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人保2024年度业绩浅读

2025-04-11 07:21

照例写在前面:这个系列是我自己阅读公司然后顺便记录用的。“浅读”就是字面意思,基本上都是公开信息,没什么深度分析或深刻见解,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我浅读的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甚至就是业绩发布会的PPT,所以可想而知信息是偏正面的,或者说过度美化的。实际情况多半还得打折,打几折得看公司品行了。

本人当前持有4.5%左右仓位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股。

其实人保这几年经营一直还是挺稳健的,看着值得持有。股价表现也不错,H股去年涨了+79.1%,今年一季度也涨了+3.9%。

我买的是H股,因为折价有点高。但看材料看中国会计准则的版本,反正差别不大。

一、业绩综述

业绩概览:

- 保险服务收入+6.7%

- 归母净利润+88.2%

- 净资产+10.7%

- 净资产收益率16.7%,+7.1pp

- 总资产+13.4%

- 全年每股派息+15.4%

所有数字,都非常美好。尤其净利润的大幅增长,显然受益于权益资产的增值。但收入和资产的增长也都不错。还有没有其它因素,我们后续再看。

派息也很好,说明赚的是真钱。

风险保障金额、赔付支出、理赔件数都是行业首位,彰显了保险功能作用,国企担当。

“五篇大文章”这种,就更是国企特色了,但本质上提及的内容都很正确。

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一套一套的,但是我没接收到多少信息量。

集团整体:

- 营业收入+12.5%

- 保险服务收入+6.7%

我不太确定这个营业收入和保险服务收入之间的差额是什么,为什么营收增幅快于保险服务收入增幅?猜测是含了投资收益。不过我还是决定让AI帮我解读下。

于是我把年报扔给腾讯元宝,用混元T1解读了下。

原来差额主要来自几块:利息收入308.8亿、投资收益251.4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37.7亿,还有一些其他,金额不大。

整体非保险收入从2023年的492.0亿增长到2024年842.6亿,最核心的两个因素,一是投资收益同比+86.2%,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扭亏为盈。

财产险方面:

- 家自车保费占比74.3%

- 个人非车险保费增速+18.0%

同样,我也不是完全理解“家自车保费占比74.3%”什么概念,于是又找AI解读了下。

首先,“家自车”是指家庭或个人自用的非营运车辆(即私家车),区别于企业用车、出租车、货车等营运车辆。家自车保费占比74.3%,表明私家车是人保车险收入的核心来源,远超企业用车、商用车等其他细分市场。

其次,家自车占比高,优势是规模大且需求相对稳定,是收入重要基石,对应的风险是过度依赖可能面临竞争加剧(如价格战)、政策调整(如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等挑战。

人身险方面:

- 期交业务保费占比67.9%,占比+4.3pp

- 寿险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增长+51.2%,占比+3.2pp

- 健康险首年期交保费增长+50.2%,占比+3.9pp

这几个都是相对比较好理解的数据,总之发展向好。

投资收益大幅提升:总投资收益同比+86.2%,总投资收益率从3.3%提升到5.6%。

这对业绩改善影响太大了,保险才是真正的牛市受益者和放大器!

成本费用有效控制:业务及管理费下降13.1%,财产险费用率下降1.4pp,人身险费差优化14亿,通过集采节约资金9亿。

降本增效机制还是成效显著的。

这里有个人身险费差,什么是费差?问AI。

在保险行业中,费差是衡量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关键指标之一,反映实际运营费用与预期费用的差异:

费差益:实际费用 < 预期费用 → 节省成本,增加利润。

费差损:实际费用 > 预期费用 → 成本超支,侵蚀利润。

优化14亿元即通过降本增效,实际费用比预期减少14亿元,直接提升保险公司利润。

懂了。

集团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5%,+31pp。

集团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81%,+30pp。

集团合并净资产+10.7%:

- 人保财险净资产+11.7%

- 人保寿险净资产+10.1%

- 人保健康净资产+26.2%

这数据除了点赞之外,也没啥好评价的了。

ESG方面,MSCI(明晟)ESG评级AA,为当前国内保险公司最高评级。

这个还真不是随便吹的。因为我查了下。国内第二名是中国平安,评级A;其次太保和国寿评级BBB;再然后新华、泰康、太平啊都是评级BB。

于是我也比较好奇为什么人保的ESG评级这么高。结合AI给我的信息,大概有这么几点:

- 环境(Environmental)方面,主要是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人保绿色保费占比35%,而像平安和太保大致分别是28%和15%。

- 社会(Social)方面,主要是普惠金融,包括农村保险、民生保障等,以及数字化服务,比如线上化率人保98%,而平安和太保分别是85%和75%。

- 治理(Governance)方面,主要是合规与透明度,人保供应链ESG审查覆盖率100%,剔除高污染、高耗能合作方,而像平安和太保是95%和85%。

以上几个数据我让AI校验了下,但是没工夫去细查,如果有错请读者纠正。

总之人保确实在ESG方面还是很有担当的。

二、财产险

财产险业绩概览:

- 保险服务收入+6.1%

- 净利润+31.6%

- 净资产+11.7%

- 综合成本率98.5%

- 净资产收益率13.5%,+2.4pp

- 全年每股派息+10.4%

财险增速和ROE比整体略低一些,但这个数据也很可以了。

(一)车险业务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 家自车保费占比74.3%,+1.0pp

- 家自车新车市场份额38.8%,+0.3pp

- 家自车三者险平均限额280万元,+4.6%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 综合费用率24.2%,-2.3pp

- 综合成本率96.8%,-0.1pp

- 承保利润93亿,+7.7%

没啥好说的,数据都挺好。有些数据波动不大,但人保也能做到略微改善一丢丢,也不知道是不是做出来的指标,但毕竟可算是保持平稳吧。

客户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 承保汽车1.1亿辆,+5.3%

- 随车个人非车险渗透率76.4%,+5.6pp

- 拉动个人非车险保费225亿,+22.2%

- 开拓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业务,创造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保险快速发展:

- 承保汽车1159万辆,+57.3%

- 保费收入509亿,+58.7%

- 家自车商业险保费占比70.0%,+4.9pp

- 家自车综合成本率<100%

新能源车的平均保费是提高的,而综合成本率降到100%以下意味着开始挣钱了——估计不太多,不过还需考虑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补充作用。

(二)非车险业务

个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 保费收入485亿,+18.0%

- 综合成本率(旧准则)<95%

这部分大概占财险的一成,不多。

持续优化法人业务:

- 优势业务占比提升

- 费用率(旧准则)31.4%,-3.0pp

- 风险减量服务覆盖率+6.6pp

- 科技活动专属产品保费收入+75.9%

这块有点开始不大说人话,估计不太好。

我原本是想让AI帮我看的,但AI似乎有点幻觉,不太准(不确定准不准),于是我还是自己翻下年报:

- 责任险保费375.8亿,同比+9.9%,综合成本率105.2%,亏损19.1亿,减亏3.9亿

- 企业财产险保费169.1亿,同比+2.0%,综合成本率113.4%,亏损24.2亿,主要因为20244年灾害事故形势严峻

政策性业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承保面积+21.0%

-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参与率超65%

- 国家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试点项目参与率86%

非车险应收保费管理成效显著:

- 应收保费余额-5.1%

- 应收保费率-2.2pp

这些对我们一般投资者来讲都不是太要紧的数据了。

(三)财务实力

财务实力雄厚:

- 未决赔款准备金净额1901亿,+5.8%

-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365亿,+77.5%

- 车险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比例+0.4pp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1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3%

确实有底气。

三、寿险

寿险业绩概览:

- 保险服务收入+23.0%

- 净利润171亿,大幅增长

- 净资产+10.1%

- 合同服务边际+22.4%

- 期交保费+13.5%

- 13个月保费继续率96.3%,+4.1pp

净利润“大幅增长”是什么鬼,为什么没写同比数值,难道上一年亏损吗?我只好特地去翻了下2023年报,原来2023年净利润才0.03亿,原因是“受近两年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所致”。难怪了,如果写同比,岂不是要+5700%。

