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31 23:52
市场进入倒计时状态。
全球全市场的各路资金都在等待4月2日的到来,当日已被Trump本人命名为“解放日”,许多机构认为这将不只是象征性的政治表态,而是真正有望成为新一轮贸易政策的转折点。
图:解放日不过,市场中也有另一种观点,比如美银的首席分析师Hartnett则认为,相比于普遍关注的4月2日,随后的4月4号才是真正清算日..
接下来的关键变量是美国关税(预计将从当前占进口总额的2%跳升至8%,见图表3);预计特朗普在4月2日不会“高调”处理此事,以避免引发第二波通胀冲击;
不过,真正关键的窗口大概率在4月4日,将为整个四月市场定调……
若就业数据显示软着陆(新增就业在10万至20万之间),则无衰退风险,标普500近期5500低点有望守住(美国零售和住宅建设类股反弹);但若为硬着陆(新增就业不足10万),标普将在四月创出新低,并拖累全球股市、银行与信用市场同步下挫(这将促使特朗普迅速转向大规模减税以应对)。
图:美国复苏还是衰退起点
图:Citi的点评更直接,贸易战就是资本流动战除此之外,Hartnett还认为当前美股估值的锚点实质在银行:
高收益CDX信用利差已飙至400bps,私募股权市场过去两个月跌幅达-22%,非常危险,PE如今也加入了商业地产、小盘股和房地产板块的降息救助行列...重大系统性风险信号在出现...
尽管华尔街情绪偏空,但美股的put-call比尚未触及“恐慌顶”,这说明市场还并未真正押注大方向性风险...
当前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能终结DOGE和关税冲击疗法?”
答案包括:美债收益率因通胀预期上升而飙升、特朗普支持率下滑、共和党失守众议院、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密歇根等关键州失业率跳升...这也侧面印证投资人目前并未建立大规模避险仓位。
根据《America First Trade Policy Memorandum》,各联邦机构需在4月1日前完成对美国贸易逆差的评估并上报白宫,实际政策节奏基本锚定这一窗口。
从行政程序配合特朗普高调预热的节奏来看,这次不像是喊口号,更可能是实打实的政策释放。政策主轴从最初讨论的对等关税转向更细致的“three-tiered tariff structure”(三档关税体系),本质上是从简单按货物类别计税切换到基于结构贸易壁垒的综合评估体系。
1. 新方案将根据各国对美贸易壁垒的高低,划分不同关税等级,拟征收关税的考虑因素除了进口关税,还包括数字服务税、补贴机制、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等广泛因素,意图更清晰:以“分层+分档”的方式作为谈判筹码,构建更持久的谈判杠杆。
2. 目前市场普遍低估了这一政策转向对资产定价的中期影响,尤其是在宏观背景同步恶化、增长动量明显放缓的环境下,关税冲击本身不一定触发衰退,但它会改变企业预期与投资意愿,进而压制capex与margin expansion,间接强化政策依赖的叙事——即美联储政策路径的非经济驱动因素权重将提升。
3. 谈判策略已经开始显现端倪:贝森特透露,多国已主动接洽寻求关税减免。欧盟已宣布将其反制性关税从4月1日推迟至4月13日,日本、英国和墨西哥亦启动磋商。美方可能通过“one-country-one-bracket”机制设定不同关税层级,并据此定制谈判节奏。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incentive-compatible架构:既能打,又能谈,还能留下豁免空间。
解放日的政策最可能涉及哪些行业?
从产业角度看,农产品不太会成为主战场,虽然关税差距大,但美自身产能强、进口占比低。
汽车极可能是主要目标,尤其是来自欧盟的汽车产业,整车及零部件占美国总进口的12%左右,而该领域的贸易加权关税差异为2个百分点(即美国对外征收的税率低于其他国家)。转《全球数据观察》的评论:
“解放日”将至...
即将公布的关税措施并不会终结2025年贸易战的篇章,但预期相关表态将避免走向极端。
部分反制性关税预计将出台,作为施压手段,意在迫使对方在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上作出让步。本周的全球汽车关税预计将伴随对医药、半导体及金属等行业的定向加征关税。
尽管关税冲击的整体规模预计将逐步逼近我们所预测的11%水平,但真正的下行风险在于——若美国政府进一步对欧盟与北美展开更广泛的关税行动,形势将可能急转直下。
医药产品虽被提及,但全球一致低税,其关税失衡相对较小,美国也不会贸然动这一块。反倒是饮料类商品可能成为出其不意的目标,虽然占比仅1%,但加权关税差达2.5%,在叙事下容易成为“高价进口商品”的替罪羊。
政策风险偏右尾定价,市场对“关税作为长期博弈工具”这一思路认知不足,这一轮贸易政策转折点大概率并不只是再来一次“Trump式加税”...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