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乡村振兴进行时 | 王天宇:以“无界思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2025-04-13 09:30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玲

清晨六点多,北京东三环的车流尚未苏醒,王天宇已驱车驶向怀柔。驶出五环外,四渡河村的百年板栗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条单程两小时的“城乡摆渡线”,他风雨无阻。

王天宇同青年大学生交流

王天宇同青年大学生交流

站在怀沙河畔,王天宇望着四渡河村绵延的板栗林,思绪回到三年前——2021年12月,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选派了6名驻村第一书记到怀柔区渤海镇进行帮扶,当时在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工作的王天宇被派驻到四渡河村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时,产业的困境、青年的流失、村民的疏离,如同一道道无形的墙。如今,这座京郊小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样板,板栗礼盒远销海外,国际游客慕名探访,青年创客扎根创业。这一切,与这位青年干部的创新实践和破局智慧密不可分。

驻村工作结束后,王天宇留了下来,目前担任怀柔区渤海镇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渤海所村驻村工作站副站长。从第一书记到村镇干部的三年多实践,这位90后青年干部以“无界思维”重构乡土基因,以创新思维蹚出一条整村运营的振兴新路,用青春热忱为乡村振兴写下鲜活注脚。

破局——从百年板栗树到乡村振兴新赛道

2021年12月17日,当王天宇来到四渡河村时,迎接他的是村委会值班室的单人床、半小时车程外的镇政府食堂、还有村民陌生的目光。从团市委网络中心的键盘声到田间地头的虫鸣,转变远比想象中剧烈。一个问题在他脑海盘旋:“我来这里到底能做什么?”

“他就是来镀‘金’的。”当村民质疑的目光与乡村发展的困局交织成网,王天宇在河岸静坐三天后,找到了心之所向:“既然来了,就不能浪费光阴,要干出点样子!”“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得让村民看见改变。”

北京郊区散布着两千七八百个村庄,从怀柔区甚至全北京的角度来看,农村发展的困境是什么?如何在山水间寻找发展脉搏,找到北京乡村振兴新赛道?王天宇决心要破个题。

他发挥团干部善于组织活动的优势,以公益活动破冰。王天宇来报到时,村里登记在册的村民有310人,实际常住人口200多人,其中一多半是60岁以上老人,其余的主要是孩子。到岗第二周,王天宇启动渤海公益艺术活动,为村里3-12岁的孩子开设绘画课。大学学习设计专业的王天宇,当起了孩子们的美术老师。与此同时,他不断凝聚一些志愿力量,随着志愿者老师的到来,各种课程丰富了起来,除了绘画、非遗传统文化,还逐渐增设了户外写生、机器人编程、手工制作、workshop、植物认知等内容。王天宇将课堂剪成短视频,通过村委会公众号推送给村民,村民从旁观者逐渐变为支持者,就这样,王天宇点燃了驻村工作的“第一把火”。

他还选出百余件作品,举办青少年美育展,展示乡村启蒙教育成效,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到市里参赛。孩子们的作品走进城市展馆,成为“乡土简历”。现如今“童心港湾”美育课程以每周一课机制开展近300次,已成为附近10个村子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乐园。

王天宇说,驻村这两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带给他很大的慰藉。他说,启蒙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他希望通过“童心港湾”这种教育模式作为启蒙课堂,更好地激发乡村孩子们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从更多维度塑造孩子的成长轨迹,缩小城乡在美育方面的差距。他联系艺术机构为获奖作品颁发证书,这些“乡土简历”成为孩子成长的珍贵记忆。

志愿者们的到来,让沉寂的四渡河村响起久违的笑声,但面对四渡河村青年外流、产业单一的困局,还远远不够,如何从板栗和民宿两大传统产业切入,让“老产业”焕发“新可能”,王天宇不断思考摸索,试图找到突破点。

有一次在海底捞就餐时,他想到一个点子:能否借着给村里民宿培训“管家”的契机,邀请海底捞公司的员工来给开民宿的村民讲讲课?他通过饭店店员获得海底捞党建部门的联系方式。一开始,对方工作时间凑不上,王天宇跑了几次企业在北京的办公地,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企业负责人。没过多久,对方专门派出考察团队。

