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04 16:13
随着2024年年度报告陆续披露,“反向讨薪”(即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再度成为焦点。截至目前,已有9家上市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去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超过1.13亿元。
中国银行在 2024 年对 2469 人次执行追索扣回,金额高达 3250 万元;浙商银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 1424 人次,追索扣回金额 3033.78 万元;渤海银行追索扣回 612 人绩效薪酬 2403 万元,人均退薪 3.93 万 ,成为人均退薪金额最高的银行。
其他银行表现:
中原银行首次披露数据,追回2010.76万元;
重庆农商行、瑞丰银行等中小银行追回金额在百万元级......
值得注意的是,曾披露过2023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具体金额的招商银行、威海银行、瑞丰银行,今年未再披露相关数据。
2010年《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首次提出绩效延期追索,2021年监管进一步细化规则,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追索扣回机制。截至2023年,95%以上银行已实施该制度。
触发条件主要包括履职失当、违规操作、风险超常暴露等。例如,中国银行规定“职责内风险损失超常暴露”可追回薪酬,渤海银行则明确对“未尽审慎管理义务”者追责。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此举不仅符合监管要求,还能部分挽回风险损失,强化“权责对等”原则。
这些庞大的数据背后,涉及众多银行员工,而中层管理者作为银行运营的关键环节,无疑成为追薪的重点对象。
部分员工质疑追索条件不透明。如哈尔滨银行曾以“贷前调查不到位”为由追讨离职行长70万元绩效,但因依据不足被法院驳回。
此外,频繁追薪可能导致员工收入不稳定,削弱积极性。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界定责任、建立评估流程等管理成本较高。
招商银行等机构选择“沉默是金”,未公开2024年数据。业内人士透露,多数银行内部执行但不愿披露,避免舆论压力。
“反向讨薪”机制是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工具,但其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度仍需完善。对于银行而言,如何在约束高风险行为与保障员工权益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公司治理的关键课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追薪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构建更健康的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