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16 00:00
□记者 刘 磊 通讯员 王敬华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我宣布,现场拆除正式开工。”4月10日,随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李刚一声令下,备受瞩目的齐鲁石化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鲁油鲁炼项目”)现场拆除正式开工。
这一关键节点,标志着淄博市自建市以来,单体一次性投资规模最为庞大的产业项目,正式从前期精心策划的蓝图绘制阶段步入热火朝天的现场实施阶段。
此次待拆除的装置包含苯酐装置、1号氯乙烯装置与2号常减压装置。这三套装置早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期运行,设备老化严重、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愈发凸显。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势在必行。“我们计划通过‘上大压小’的策略,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后,能耗水平将全方位达到行业标杆水准,不仅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将有力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双提双新双好’。”齐鲁石化副总工程师孙雨介绍。
在化工装置拆除进程中,安全与环保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为了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拆除效率,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施工方果断启用“黑科技”。
在2号常减压装置拆除现场,一台5G遥控机器人在操作人员的远程操控下,液压钳缓缓闭合,精准地作用于装置的钢结构框架。随着清脆的金属切割声响起,钢结构框架平稳、安全地解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然而,仅有先进技术还不足以确保拆除工作万无一失,全方位的管控体系才是安全与环保的坚实后盾。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衣浩介绍:“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和监督责任体系,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位参建员工身上,从源头杜绝安全与环保事故的发生。”
同时,拆除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此次待拆除的设备与管线中,内部残留的物料犹如一颗颗隐藏的“地雷”,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为了彻底扫除这些潜在风险,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精心组织专业攻坚力量,针对2号常减压装置展开一轮又一轮细致入微的吹扫置换工作,密闭回收残存物料。
“公司组织多个专业队伍开展联合验收,所有设备人孔、管线导淋全部打开,对‘三气(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和窒息性气体)’进行分析,合格后逐一检查确认,才交付给施工方。”齐鲁石化机械动力部检修科科长逯红江介绍。
作为中国石化与山东省深化战略合作、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鲁油鲁炼项目历时292天取得列规批复,330天全面落地开工。如此高效的推进效率,创下同类项目之最。
项目顺利推进,按计划将于2027年建成投产。届时,齐鲁石化将形成16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的生产规模,成为集炼化、高端材料、氢能于一体的绿色智能示范基地。同时,齐鲁石化将实现乙烯原料完全自给,汽煤柴油收率大幅优化,填补国内高端碳材料、高纯氢气等领域的空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石化产业链补链强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