除了邀请海底捞金牌店长进村授课,提升民宿服务质量,王天宇也在摸索其他的合作方式。“四渡河村的板栗量大质优,可销售价格却不高,一斤栗子卖给贩子仅2.8元”,王天宇认为,要在提升附加值、拓宽销路上想办法,要给乡村留下带不走的发展基因。

“是否能共同研发几款板栗产品,投放在海底捞餐厅?”板栗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零食的过程充满挑战,必须推动板栗深加工标准化。海底捞有严苛的食品安全审核标准,集团质量安全中心第一次进厂审核中,合作板栗工厂因为标准化水平达不到审厂标准,来通过审厂合格线。

在王天宇的推动下,村党委联合海底捞集团质量安全管理中心进行“一对一”现场精准帮扶,协助全面改善提升生产和管理。近半年的整改后,终于拿到“82分”的验收成绩。最终,海底捞和四渡河村推出联名礼盒“栗栗生香”——每盒含糖炒栗子、火锅底料与怀柔苹果,售价110元,通过海底捞门店销往全国。2023年中秋节,2500盒礼盒售罄。“村民过去一斤栗子卖2块8,现在一袋25克卖3块多,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溢价。”

王天宇奔走于企业与村庄之间,协调资源、调研产业、争取各方支持。他说,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全社会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支持,任何一个有能力输出的部门、企业乃至个人,都有“在乡村干点什么”的需求。为这种需求提供实践场景,就是自己拓展“人脉”的“法宝”。

在完成乡村产业的标准化后,他又联合美团、抖音打造电商矩阵,还将板栗林变为“创新实验室”,策划“打栗子”农耕体验、栗花艺术节等,让老树结新果,让千年产业焕发文旅活力。 

融合——从“志愿者”到乡村合伙人

燕山脚下,秀美的怀沙河穿村而过,村口的一副大型导航地图吸引着前来参观的游客,这是王天宇带领青年人设计打造的民宿文化导航地图。板栗文化讲解区、户外体质提升区、民宿、露营地、村企办公区,还有等待游客自己解锁的“惊喜盲盒”打卡点都被精准定位出来。

根据地图的指引,绕过一段蜿蜒的小路,登上一座小山丘,便是“观星台”,游客可以用望远镜观星,在露台上烧烤,坐在秋千上欣赏美景,四渡河村的景色尽收眼底,一座座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在山水大自然的怀抱中,幸福驿站的老人,童心港湾的孩子,参加研学的学生团体,民宿里的亲子家庭,一副慢生活乡村场景温馨而和谐。三年前,这里的村民未曾料想,今天的四渡河村会是如此蓬勃热闹的景象。

很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到四渡河村参观考察后,认为中国乡村的发展,超乎自己想象,一位留学生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未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二学生韩露在参与四渡河村的志愿者活动后,越来越享受这里的生活,“我和小伙伴们钓鱼、爬山,在这还能吃到纯天然的食物”。没课时,她常常来这里参加乡村实践活动和乡村运营。她说,毕业后打算留在村子里,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所学,为四渡河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但年轻人为何选择乡村?”王天宇的答案是:共同的价值观。四渡河村为青年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搭建施展抱负的舞台,让他们在乡村治理、文旅开发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场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中,很多像韩露这样的青年人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为了吸引年轻人一同参与乡村建设,王天宇在网络上发布“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愿者招募计划”,公共服务工作被分解为有趣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参与到幸福晚年驿站、残疾人温馨家园和童心港湾建设中,为村民提供相应服务和兴趣课程。

王天宇广泛联系高校,深度挖掘在校青年实践需求,借助竞赛吸引高校团队,连续四年申报“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京郊”专项赛,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超过400支高校团队提交创新实践方案,近百所高校团队走进四渡河村开展调研实践,为乡村运营提供创新发展思路。在王天宇持续推动下,四渡河村成为北京市多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

很多青年在党团学习、京郊团建、研学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并喜欢上了四渡河村,他们从刚开始的参与者,逐渐变成了策划者、组织者,并带动和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首都体育学院的陈佳旭来过后发现,四渡河村是绝佳的京郊露营地点,他把早期组织的大学生露营活动放在这里,晚间大家还可以在村里的民宿用餐、住宿。