然后“合同服务边际”又是什么意思……只好继续问AI。

合同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 CSM) 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17 引入的核心概念,用于衡量保险公司在签订保险合同时,预期未来通过履行合同义务可逐步确认的未赚利润。其本质是将保单的长期收益按服务周期分摊到各期利润表中,避免一次性确认利润导致的财务波动。

旧准则(剩余边际)仅关注初始合同利润,未动态反映服务周期中的成本与收益变化;新准则(CSM)强调权责发生制,要求将利润分摊至服务周期,并纳入非金融风险调整(如运营偏差),更透明地展示盈利来源。

业务价值大幅增长:

- 新业务价值+114.2%

- 新业务价值率+7.6pp

- 有效业务价值+31.7%

- 内含价值+47.7%

我们一起来跟AI学习(复习)下知识点——

新业务价值(NBV):指保险公司当年新签发的保单在未来整个保险期间内,预期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它反映了新签保单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贡献,是衡量保险公司成长性和业务扩张潜力的核心指标。

新业务价值率(NBV Margin):新业务价值(NBV)与新单保费收入的比率(NBV ÷ 新单保费 × 100%),反映每单位保费创造的利润价值。该指标衡量业务质量:高Margin(如30%以上)表明公司主打高利润率的保障型产品(如终身寿险、重疾险),盈利能力强;低Margin(如10%以下)则可能依赖低利润的储蓄型或趸交业务(如短期理财险)。NBV Margin的变动可揭示公司产品策略调整或市场竞争力的变化。

有效业务价值(VIF):公司已生效但未到期的存量保单,在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总和。它覆盖所有有效保单,并需扣除已实现利润(如历史分红、退保金)。有效业务价值受保单续保率、退保率、投资收益率等因素影响,需定期根据实际经验(如死亡率、费用率)和精算假设调整。

内含价值(EV):保险公司调整后净资产与有效业务价值的总和,代表公司当前业务的整体价值。其中,调整后净资产剔除商誉、递延税项等非经营性项目,按市场价值重新估值。内含价值反映公司清算时的股东权益底线,是评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和长期价值的核心指标。

反正,看人保寿险的这几个指标,感觉好得一批,前景一片光明。

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 个险渠道: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58.7%,占比+7.7pp

- 银保渠道:五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39.9%,占比+7.9pp

- 团险渠道:短期险保费+10.6%

- 电商渠道:首年期交保费+63.6%

成效确实很好,但我感觉更多是不是行业整体景气度的关系。

个险队伍品质持续改善:

- 月均绩优人力+8.2%

- 月均有效人力+9.2%

- 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5.6%

- 月人均新单期交保费+13.1%

- 保险财富规划师(IWP)规模人力+8.4%

改善归改善,但保费的增幅比这高多了吧,说明还是客户人均交的多了。

四、健康险

健康险业绩概览:

- 保险服务收入+6.2%

- 净利润57亿,+212.1%

- 净资产收益率43.2%,+25.1pp

- 净资产+26.2%

- 合同服务边际+18.9%

- 13个月保费继续率93.9%,+5.1pp

我的疑问是,为啥净利润增幅这么高,净资产收益率这么高……没太明白,年报中也没找到,感觉是某些权益资产收益大涨了吧,不然还能是啥原因。

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

- 新业务价值+143.6%

- 内含价值+42.3%

- 有效业务价值+35.3%

- 短期险综合成本率-4.8pp

和寿险一样,数据好得一批。数据好成这样,肯定是行业环境的变化导致精算上的变化。

持续拓展互联网健康险业务:

- 互联网业务保费收入+7.5%

- 累计客户7600万人,新增商业险客户+17.5%

- 不断开拓发展新道路

大健康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 推进机构平台建设,健康管理服务,统一健康管理平台,联合医务室

- 加强资源整合,三甲医院、一站式理赔合作服务医院、康复护理机构、体检机构

五、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业绩概览:

