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14 18:59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
本次超大部件的竣工交付意味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务顺利完成,整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完成度达85%。
分析表示,自2025年开年以来,尤其3月以来我国BEST项目招标进展明显加快,叠加未来CFETR项目的启动,资本开支上行明显,聚变设备企业将逐渐从预研订单阶段进入工程订单阶段,真正在产业端见到相应的收入与利润,实现从0-1的跨越。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深度解析:技术突破、市场机遇与核心企业布局
一、重大事件驱动:中国交付ITER核心部件,核聚变产业化提速
交付内容
:2025年4月11日,中国成功交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直径16米、重20吨,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
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所有超大部件研制完成,采购包任务进度达85%。
中国承担ITER项目9%任务,技术突破展现全球科研合作标杆地位。
后续催化
:2025年BEST项目招标加速,叠加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启动,核聚变设备企业将从预研订单迈向工程订单,实现“从0-1”跨越。
二、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核心环节与市场空间
(一)产业链价值拆解
环节 | 核心内容 | 市场规模(2030-2035年预测) | 核心企业 |
---|---|---|---|
上游材料 | 超导材料 (占比40%-50%):钨铜偏滤器、低温超导线材; 特种金属:抗辐照钢材; 燃料:氘氚提取技术。 |
超导带材市场2740亿元;钨基合金材料市场超3000亿元。 |
西部超导(超导线材)、安泰科技(钨铜部件)、东方钽业(铌材) |
中游设备 | 超导磁体 (单台价值10亿元,占比40%-50%); 真空室与偏滤器(超3000亿元); 控制系统(高动态电源、磁体智能控制)。 |
真空室部件市场超3000亿元;超导磁体国产化加速。 |
国光电气(偏滤器)、航天晨光(杜瓦膨胀节)、纽威股份(核聚变阀门) |
下游应用 | 发电 (2031-2035年设备市场年均2172亿元,商业堆主机占29%); 医疗/科研:同位素生产、极端条件研究。 |
核聚变电站设备市场总规模超万亿级。 |
中国能建(EPC总包)、中核科技(核级阀门) |
(二)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展
超导材料
:西部超导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联创光电参股企业联创超导提供高温超导磁体解决方案。
国光电气偏滤器市占率超70%,技术达国际核工业标准。
纽威股份核聚变阀门技术迁移自核电领域,获ITER订单。
系统集成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主导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验证中国在大规模磁体系统集成能力。
三、核心企业布局与成长能力
(一)产业链核心企业清单
企业 | 细分领域 | 核心产品/技术 | 市场地位 |
---|---|---|---|
安泰科技 | 上游材料(超导部件) |
EAST上偏滤器全钨复合部件,ITER钨铜供应商 |
全球超导材料关键供应商,技术壁垒高。 |
西部超导 | 上游材料(超导线材) |
ITER低温超导线材国内唯一供应商 |
国产替代核心标的,市占率100%。 |
国光电气 | 中游设备(偏滤器) |
核聚变偏滤器,达核工业级要求 |
国内偏滤器绝对龙头,深度参与ITER项目。 |
纽威股份 | 中游设备(阀门) |
核聚变专用阀门,技术迁移自核电领域 |
ITER订单获得者,核电阀门市占率领先。 |
联创光电 | 中游设备(超导磁体) |
参股联创超导,提供高温超导磁体系统 |
国际少数高温超导磁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
(二)企业成长能力排名(TOP 5)
排名 | 企业 | 成长能力指标 | 核心亮点 |
---|---|---|---|
1 | 常辅股份 |
营收复合增长14.84%,扣非净利增长47.25% |
ITER项目直接供应商,核电产品毛利率36.7%。 |
2 | 联创光电 |
扣非净利增长42.69%,经营现金流增长20.14%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领先,联创超导全球稀缺标的。 |
3 | 中核科技 |
营收增长20.65%,核电阀门市占率领先 |
核聚变阀门技术复用核电经验,受益CFETR启动。 |
4 | 纽威股份 |
营收增长36.59%,扣非净利增长67.85% |
核聚变阀门订单放量,经营现金流稳健。 |
5 | 国光电气 |
扣非净利增长未披露,偏滤器市占率超70% |
ITER核心部件国产化主力,技术对标国际标准。 |
四、产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短期催化
:BEST项目招标加速(2025年3月起),CFETR启动(2030年前)推动设备订单放量,企业从研发投入转向规模化生产。
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设备国产替代空间超千亿。
技术外溢效应
:核聚变技术反哺核电、医疗同位素等领域(如雪人股份氦气压缩机技术复用)。
技术验证周期长,工程订单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超导材料成本高昂,规模化生产面临降本压力。
总结: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中国通过ITER项目积累技术优势,叠加BEST/CFETR国内项目落地,产业链进入“从0-1”突破期。建议重点关注超导材料、偏滤器、阀门等环节具备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把握国产替代与全球科研合作双重红利。
(转自:金融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