想方设法把青年人才引进来后,如何让他们留下来、让青年人的活力与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2022年,王天宇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京郊”赛道,围绕四渡河村发展困境出了一道选题。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李俊辰团队以四渡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方案夺得了金奖。赛后,王天宇邀请李俊辰驻村创业,并鼓励团队参与乡村建设,村集体以集体资源入股的形式支持他们注册成立了北京自在自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在自然”)。

按照“轻资产、重运营”模式,运营团队用整村全业态运营思维打造四渡河村域多维度消费场景。

起初团队和王天宇一起在村委会办公,团队人越来越多后,王天宇特意腾出一间闲置仓库,经过改造后,成为更加舒适的工作室,还配备了直播间和宿舍区。

李俊辰在村里扎了根,团队的“新鲜血液”也在不断注入。李俊辰介绍,团队驻村成员有8人,线上参与出谋划策的成员有40余人,韩露、陈佳旭目前都是公司成员,大家发挥想象力,挖掘乡村的资源宝藏,很多“金点子”在这里落地生根。

他们设计了吉祥物“栗栗”、“西西”、“木木”,陆续推出团建、露营、亲子研学、非遗体验、文创市集等各类青年人喜欢的文旅项目;他们与村民合作,在栗子成熟时推出“打栗子”体验活动,同时教游客烹饪板栗的方式。团队成员还化身民宿管家,为民宿提供代运营服务。他们把城市年轻人潮流的生活方式引入乡村,希望村民和游客能够在这里享受同样的便捷。

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刘爽在网络上了解到青年建设四渡河乡村的情况后,给村里发来了自荐信,还附上自己的简历。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他,认为乡村本身有其独特的魅力,需要有人去挖掘、实践。他说,想到四渡河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到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找寻人生意义。

一个文旅特色村庄在年轻人的不断加入中日渐成熟。与此同时,村企平台公司也为优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助力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利用现有的板栗文化,串联民宿产业,王天宇摸索出了整村运营的文旅发展之路,“整个村子既可以‘自转’,也可以和外部世界‘联动’。”

传承——从驻村第一书记到乡村振兴“传帮带”

在王天宇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原本产业结构单一、人口老龄化严重、村集体经济缺乏持续造血能力的四渡河村实现了人气旺、经济热、名气响的发展成效。拉美驻华使节在这里惊叹中国乡村蜕变,国际留学生在这里看见家乡未来图景,来学习调研的团干部密密麻麻地记下调研笔记。

王天宇(右一)向来村交流的顺义龙湾屯镇两委干部介绍情况

王天宇(右一)向来村交流的顺义龙湾屯镇两委干部介绍情况

很多人惊诧于一个青年团干在乡村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勇气。王天宇说,在职业生涯中,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只有这一次,珍惜这个身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虚度光阴。

2024年初,王天宇驻村期满,迎来去留抉择。村镇区各级干部纷纷挽留,王天宇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完成这份事业。如今身兼渤海镇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驻村工作站副站长的他,白天忙着处理渤海所村各种事务,晚上还要思考完善青年人才振兴规划,很多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的选择。但王天宇说,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他愿响应号召在乡村这片沃土上贡献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热情与能量。

王天宇以“天天有人气,月月有固收”的响亮口号,全力打造“老有所依、青有所为、少有所乐”的乡村多维空间,四渡河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驻村实践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2022年度典型创新案例,2023年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文旅部2023年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等。王天宇也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首届首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称号。

如今作为乡镇干部的他,把这几年的创新实践进行整理总结,承担起更多乡村振兴“传帮带”的责任。他把整村运营计划、共富机制、乡村骨干力量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倾囊相授,成为更多国内外青年、团干部、乡镇干部等争相学习的“四渡河模式”。

从驻村第一书记到乡镇干部,从村里的“外姓人”到群众的“自己人”,王天宇的成长轨迹印证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能在乡土找到人生价值。”当越来越多的“王天宇”选择向下扎根,中国乡村的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4期 ]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