- 保险资金投资规模14.6%

- 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26.6%

- 总投资收益+86.2%

- 总投资收益率5.6%,+2.3pp

- 固收资产投资收益率4.3%,+0.3pp

- OCI股票投资业务收益率36.3%,跑赢沪深300红利指数10.7pp

2024年看来还是权益资产太好赚了。

OCI股票投资业务收益率又是什么呢?查了下,原来是其他综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OCI),是指企业持有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如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在未实现交易时,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率,属于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不计入当期净利润,但会影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简单说就是持股涨幅吧。那36.3%还是厉害……

此外,人保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兴业银行持股12.9%,以及华夏银行持股16.11%,这部分是以联营/合营企业方式确认的。

至于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估计2025年会降吧,毕竟大环境要适度宽松不是么?

持续优化资产配置:

- 固定投资:

 - 做好“稳收益”与“拉久期”的平衡

 - 自己把握长久期国债、政府债配置机会,国债及政府债占比+9.9pp

- 权益投资:

 - 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 加大OCI股票配置,OCI股票投资规模+26.4%

 - 优化TPL股票和基金投资策略

又不讲人话了,TPL股票和基金投资策略是啥玩意儿……

还是得AI:中国人保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的TPL股票和基金投资策略,主要涉及权益类资产的分类管理与配置优化,核心逻辑是通过调整交易性权益资产(TPL)与其他综合收益权益资产(OCI)的比例,平衡收益稳定性与长期增长目标。

TPL(交易性权益资产):

- 会计处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表),直接影响净利润

- 特点:高流动性、短期交易属性,需高频跟踪市场波动,适合捕捉波段机会

- 配置逻辑:在市场估值低位时加仓,通过短期交易增厚收益,但需承受净值波动风险

OCI(其他综合收益权益资产):

- 会计处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负债表权益项),不直接影响净利润

- 特点:长期持有属性,注重资产内在价值增长,避免短期波动对利润表的冲击

- 配置逻辑:选择高股息、低波动标的(如公用事业、消费龙头),通过分红和长期增值实现稳健收益

简单化理解的话,OCI就是价值投资啦,红利啦,TPL就是炒股吧。

主动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 权益投资能力持续增强,过去三年股票资产业务收益率超越中证800指数27.9%

- 财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67%的组合类资管产品位居市场前50%,20%的产品位居前10%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资产创设能力明显加强,设立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基金、现代化产业投资基金

- 非标转型成效开始显现,推进ABS、CMBS、类REITs等创新业务发展

好吧,确实还不错。但是这种时候你还是得想起塔勒布那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不要对主动投资抱太大信心。

六、2025年重点工作

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

-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优化保险服务供给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 以改革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

- 推进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

进一步做好精细管理:

- 稳定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

- 持续推进全面降本增效

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

- 提高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全面性

- 提升基层合规经营水平

“四个进一步”,这就很国企。说的也都是正确的内容,就是没太多信息含量。

七、小结

我上一次看人保的材料是2023年中报,时隔一年半有余,再看2024年报的材料,尽管还带着浓浓的国企风范,但整体感觉上更务实了,条理也比较清晰。

国企的特点是相对保守,说好听点叫稳健,但这其实还是特别适合保险这个行业的,所以在投资人保方面我对它的国企标签并没有很排斥。

人保2024年全年净资产收益率16.7%,这是很不错的数值,平安是13.8%,太保16.6%,当然人身险为主的像国寿和新华会更高。

但人保资产负债率仅79.2%,在保险行业中是比较低的,平安89.9%,太保88.8%,国寿92.3%,新华94.3%。

这个性价比我觉得还是很可以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股当前市盈率大概4.26倍,市净率0.66倍,股息率约5.4%,现价配置它,我感到还是很放心的。

倘若牛市,人身险无疑是放大器,像国寿、新华的股价表现会更好。但也难免有波动,比如最近美国整关税这出,盈亏同源,人身险的回撤也会更高。

相较而言,人保既有稳固的财险大盘,又有人身险的增长空间,不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加之极低的估值(H股),实乃价值投资者配置良股。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