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04 07:06
转自:解放日报 李晔
秘鲁钱凯港,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E-Truck井然有序穿梭于集装箱堆场与泊位之间;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18台智能集卡Q-Truck正高效协助母船装卸,确保高温天气下的连续作业;而在英国第一大港菲力斯杜港,新能源无人驾驶商用车队规模将达百台。
将电影中科幻场景落入现实的幕后玩家,指向一家上海民企。它以创始人家乡青浦朱家角古镇西井老街为名,却已是中国首家在全球范围内商业交付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达数百套规模的公司,服务于国内外航运业200余家巨头客户,落地28个国家和地区,在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上收获逾1.7万人关注。
顺势出海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的《集装箱改变世界》中,描绘了集装箱的巨大能力——它直接推动了全球大分工,堆场、码头、船舶、铁路、空港、公路、桥梁等,无不因它而实现标准化。据权威预测,2027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增长至9.88亿标箱。以集装箱为载体、贯穿海铁陆空及工厂等场景的全球大物流赛道,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西井科技以AI为能力底座,掘金万亿赛道,主打一个务实。因此,当主攻开放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司在一片喧哗与争议中久久绕不出商业闭环时,西井科技早就另辟蹊径,在港口、工厂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下闷声完成自我造血。
2016年团队创立之初,西井科技基于自研算法和算力底座,开发港口智慧理货系统,用AI视频流实时识别集装箱的箱号、箱型、状态等,很快在我国东部沿海数十个港口推广应用。但港口客户更深层的焦虑,被西井科技敏锐捕捉——重卡司机即便三班倒也追不上港口吞吐量增速,港口在招人难、用工贵的现实困境下,渴望永不疲倦的“数字司机”。面对如此巨大而真实的需求,西井科技迅速调整策略,于2016年底组建自动驾驶团队,2018年9月发布其自动驾驶新物种Q-Truck,并率先在国内港口进行验证和首秀。由于港口客户在海外亦有运营,2020年4月,西井科技向泰国林查班港发运其Q-Truck车队,由此顺势出海,成为全球首个“无人驾驶与人工驾驶”混合作业项目。迄今,Q-Truck车队已在泰国码头完成66万标箱的实船作业,较有人集卡效能提升近30%,单辆车在完全使用绿电情况下每年可为地球减少50吨二氧化碳排放。
进阶3.0版
“那时的出海,更多是在海外交付过程中验证产品力和团队能力,只能算1.0版。”西井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谭黎敏说。犹记当年,一批拥有数十万公里重卡驾驶里程的老司机也被派往泰国,与敲代码的工程师们一起,在码头一线穷究细节。刹车前多远距离该减速?刹车片要踩几成?进库位前何时打方向盘?转多少度能确保集卡后挂拉直?老司机们脚底下、手臂里的分寸,均转化为代码参数,训练出的Q-Truck聪慧灵巧,能见缝插针绕道,能自主借道和变道。靠着民企的创新、韧劲与效率,出海新手抢得身位。到2022年初,Q-Truck已实现量产,并迭代为换电版,可自主前往码头换电站,补能时间从充电2小时缩减至换电不足5分钟,为西井科技攒足核心竞争力。同年,Q-Truck通过欧盟CE认证,得以叩开欧洲市场大门。这一年,西井科技无人驾驶产品已在海外实现批量交付,团队开始适应各地文化,探索与当地的协作方式,钻研如何响应用户需求,进入到出海2.0阶段。
当2024年,出海渐成国内热词、大量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卷入这波大潮时,西井科技却已进阶到出海3.0版。此时的西井科技已在中国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暨海外研发中心,以此为支点,开始体系化地吸纳、组建全球化团队,并逐步加大业务落地国家和地区本地化运营的比例。如在马来西亚,西井科技组建了包括业务、交付、售后在内的完整的本地化团队,辐射泰国和新加坡。在迪拜,西井科技同样设立本地化公司,并逐步将中东地区作为核心发展区域。
谭黎敏并不讳言出海中曾踩过的坑、交过的学费,也并不吝啬分享心得。他认为,全球化标准的认证、知识产权布局,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都需要尽早准备,最好与国际化律所等机构提前对接。
“你或许想象不到,出海企业要在欧洲招人,对方简历从欧洲发来上海,其中含有照片、姓名及联系方式的话,就已违反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必须将简历脱敏后,再在国内打开。总体来说,当下我国出海企业最短缺的,还是懂当地文化的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只卷技术
但谭黎敏始终将产品力置于首位。
他认为,当一家出海企业尚未构建起与各国沟通交流的频道和“语言”体系时,产品“说”一句,抵得上团队讲十句。
比如,在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西井科技不仅提供多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更以“生产时序再造者”的人设,与天津港集团及其他创新伙伴一起,攻坚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JTOS)。其中,针对混行场景下堆场与十字路口的停车缓停策略、动态障碍物检测等确保作业安全的算法,均由西井科技贡献。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2021年起运行,装卸作业纪录不断刷新,今年以来吞吐量同比提升9.6%。
以海港为第一个突破点,西井科技又撬动起跨越海陆空铁的物流网络,构筑高效的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生态。比如,西井科技为一家中国500强汽车超级工厂规划了零碳智慧物流港项目,成为行业首创。该工厂一期引入18辆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电动重卡,同时搭载西井的V2X车路协同系统、智能换电补能系统、智能仓储堆存管理平台系统等,以“订单+数据”为驱动,通过可视化数据管理、物流运输全流程监控和智能预测库存和运输需求,以一张“数字化时刻表”有序协调全场生产要素,在24小时自动化运行状态下精准匹配超级工厂的生产线节奏。
这些标杆场景,向海内外客户无声代言着上海民企的硬核实力。
谭黎敏温和外表下藏着一颗“卷”心,但他有选择性。“技术层面的卷非常必要,而卷价格是恶劣生态,我们自觉退出。”他坦言,在海外,西井科技也遇到过一些友商,他们以“自杀式价格”拿下标的,却很难实现交付。西井科技则以上海民企的定力和腔调,静待客户回头。许多人或许不知,西井科技的Q-Truck曾“出演”电影《流浪地球2》。当中国智造打破曾被好莱坞垄断的未来叙事,《集装箱改变世界》的续篇大概也应提及——一个从小桥流水里走出的全球化团队,教会了集装箱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