项目先发领航,聚焦海洋绘就崭新蓝图

今年,南通社会实践项目紧扣“616”现代产业体系,在新能源、船舶海工等前沿领域精挑细选。21家意向接受单位踊跃抛出橄榄枝,提供35个项目,广纳60名博士生,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一是产业需求火爆:企业项目占比高达88.5%,相较去年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征集到一批优质涉海项目,为南通海洋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期待清华学子投身这片蓝色海洋。二是项目能量满满:35个项目遍布全市8个县市区及功能区,与南通重点主导产业紧密契合。其中,既有国自然、省科技重大专项等12个纵向项目,也有16个列入上级支持计划的横向攻关项目,为学子们搭建起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三是单位实力雄厚:接受单位中,3家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与18家企业携手,企业资质实现飞跃,千亿级企业中天科技、重大项目企业斯堪尼亚以及1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企业强势入驻,为项目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清华博士们怀揣前沿知识与创新热忱,深入企业车间、科研站点,与南通海洋产业的从业者们热切交流,相继参观了招商局重工、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海门临江小镇东布洲科学城、南通市规划展示馆、中天科技、金通灵科技等10个点位。

“我们实地参观了十万吨级大型船舶智能制造基地,见证了‘南通智造’在超大型、多功能船舶建造领域的雄厚实力。”清华大学2023级土木系博士生侯佳乐说,他所在的课题组正依托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开展合作,准备让一个海洋工程自动化巡检方面的项目落地南通的港口码头,“在南通实习的半个月里,小到设备采购的‘绿色通道’,大到完善的配套设施,都让我深切感受到南通和研究院对实习学生的支持。”

服务焕新升级,助力学子开启全新征程

今年,南通基地将紧扣“一路向南、通向未来”主题,全力为2025清华社会实践南通支队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活动结束后,基地将以“市县联动、统分结合”一体推进模式,全面优化项目对接、支队组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机制,制定精细的月周日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无缝衔接、高效运转。围绕“日常工作+周末活动”的有效衔接,结合南通产业和资源禀赋,今年计划设计安排红色之旅、绿色赋能、蓝色向海、金色梦想四大主题模块,为同学们深度走进融入近代第一城提供沉浸式感知体验。同时进一步强化“双导师+多平台+常回访”工作机制,配强师资力量,规范工作流程,全程跟进指导,及时为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回到学校后,我们也会像‘小江豚’一样,将我们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同学们,向同学们推荐南通实践基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张和杨在短暂且充实的南通之行结束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此次活动中,清华博士团队与多家南通涉海企业在海洋装备研发、海洋工程自动化巡检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助力今年的清华博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良好开局。相信在“清华紫”与“南通蓝”的深度交融下,南通海洋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在蓝色经济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