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4-01 10:28
来源:洞见研报行业前沿
技术创新:智能化与自主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近期,机器人行业在具身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智元机器人发布的启元大模型 GO-1,其开创性的 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 架构,由 VLM(多模态大模型)+ MoE(混合专家)组成,能够利用人类视频学习,完成小样本快速泛化,降低了具身智能门槛。这一技术的成功部署,不仅提升了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还为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越疆机器人推出的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Dobot Atom,身高 1.53 米,体重 62 公斤,全身配置 41 个自由度,其灵巧操作能力来源于自研的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 NDS,能够实现 28 个上肢自由度的端到端自主推理操作。Dobot Atom 的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灵活性和自主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雷赛智能发布的 DH 系列灵巧手解决方案,涵盖 11、20、24 自由度等多款型号,覆盖工业、商业与家庭等各类应用场景。首款“普及型”DH116 灵巧手解决方案,具备 11 自由度,最大负载可达全球领先的 40Kg,自重仅 490 克,特别适合于工业自动化与商业自动化等大批量、低成本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深圳众擎机器人旗下产品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通过自适应行走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能够在腾空时调整姿态,克服惯性,并通过传感器实时修正动作轨迹,确保落地稳定性。此外,宇树科技旗下 G1 机器人通过算法升级,能够轻松完成挥拳、回旋踢等高难度武术动作,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方面的进步。
应用场景:从工业到家庭,机器人无处不在
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从传统的焊接、喷涂等场景扩展到高精度的装配和检测任务。例如,埃夫特-U 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近年来在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行业,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服务机器人在酒店、餐厅、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优必选科技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尺寸科研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售价 29.9 万元,具备高仿生、高强度、高性能、高稳定、高拓展、高开放的 6 高特性,适用于科研教育和家庭服务场景。
物流机器人在仓储和配送环节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Figure AI 的人形机器人 Figure 02 在物流工厂中展示了快递分拣能力,能够通过头部摄像头识别快递条码,并进行自我校正,虽然分拣速度仍低于人类员工,但展示了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潜力巨大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3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规模为 1404.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38%。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 3754.85 亿美元。
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同样发展迅速。2023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规模为 2439.78 亿元,同比增长 21.45%。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 6621.18 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也在快速增长,预计 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 53 亿美元,2028 年将达到 206 亿美元。
在细分市场中,协作机器人市场也在不断扩大。2023 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 14.8 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外,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在迅速扩张,2022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742.4 亿元。
人机协作:未来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作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超过 11 亿元人民币,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与人类工人共同完成复杂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优必选科技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人形机器人在人机协作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宇树科技的 G1 机器人通过算法升级,能够轻松完成高难度动作,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与人类协作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如优必选的 Walker S 系列机器人,通过与车企合作,部署在总装车间实训,打造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从专用到通用,从 ToB 到 ToC
未来,机器人行业将从专用场景向通用场景拓展,从 ToB 市场向 ToC 市场延伸。短期来看,工业制造场景下的任务相对聚焦,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因此工业制造场景下的任务正在更快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工业制造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之后,海量机器人的具身数据叠加算力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能力将循序渐进逐步解锁,并向商用服务、家庭服务等更开放的场景进行延伸。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4—2030 年):通过政策牵引,深入挖掘危险作业、极端环境等高价值场景,遴选一批可落地可推广的典型需求。第二阶段(2030—2035 年):加快探索工业制造、物流等制造业相关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从“替代相对简单且重复性的劳动”开始,成熟一代应用一代,在迭代中加速技术成熟、降低单体成本、提升整体性能,逐步提高对制造业场景的渗透率。第三阶段(2035 年后):加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具身智能,并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医院、学校、商场、餐厅等服务业场景,最终走入千家万户。
机器人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技术的突破、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着这一行业快速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机遇同样巨大。作为投资者,我们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投资机会,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潜在风险,做好风险管理。让我们共同期待机器人行业的美好未来,见证这一行业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更多惊喜和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