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11 08:16
4月以来,OPEC+产油国的超预期增产和“对等关税”落地在国际油市中掀起波涛。“双重暴击”下,国际油价大幅下挫。4月3日、4日,WTI原油期货两日累计跌幅超过13%;7日,WTI原油期货跌破60美元关口,为2021年4月以来首次。这次“四年来的新低”给石油石化行业带来严峻挑战。石油石化企业该如何应对?下一步又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一)
强化危机意识,把这次油价震荡视为检验低成本发展成效的契机,增强化危机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的核心竞争力
挑战考验人,风险警示人。秉持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低油价的准备,是面对油海沉浮的关键举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认为,一方面,石油石化行业应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做好风险管理,把油价下跌带来的风险通过套期保值、库存运作等手段抵消掉、化解掉,将负面冲击最小化;另一方面,应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例如在低油价的时候多采购原油,构建低成本的资源池,这样在油价反弹的时候可以更好地盈利。
低油价未必导致低效益,只要始终绷紧“低成本”这根弦,就能逆势而上。“压缩成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说,“在低油价时期,石油石化行业尤其要精打细算,攥紧手中的现金,充分挖掘降本潜力,在原材料成本、设备动力成本等方面把成本空间‘吃干榨尽’,避免亏损。”
进一步降本增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卓创资讯研究员李心悦认为,油气田企业要认清风险,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生产端的成本,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光大证券研究所石油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赵乃迪在研报中表示,面对油价波动,从短期来看,企业应加强成本和仓储管理,积极开拓有效益的市场;从中长期来看,企业应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量、降本增效。
(二)
转型的大势不会因油价的高低而改变,必须积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闯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能源领域转型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势所趋。随着国际油价波动的加剧,石油石化行业更需勇于“求变”,让转型发展、多元发展为经营业绩的接续带来新期待。“要着力优化业务布局,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度涉足新能源、新材料业务,在新兴产业中寻找新的增长极,以新兴发力点平衡传统风险点。”李心悦说。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炼油能力达到9.55亿吨/年,较2023年增长1930万吨/年,产能扩张趋势明显。在炼油能力攀升的同时,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却迎来了提前达峰。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营销所副所长仇玄认为,要坚持“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做好转型升级工作,构建全球性的比较优势,才能在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仍然向外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表示,由于在建、改扩建项目的落地,我国炼油能力还将增长,但是“大路货”将越来越没有市场。炼化企业不能只追求大的炼化一体化规模,应提高生产的灵活性,提高高标号汽油、航煤、高端化工品的生产比例,踏上“专精特新”路线。靠品质、靠特色取胜,才能有效抵御油价震荡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国际油价会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能源替代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内成品油需求仍会萎缩。董秀成表示,成品油销售企业应拓展洗车、餐饮等非油业务,积极布局涵盖充换电、加氢等业务的综合能源站,继续加快转型步伐。
(三)
坚定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练好“内功”,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没有永远的低油价,也不会有永远的高油价。根据专家预测,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贸易战等因素影响,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扑朔迷离,或将呈现下行态势,又或将逐渐回归基本面。
油价涨跌已是常态。对石油石化行业来说,唯有理性看待油价震荡背后的风云变幻,既不无动于衷,又不惊慌失措,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方能谋求更加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路径。以中国石油为例,多年来,中国石油坚持长期主义,发展油气业务,与时俱进“转观念”,频道不换、力度不减推进提质增效,加快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全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军。这才在实现油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经营业绩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
实践告诉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找到确定性。中兴汉广高级分析师黄竞喆认为,无论油市如何跌宕起伏,企业的核心任务永远是保持战略定力,在确定性上做增量,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河北省石油成品油行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吴玉芳认为,企业需顺应市场波动趋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等方式提升经营效率和创效能力,不仅要解决短期内的生存问题,更应增强市场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
“企业无法左右环境,但可以做‘更好的自己’。”王利宁表示,“要加强市场研判和政策储备,在市场形势变化的第一时间出招,牢牢把握主动权,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记者 金文琦,许琳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