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01 17:03
转自:新华财经
当历史的指针划过2024年,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叙事里,建设银行在其70载光辉岁月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在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利率下行“深水区”的考验下,这家资产规模超40万亿元大关的国有大行,以一份“净利润增长1.15%、净息差1.51%、ROE10.69%”的答卷,诠释了何为“稳健韧性”。
这并非一张简单的“年度答卷”。从新中国工业化浪潮中的基建主力,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先锋,建设银行70年的成长史,是一部与大国经济共生共荣的叙事长歌。站在新起点,面对全球利率下行与行业转型的“深水区”,建行以董事长张金良提出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破局——当“以量补价”成为思维定势,它以结构优化重塑增长逻辑;当风险管控面临多重挑战,它以科技革命筑起智慧防线;当国家战略亟需金融担当,它以“五篇大文章”擘画服务实体的战略经纬。
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从粤港澳大湾区的量子实验室到库布其沙漠的光伏矩阵,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海量商品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境秒汇,建设银行的年报里藏着中国经济的密码。这份沉甸甸的年报,不仅是建设银行清晰的发展脉络,更是一个大国经济破浪前行的金融注脚。
解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平衡哲学
2024年的中国金融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压力测试”。国有六大行平均净息差收窄至1.48%,建设银行净息差为1.51%,高出大行平均水平,持续保持同业领先。
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40.57万亿元,增幅5.86%。202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3362.82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10.69%,平均资产回报率0.85%,资本充足率19.6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48%,成本收入比29.58%,多项核心指标亦是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数据显示,这家国有大行通过对“规模与价值”深刻重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定位已显露成效。
“我们坚持稳健经营,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张金良在年报致辞中指出,深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统筹平衡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发展和安全,在穿越经济周期、保持战略定力和拥抱行业变革之间,谋划出一条契合自身的成长之路,规模、效益、资本、风险等各方面指标始终保持均衡、协调、可持续。
拆解财报可见,建设银行针对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策略,统筹平衡量价结构稳定。一方面,建行保持了生息资产量的合理增长,日均余额达39.1万亿元,同比增长8%。另一方面,建行加快推动轻资产业务转型,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冲击。2024年,建行实现非利息收入(国际准则口径)1,387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增幅8%,有力支撑了盈利的稳健增长;非利息收入占比19%,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这一铁律在2024年银行业零售信贷风险抬头的普遍背景下更显深刻。建行年报显示:2024年全行不良率下降0.03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率上升0.32个百分点。
近一年来,银行业零售类贷款风险整体有所上升。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在业绩会上表示,作为一家零售大行,建设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零售类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个人类贷款不良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
针对2024年以来的零售类贷款的风险的上升态势,建设银行发挥传统管控经验的同时,也在创新管控手段,持续做好存量贷款的风险管控,强化监测,做到风险业务的早识别、早预警,推动集约化风险管控机制,畅通管控流程,提升风控的效率和质效。同时,该行也持续优化增量贷款的风险防控,加强客户的准入质量的管理,推动个人统一授信,开展模型的敏捷迭代,推动产品持续优化。
此外,建设银行加强“智能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等项目群建设,推动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加强风险信息共享。这些正是建行高管层提出“迭代升级智能风控模型”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建行运用AI技术在防守中开辟出新的打法。
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建行实践”
2024年,“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篇章在建行的年报中成绩凸显。这是一家国有大行自觉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更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金融响应。
在深圳市福田区,一家量子计算初创企业的故事成为典型案例。量旋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稀缺的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研发及生产能力的企业,在2023年11月完成了全国首枚超导量子芯片的海外交付。建设银行深圳分行2022年就给予了量旋科技200万元的授信额度。彼时,量旋科技的整体规模尚小。一年之后,该行于2023年给予量旋科技300万额度的纯线上的科技E贷授信。
银行不仅要当“输血者”,更要成为“造血者”——建设银行对于科技金融的经营哲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金融动能。截至2024年末,建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969.93亿元,增幅26.63% ;全年承销科创票据72期,承销规模190.13亿元。
