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06 22:26
绿色电力与核电产业深度解析
一、政策与产业趋势
2. 行业拐点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主泵验收发运,标志我国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提速。叠加绿电交易比例提升至25%,核电与风光形成互补供电结构。
二、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一)核电装备制造
企业 |
技术路线 |
核心产品 |
市场地位 |
---|---|---|---|
中核集团 |
华龙一号 |
CP1000压水堆主泵 |
国内三代核电市占率60% |
上海电气 |
四代高温气冷堆 |
主氦风机 |
全球唯一商业化供应商 |
东方电气 |
AP1000 |
蒸汽发生器 |
核岛设备国产化率75% |
(二)绿电运营商
企业 |
电源结构 |
装机容量(GW) |
新能源占比 |
---|---|---|---|
长江电力 |
水电 |
71.6 |
100% |
三峡能源 |
风光 |
35.8 |
98% |
中国核电 |
核电+风光 |
33.2 |
65% |
三、重点企业财务透视
TOP10企业成长性对比
1. 大唐发电
作为火电转型绿电的龙头企业,大唐发电2024年净利润增速高达229.7%,主要得益于绿电装机占比提升至38%。公司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速从传统火电向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火电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
2. 建投能源
建投能源以核电参股与氢能布局为核心业务,净利润增速达175.68%。其增长逻辑源于沧州海兴核电项目核准预期,叠加氢能产业链协同效应,未来有望通过核电装机扩容与氢能技术突破实现业绩跃升。
3. 华西能源
专注于海外清洁能源工程总包的华西能源,净利润增速为118.13%。核心驱动因素是其承建的英国欣克利核电工程交流420kV送出线路项目进入运营期,带动海外订单收入大幅增长,凸显国际工程承包能力。
4. 皖能电力
皖能电力通过核电+风光双轮驱动实现增长,净利润增速48.16%。公司已建成52万千瓦核电装机,并推进30万千瓦风电项目在建,依托多元电源结构在能源转型中占据先发优势,未来将受益于核电审批加速与风光装机放量。
5. 神马电力
主营电力系统外绝缘产品的神马电力,净利润增速达96.17%。其核心突破在于复合横担产品应用于英国欣克利核电工程,技术优势推动海外市场拓展,同时国内特高压建设需求增长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6. 华银电力
华银电力以火电转型清洁能源为主线,净利润增速41.23%。公司聚焦龙门核电项目前期建设,通过布局核电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逐步降低火电业务占比,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7. 赣能股份
赣能股份深耕火力/水力发电领域,净利润增速46.04%。其增长动力来自居龙潭水电厂增效扩容工程,通过提升水电机组效率优化发电量,同时探索抽水蓄能与光伏等清洁能源协同发展模式。
8. 申能股份
申能股份以电力+油气开发为双主业,净利润增速31.05%。公司在内蒙古布局的清洁能源项目进入投产期,风电光伏装机占比突破25%,并通过氢能研究中心建设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
9. 沃尔核材
沃尔核材主营核电材料与电力设备制造,净利润增速22.7%。核心逻辑在于华龙一号核级电缆通过认证,打破海外技术垄断,同时受益于核电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带来的订单放量。
10. 长江电力
作为全球最大水电运营商,长江电力净利润增速19.39%。其核心优势在于乌东德电站全额消纳保障业绩确定性,叠加抽水蓄能项目储备充足,通过水电资产的高现金流稳定性支撑长期分红能力。
行业特征总结
增长分化
:大唐发电(229.7%)与建投能源(175.68%)领跑,华银电力(41.23%)等传统企业加速转型
技术驱动
:神马电力(核电工程)、沃尔核材(核级电缆)等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打开海外市场
政策红利
:申能股份(氢能)、皖能电力(风光装机)深度受益"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调整
关键财务指标
研发投入强度
:中国核电(3.8%)、东方电气(3.2%)居前
度电成本
:水电(0.22元/kWh)<核电(0.35元/kWh)<陆上风电(0.38元/kWh)
ROE水平
:长江电力(15.2%)、三峡能源(12.8%)领跑行业
四、产业机遇与风险量化分析
(一)核电产业链价值分布
环节 |
技术壁垒 |
国产化率 |
毛利率区间 |
---|---|---|---|
核级材料 |
★★★★★ |
58% |
35%-45% |
主泵阀门 |
★★★★☆ |
72% |
30%-38% |
常规岛设备 |
★★★☆☆ |
90% |
20%-28% |
(二)绿电运营商成长路径
装机结构优化
:龙源电力海上风电装机占比提升至25%
技术降本增效
:隆基HJT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
商业模式创新
:三峡能源推出"绿电+储能"PPA模式
风险预警
核电:核安全监管趋严(AP1000技术路线审批暂停)
绿电:风光资源利用率下降(2024年弃风率反弹至3.8%)
价格波动:欧盟碳关税倒逼国内绿电溢价率收窄
五、机构策略与产业建议
1. 配置逻辑
短期
:关注核电设备招标放量(主泵、阀门细分领域)
中期
:布局绿电运营商产能爬坡期(2025年海风装机潮)
长期
:把握核聚变技术突破窗口(ITER项目进展)
2. 组合建议
进攻组合(60%)
中国核电
配置逻辑
:聚焦核电行业估值修复机遇,叠加新机组投产周期带来的业绩弹性
核心逻辑
:作为国内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龙头企业,市占率达60%,受益于核电审批常态化及海外市场拓展
东方电缆
配置逻辑
:把握海缆国产替代加速趋势,重点布局欧洲市场订单放量
核心逻辑
:欧洲海缆订单突破20亿欧元,技术突破打破海外垄断,毛利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防御组合(40%)
长江电力
配置逻辑
:利用水电龙头现金流稳定性,叠加高股息防御属性
核心逻辑
:乌东德电站全额消纳保障业绩确定性,2024年分红比例达75%,股息率超4%
南网储能
配置逻辑
:依托政策支持下的抽水蓄能建设高峰期,强化项目储备优势
核心逻辑
:华东电网调峰需求激增推动业务增长,2025年预计新增储能装机容量3.5GW
组合策略特点
风险收益比优化
:进攻组合侧重行业β机会(核电+海缆),防御组合聚焦现金流资产(水电+储能)
周期互补性
:核电设备招标周期(3-5年)与电网建设周期(5-8年)形成中长期协同
政策敏感性
:需重点关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落地节奏及欧盟碳关税对海缆出口的影响
3. 政策协同方向
建立核电容量电价补偿机制
扩大绿电跨省交易试点范围
加快第四代核电站标准体系建设
核心结论: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驱动下,核电与绿电将形成"技术迭代+规模扩张"的螺旋上升趋势。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如主泵国产化)、多元化电源结构("核电+风光")的企业,有望在能源转型中实现业绩跃升。建议持续跟踪技术突破节点(如高温气冷堆商运)及政策落地节奏。
(转自:金融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