在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春秋两季曾经皆是风沙漫天,而现在,茫茫沙海已被成片的绿洲和光伏板代替。由内蒙古库布其生态新能源有限公司承建的库布齐沙漠20万千瓦光伏治沙综合发电项目,在广阔的库布齐沙漠建起16.67公顷太阳能光伏板。其为华北电网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为改良沙漠土壤、促进生物生长带来一片生机。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为该发电项目投放贷款3.37亿元。
建设银行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以金融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大行担当。截至2024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4.7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149.73亿元,增幅20.99%,债券、基金、租赁、投资等绿色投融资全面展开。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又一个“爆款”商品接连推新。与上新的速度相匹配的,是金融服务的温度,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自2009年4月起与小商品城集团建立授信合作,为其提供了超过10亿元的授信额度,并与其在国际结算、境内外融资、平台直连收结汇、债券承销、债券投资、代发工资、商户服务、支付活动等方面长期保持着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经营模式创新,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内涵……建设银行荣获了《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银行”称号。截至2024年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01%;普惠金融贷款客户336万户,较上年增加18.51万户。
在养老金融领域,建设银行锚定“养老金融专业银行”目标,纵深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养老痛点和养老产业发展难点,努力增进人民福祉。该行发布集团养老金融统一品牌“健养安”,围绕养老资金链,重点拓展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机构养老金、银发经济等“四金一银”业务和场景。
在广州佛山,建设银行巧用数字技术为广大客商与世界经贸对话架起互联互通的金融桥梁。建行佛山分行依托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出了新型清算工具,包括“点对点”和“全币种”两种模式,其中“点对点”模式可实现跨境汇款点对点秒级清算、快速到账,极大消除中间环节,还可有效提升合规审核效率,目前已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迪拜、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币种”模式则支持境外企业仍通过原开户银行结算,收取当地货币,全额到账,无中间银行扣费,目前已基本覆盖全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铸就新时代大国航程的“金融马达”
站在2024年的门槛回望,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金融机构既要做“经济减震器”,更需成为“转型推进器”。经营模式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是为先手之棋,亦是必然之选。
2025年及更远的未来,建设银行面临的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命题,更是如何在百年变局中重塑金融服务范式、答好大国经济跃迁的时代考卷。
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的战略选择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2025年,该行将持续加强内部体制机制建设,聚焦打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结构合理的损益表,推动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
具体策略上:优化资产结构,在保持贷款、债券投资等核心资产总量合理增长基础上,着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积极主动服务扩大内需,加力拓展零售信贷。改善负债结构,深化网络化数字化拓客增存,加强低成本、源头性资金拓展。灵活安排主动负债工具,有效扩充资金来源。
深化挖潜增收,统筹平衡量价险,保持净息差同业领先水平,稳住净利息收入;不断提升优质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非利息收入贡献。强化成本管控,做好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信贷成本等统筹管理,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耕客户经营,把“圈链群”服务模式作为客户深耕的关键抓手。该行将以“圈链群”服务模式重塑客户服务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丰富银医银校、商户市场等生态圈场景的打法,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升级产业集群、商业集群金融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和社交,把“圈链群”做活做透,实现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
巨舰已过万重山,长风破浪正当时。从“要买房,到建行”的金字招牌,到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领跑行业,建设银行以住房金融的传统优势,托举起亿万家庭的安居梦想。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9万亿元,规模保持同业最大,当年贷款投放也位居同业第一。
从满足“有房住”,到追求“住好房”,居民改善性需求持续增长。“建行将围绕客户买新房、换好房等多样性住房需求和住房交易方式的变化,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全面支持好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正如建行年报里所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金融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轻而易举的抵达,只有永不停息的精进。建行2024年的成绩单,更像是一部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录。不追求惊涛骇浪式的颠覆,而是以持续的精进与平衡,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站在新起点眺望,这家以因建而生、善建而兴,始终与国家经济建设同发展共成长的“金融国家队”,正以静水流深之势,锚定金融强国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